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關注鳳凰讀書,與96萬書友共度優質閱讀之旅by 徐天成這一年的12月,香港法院做出了一個具有歷史性的宣判:香港公務員系統第一號人物、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因為收受富商過千萬的賄款,被判處監禁7年半。這裡有幾個關鍵詞:首先,「政務司司長」是什麼概念呢?香港的最高職位是行政長官,也稱作特首。政務司司長之於特首,就相當於國務院總理之於國家主席。由此可見,這個判決是十分震撼的。至於「過千萬的賄款」——什麼?按現在匯率算,才800萬人民幣?跟那位家中藏有兩億贓款、抄家清點時報廢了四台驗鈔機的官員比起來,情何以堪啊。但事情發生在香港,就有點蹊蹺了:不是說香港公務員廉潔高效、紀律嚴明,就像末代港督肥彭所說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務員團隊嗎?大家從小聽到的廉政公署「威水史」,難道不是真的嗎?不是說高薪養廉的嗎?「政務司司長」不是薪水很高嗎,怎麼還這麼貪?阿Q一點來想,就是因為揭發了這樣一個大案,才凸顯了廉政公署的無私和香港反貪系統的完善。同樣的道理,內地的「打老虎」風暴雖然暴露了貪腐問題的嚴重性,但也顯示了政府反貪的決心。但說起高薪養廉,究竟那個司長每年賺多少啊?香港政府信息公開透明。我上網查了查,現任的香港政務司司長,年薪為375萬港元(按現在匯率算,大概相當於人民幣300萬元);他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特首,剛剛在2015年1月為自己漲了工資,現在是月薪37.1萬港元(人民幣30萬元),每年22天假期,還配兩套官邸(在中環半山區的禮賓府,以及粉嶺別墅)、7個司機、20多個管家及傭人。30萬一個月,在香港算什麼水平?梁振英的工資比歐巴馬高四成,但比起好多私營機構來說,吸引力又好像不夠。香港繳納「薪俸稅」最多的人,我們叫「打工皇帝」。這稱號,不少年都由霍建寧蟬聯。霍建寧是誰?他乃鼎鼎大名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左膀右臂。光在2010年這一年,他就交了9100萬港元(人民幣7280萬元)的薪俸稅。據說,霍建寧年薪為2.74億港元(人民幣2.2億元)。假設他每天上班12小時,1分鐘就賺1000多塊(人民幣800塊)。在我看來,他不是「打工皇帝」那麼簡單,而是「打工之神」了。別說企業了,就連一些公營機構的薪酬都比特首的有吸引力,比如金融管理局。由於金管局員工不屬於公務員系統,他們的薪金不用跟著公務員規矩走。雖然金管局總裁是香港特首的下屬,但他的薪水反而比特首高,基本薪金是650萬港元(人民幣520萬元)一年,還有最高260萬港元(人民幣208萬元)的獎金,加起來是上司的兩倍以上,真箇是肥差。但以上所說的都是人中之龍,凡人是夠不著的。那一般的香港人,一個月又賺多少錢呢?香港政府公務員有個嫡系系統,叫AO,是AdministrativeOfficer的簡稱,中文叫政務主任。所有政府高官,除了「空降」的特首之外,包括司長、局長等,都是從這個系統來的。大學畢業的人可以考AO,一旦高中,就像科舉考中狀元一樣,仕途無可限量。而「錢」途呢?2015年的起薪點是每月43120港元(人民幣約35000元)——重點是,拿這個薪水的,都是剛剛畢業的黃毛大學生啊!而且還是鐵飯碗,若考上那真是爽歪歪了。爽歪歪的事,當然沒那麼簡單。2014~2015年度的公務員綜合考試,參加人數逾4萬人,而AO職位卻只錄取30人,可謂萬里挑一。可是,在我認識的AO中,不止一個人在幹了幾年之後自願離開公務員隊伍。有些想尋求更高的薪水,有些去了NGO(非政府機構)以另一個方式服務社會,也有受不了公務員制度僵化守舊而辭官的。公務員還有很多種。大學畢業生可以考警務督察,起薪33275港元(約人民幣27000元)。沒有上大學的也不用灰心,可以投考紀律部隊(一般指警務處、入境處、海關、消防處、懲教署),起薪點是「一般紀律人員(員佐級)薪級表」(不是說嗎,香港政府運作公開透明,薪級表可以在網上巨細無遺地查到)第4點,也就是每月18060港元(約人民幣14500元),也不錯啦。香港公務員「薪優糧准」,但空缺不多。