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點擊上面藍色免費訂閱。| 酒業內參 | ID: jync001一、所有國家都在「分裂」中這幾天,一條82歲高齡的地理分割線又火了。這就是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也稱作「胡煥庸線」。 該線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將分割成兩部分。線兩側的面積比為57%:43%,兩側的人口比卻是5.8%:94.2%,兩端GDP比例為4.3%:95.7%,都很懸殊。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燈光圖也顯示,夜晚的在「黑河-騰衝線」東南部更亮。 「胡煥庸線」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古代農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線,就連「八縱八橫」高鐵網、物流運輸密度、春運遷徙路線,甚至QQ同時在線人數,都有意無意的和這條線基本重合。 讀懂了這條線,似乎也就讀懂了背後的。這條線也成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甚至投資人和企業家們最關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線。 其實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佈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裂」成兩塊。 全球其他主要國家,有沒有自己的「胡煥庸線」?他們的地理分割線背後有什麼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是NASA的夜晚燈光圖,美國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人口密度分佈,與NASA燈光圖對比,就能發現美國的「胡煥庸線」。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割線是一個不規則的U型線。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領地,U型線內外的面積大約為50%對50%,人口比例為14%:86%,GDP比例約為11%:89%。雖然比例沒有的懸殊,但仍然有地域分佈不均的情況。 美國U型線也和「胡煥庸線」類似,與美國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線基本吻合。美國人口主要分佈在東、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開了中西部地勢較高的落基山脈和科迪勒拉山脈。 自然地理分割線影響了美國人的定居和遷徙。下圖是基於通勤人士路線和頻率作出的美國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圖,U型線內外大都市的比例為15%:85%。 美國大都市通勤線束圖(來源:journals.plos.org) 通過U型線,我們也能大概找出美國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南部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西部華盛頓州到加州沿岸,還有五大湖區。 再看看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他們是否存在較明顯的地理分割線? 與中美不同,德國的「胡煥庸線」更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戰戰敗后的德國,被「冷戰」東西方陣營分區佔領,形成東德和西德。而處於東德全境之內的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下圖右側),分屬東、西德領土。 當年東、西德的分界線,也為今日德國的人文地理分界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當年分割東、西柏林的柏林牆,今天對柏林的影響仍存在。 兩德統一25周年之際,德國《時代周報》發表文章《被分割的國家》,充分反映了德國當前的地理分割線和「前東、西德」如今的現實差異。 下圖是柏林夜晚燈光圖,參照上圖中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華程度仍然高於東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千歐元)。整體上,前西德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高於前東德,收入分界線幾乎和前東西德的分界線完全吻合。 在農業方面(用農場面積表示,單位:公頃),可以看到前東德地區農業佔比明顯高於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業化和服務業更發達。 還有個有趣的指標:每萬人的房車擁有數。下圖顯示,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周邊,整體的房車擁有數都低於西德。要知道,熱衷度假的歐洲人認為房車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們愛把車開到公園、營地里,在房車裡住上幾天。 「冷戰」過去了26年,兩德統一也已28年,但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少數城市,其他地區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前西德與東德的面積比例為7:3,而GDP比例為8.75:1.25。兩地巨大的經濟懸殊,使大部分的外國投資仍偏向選擇西德地區。 還有一些高緯度國家的人口、城市分佈與溫度息息相關。 加拿大由於北方太冷,其超過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國邊境250公里以內的南部地區,因此加國的「胡煥庸線」也大致位於此線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佈(來源:www.pinterest.com) 上圖右上角的溫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倫多、首都渥太華、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這裡也與美國很近、地處五大湖區,與美國的人口分布情況類似。 同樣,加拿大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也產生在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地區。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都是移民和投資者熱衷的城市。 另一個怕冷而全國人民都愛住南部的國家,就是北極熊俄羅斯了。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是一條近似斜線,基本分割了俄羅斯的歐、亞地區和南部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就佔了全國的75%。 也因此,俄羅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都位於該線的左下方。而線的右邊,廣袤的西伯利亞只零星的出現幾個人口較密集的聚集地。 再來看看海外投資第二大熱門國家——澳大利亞。 澳洲地廣人稀,其「胡煥庸線」可以大致用一條分割東西部的直線來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於直線以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線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來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過澳洲自然環境的人,自然知道這與澳洲地形有關。澳洲超過70%的領土是沙漠,而真正適宜居住的領土約為20%。這樣看來,澳洲的人地分佈,似乎比更不均勻。 澳大利亞沙漠分佈(來源: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煥庸線」,則是一個傾斜的矩形。矩形內的關東平原(東京)、濃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戶)、瀨戶內海沿岸和九州島的福岡,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本州島的三大平原、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避開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帶,形成眾多地勢平緩的海港城市。