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城市地區有機和黑碳氣溶膠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全球變化、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焦點。近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PC傅平青研究員、孫業樂研究員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章炎麟教授共同主導,聯合瑞士和日本等研究機構,通過氣溶膠不同含碳顆粒的微量放射性碳(14C)測定和氣溶膠高分辨質譜等手段,揭示了北京地區亞微米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不大於1微米的顆粒物,PM1.0)中含碳氣溶膠的來源和形成過程,在有機氣溶膠來源研究上取得了突破進展。該研究成果「High Contribution of Nonfossil Sources to Submicrometer Organic Aerosols in Beijing, China」近日在環境類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 是北京地區PM經過14C源解析模型、氣溶膠質譜-正交矩陣模型(AMS-PMF)兩者的結合,研究進一步發現冬季和春季非化石源氣溶膠主要來自生物質燃燒和烹飪源排放的一次氣溶膠,而氧化性有機氣溶膠(主要為二次有機氣溶膠)則主要來自化石源。而化石源產生的一次有機氣溶膠中,燃煤(56%-62%)的貢獻要略大於機動車(38%-44%)。 圖1 北京地區PM1.0論文還將北京的研究結果與全球大氣氣溶膠14C-源解析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表明非化石源對有機氣溶膠的重要性不僅在背景地區和郊區中被發現,而且在北半球城市地區也普遍存在。除生物質燃燒和烹飪源等一次排放外,城市非化石源二次有機氣溶膠成因機制研究仍需加強多手段、多目標的外場觀測和實驗機理理論研究,以進一步揭示人為源和非化石源排放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機制。本研究得到了國家基金委、中科院和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的資助。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分享有意思的氣象科普知識提供大氣科學最新科研成果歡迎投稿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