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也能當藥物,含較少藥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1、不忘脾胃是首要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藥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複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2、認清自己再進補一些葯食兩用的中藥,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蔘(包括西洋參、党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還有一個保險的辦法,就是盡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盡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葯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3、辨證施膳是前提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葯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癥狀,可在烹制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蔘、党參、黃芪、白朮、白扁豆、山藥、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葯,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癥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藥。總之,食用藥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葯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4、「混搭、輪換」才平衡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藥。中醫將藥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杏林壹號APP提供免費中醫問診服務,快來尋找你的專屬醫生。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