而這一矩形分割線內的GDP占日本總GDP約八成。 矩形內的東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大城市和外國人投資最熱衷的城市。而舉行以外的地區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幾乎都向東京都、大阪京都神戶、福岡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圖(來源: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國的人口分割線。 法國是典型的一城獨大(首都)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大巴黎都會區(下圖圈內)的人口就佔全法國人口的20%,GDP佔全法國近40%。 難怪在法國小說中,大家經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區別了。 法國人口密度(來源:法國統計局) 最後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煥庸線」可以較簡單粗暴的概括為「深V地帶」,該地帶內的西歐、印度、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然,還有美國、埃及北部、西非、巴西東南岸、東南亞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來源:www.cartograf.fr) 最後一張圖,我們不劃分割線,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規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亞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曼谷歐洲:倫敦、巴黎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南美: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佈(來源:www.cartograf.fr) 整體來看,全球人口分布情況可以參照一百多年前,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他也是陸權說的提出者。他的理論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學說。 麥金德認為,亞歐(有時算上非洲)大陸實際是完整的大陸,其人口佔全球人口的75%,自然資源占地球的50%。誰控制了東歐-中亞廣袤的中心地帶,就控制了這個「世界島」,隨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陸(南北美)、大洋洲僅為次中心和次大陸,其重要性無法與「世界島」相比。 世界各國的地理分界線始於自然地理分割線,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溫度分割線。這一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均有這種特徵。 自然地理分割線會影響人類的遷徙,人口密度分佈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各國的人口分布情況也顯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現象。人口聚集的地方,就產生了財富。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歐洲的倫敦、巴黎等。 人口的遷入對於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至關重要。也正因為此,東亞、東南亞、西歐、北美也成了投資者們最熱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歐和北美經濟發達、制度成熟,而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眾多、經濟發展快,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投資地點。 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體概念,便能了解哪裡經濟更活躍、有活力。 人多了,對於住房的需求會增加;人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總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產生財富。二、南北差異算什麼?這條線把分成了兩個世界我們先來看幾張有趣的地圖QQ即時在線人數地圖春運期間的百度遷徙地圖阿里菜鳥的物流預警雷達三張地圖,都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卻隱隱展現出一條80年前畫下的線「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衝線」滄海桑田,唯獨這條線沒變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表了《人口之分佈》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他經過數月的測算將黑龍江璦琿(黑河)與雲南騰衝相連他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連,將古籍中的文學記載量化也預言了未來近百年的區域發展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64%的土地和4%的人口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胡煥庸感嘆:「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此後80年地圖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分割線兩側的面積對比改為57%:43%人口從「四萬萬」變成了13億而人口對比,只移動了1.8%三線建設、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在它面前都是「小打小鬧」理解的一切經濟現實都要從這條巋然不動的線開始 01成因中學時代,我們都學到過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當時我們批判它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確,中華文化最相信「人定勝天」(連西高東低的地形都是共工撞出來的)我們建造了三峽與天路實現了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然而胡煥庸線一巴掌把你我打回現實所謂人定勝天,不過是順應自然而已地形分為三大階梯地勢相對平坦的第三級階梯與太行山區、關中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共同組成了胡煥庸線的東南一側這可不是巧合不僅是地形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頗吻合這是半乾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古時游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當然,這條線不是自古就有秦漢時代,西北人口比例遠高於現在然而宋元之際的一次全球氣候突變改變了一切西北地區氣溫降低,雨水減少全國人口從此向東南一側聚集並隨著農業發展穩定增長胡煥庸線逐漸成型,直至如今02影響關於胡煥庸線其實地理與歷史都是老生常談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這條線在如今意味著什麼?首先,GDP對比上胡煥庸線西北一側貢獻了GDP的4.3%東南一側則貢獻了95.7%一邊人口多,一邊資源多回歸到這個比例倒也不算讓人意外其次,它是路網的分界線也是教育資源的分界線還是霧霾的分界線*《2013年環境狀況公報》是最後一次發布此分布圖這條線決定了西北一側的省份沒法均衡發展全省只能優先發展重點城市不然聚集效應都起不來這條線決定了在西北一側炒房最好先確定自己不是擊鼓傳花的末位(想想鄂爾多斯吧……)甚至有人說:房產投資不過胡煥庸線這條線決定了住在西北一側,別胡思亂想什麼包郵蘭州連共享腳踏車都登陸得不太順利互聯網經濟,和它背後的整個第三產業都很難在西北城市佔較大的比重你或許會問我們有沒有機會突破胡煥庸線?問得好這是一個總理級的問題李總理的設想是「新型城鎮化」也就是說,在胡煥庸線的兩側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而是努力實現公共服務上的均等與此同時,這不是一帶一路ing么?西部也迎來了發展的良機只不過,別總想著「人定勝天」謙恭一點,我們順天應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