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近日,「式相親」這一問題再次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一份所謂的「相親價目表」更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最初引發這一爭論的,是《鳳凰周刊》雜誌的一篇文章。作者探訪了中山公園等幾個北京「知名」的「相親角」,將在這些相親角參與者中都已耳熟能詳的「明規則」曝光到了「外部世界」,因而引發了輿論嘩然。在這些大都市中的「隱秘角落」里,一眾大齡(或非大齡)男男女女都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轉化為大爺大媽手中白板上「京戶」、「有房」、「有車」這樣的符號,等待別人的挑選。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不錯,在一些小城市的「街邊勞務市場」中,一些從事建築、家裝的工人也是這樣舉著「瓦工」、「包吃住」、「日結」這樣的牌子,在等待僱主的青睞。在這裡,我們卻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媒體主流話語體系中自由、自主、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市場,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違和感」。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歷史長河中,這種以物質條件為主要考慮的婚姻確實曾是人類社會的主流。在的傳統社會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合適結婚更多源於兩家父母的意願而非當事人自己。即使在很多人言必稱的西方,前現代時期的婚姻也更多的是一種利益的結合。美國「建國之父」富蘭克林就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到,自己第一次結婚失敗,就是因為向岳父家要了過高的嫁妝,雙方「談不攏」導致談判破裂。即使到了近代的日本,在「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筆下,由女孩母親陪同下的相親仍然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沒有人會對此大驚小怪。可以說,在感情基礎上的自由戀愛是一種相當晚近的現象。自由戀愛之風在的興起,大概是在辛亥革命后「西風東漸」的產物。隨著年輕的女孩和男子一樣到學堂讀書、到工廠工作,擁有了較高的教育水平和獨立的經濟地位,這時要她們繼續接受自己的婚姻還要完全受父母擺布,不能自主,就不那麼容易了。不過,即使到此時,「自主婚姻」仍然被看做是一種「新潮」的做法,只是「新女性」們的特有權利。到新成立之後,在新的革命政權的大力推動下,男女平等的觀念才空前地深入人心,而「包辦婚姻」則被作為「封建的」、「落後的」做法遭到唾棄。相比於其他國家的同齡人們,解放后的婦女在這方面的實踐絲毫不顯得落伍,完全跟上了時代的潮流。正是由於這一段思想解放的過程,戀愛、婚姻在如今的主流社會歸為個人權利的一部分。那些「敢於」替子女張羅婚事的父母們,在遇到孩子的埋怨時,也只是會嘟囔一句「我只是幫你看看,決定還是看你。」再沒有父母會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可以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大包大攬。因此,我們應當知道的是,那些在公園裡烏泱烏泱一片,看著聲勢浩大的「父母相親團」,其實在當今的社會只是「亞文化」的少數群體。更多的父母僅僅是幫忙物色,卻怎麼也不願把孩子像商品一樣擺在那裡供人挑選的。公園裡的相親角,與其說是一曲勇敢的「集結號」,不如說是接近絕望的掙扎,而不到1%的成功率似乎也證明了這種做法有多麼的「不靠譜」。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很大程度就在於其「不常見」的特點。也就是新聞學上常說的「人咬狗才是新聞」。「相親角」中那些看起來違背常理,不被主流意識接受的「價目表」也因此會被廣泛關注,引起人們的熱議。而當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實踐,身邊青年男女的結合固然會有著各種物質條件的考慮,卻很少有「非京戶不嫁(不娶)」、「沒房免談」、「屬羊不行」這樣的極端個案。更多的人,則是在感情和睦基礎上共同奮鬥,克服物質上的匱乏,共同走進婚姻的殿堂,「沒房、沒戶口」結婚的人也大有人在。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媒體對少量「物質至上」的婚姻觀的過度關注和報道,才使得這些極端的婚姻觀廣為人知,甚至成為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所當然」。事實上,不同於「式相親」文章中所展示的景象,今天人的戀愛、婚姻正在出現一些令人欣喜的進步。儘管有人憂慮於大齡「剩男」、「剩女」的增多,但其實這反映的是人們對於婚姻更加慎重、不願將就的態度,而更成熟的年紀也能使這些人成為更有準備的父母。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在80后、90后的婚姻中,「女大男小」的婚姻明顯增多,這也體現出社會寬容度的提升。人們正在把自己的婚戀自主權更緊地抓在自己的手中。所以,當我們看到「相親價目表」這樣的新聞時,請不要過分激動,而是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種稀有的、會漸漸消逝的東西吧。畢竟,社會在向前走,人的婚戀也不會止步不前。(文/海外網 王少喆)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