直到2014年,整個隊伍才只有16.5萬人,以香港725萬的人口來算,平均每個公務員服務44個市民,這個比例算高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家都對鐵飯碗趨之若鶩;不過在好日子裡,大家就不稀罕當這些撈不到半點油水的公僕了。私人勞動市場又如何呢?大學剛畢業的,一般一個月賺個一萬來塊吧。但如果你是海歸,或者是讀醫學、法律這些學系,當然另作別論。我記得自己1999年剛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做見習主任,一個月好像就一萬五六吧。當時還是在金融風暴中,人浮於事,許多同學都找不到工作。我拿到那offer(聘書)時,就已經感激涕零了。我比較幸運,能有讀大學的機會。在香港這樣的成熟經濟體系中,想不讀大學就出人頭地,是非常難的。香港最低工資是每小時30港元(人民幣24元),憑這工資在這個物價高昂的社會生活、租房實在不容易,然而,仍有數十萬人拿著這個工資待遇。統計學上有一個衡量居民收入分配標準叫「基尼係數」,最大是1(收入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其餘居民沒有收入),最低為0(人與人之間收入絕對平等,比社會主義更理想的世界)。數字越高,貧富差距就越大。香港2012年的基尼係數是0.537,是發達地區中數一數二的高;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的同年數據是0.474,比香港貧富差距要小。由此可見,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若不早日面對,就可能引起社會動蕩,影響政府管治。幸好香港政府有扶貧政策,雖然跟北歐那種福利國家沒法比,但好歹比任人自生自滅好。香港的主要福利制度叫「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60歲以上的長者、單親家庭、殘疾人、失業人士等都可以申請。在2012年,受助人數就達43萬人,佔總人口的5%以上。還有一種福利比較特別,是不問受助人的收入資產的,叫「生果金」。只要你過70歲,無論你是李嘉誠還是乞丐,一經申請,政府就每月給你1135港元(約人民幣900元)。可能因為錢不多,只夠買水果,所以才叫「生果金」。但既然有制度,「聰明」的香港人就會找漏洞、鑽空子。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案例發生在2004年:一對在泰國旅行的香港夫婦,遭遇印度洋大海嘯,獲救後向媒體大談自己死裡逃生的故事。殊不知有記者發現,女方是綜援申領者,一家四口每月都會領取約一萬港元的綜援金,卻拿著政府的錢到處旅遊,還虛報丈夫失蹤,從而騙取單親補助。最後她被法庭判處緩刑,逃過了坐牢的處罰。制度也會扭曲倫理關係。北上廣深就有例子:夫婦假離婚,以規避一個家庭不能多購房的限制。香港也是一樣,子女為了讓父母從政府里多領一份錢,就向審批綜援的社會福利署提交宣誓書,證明自己不會供養父母(香港跟內地不同,法律沒有子女贍養父母的規定)。香港人管這種證明書叫「衰仔紙」。但我看來,連自己的父母都拒絕贍養,這樣的子女比「衰仔」都不如。在香港拿綜援,一般要求申領人不可以工作。但對於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人來說,他們只是想政府協助他們的生活,而不是全靠政府來養。在香港生活的衣食住行當中,最不容易的就是「住」——大家都知道,香港房價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高。像樣點的房子,一平尺,也就是大概1/10平方米,動輒就要賣到一萬塊人民幣。只要政府解決了「住」,其他都好辦。香港政府從50年代開始就推行公共房屋,叫「公屋」,也叫「廉租屋」。顧名思義,就是以便宜的租金租給貧困家庭。最初,這些公屋設備簡陋,一家四五口擠在20來平方米的大開間里。裡面沒有廁所,洗澡也只能去公共浴室。燒菜呢?就像老上海弄堂一樣,在走廊解決。我們的上一代,甚至我們這一代,不少人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後來社會發展了,這些公屋不能滿足居民置業的需求了,於是,政府就在我出生的1977年推行了「居者有其屋」計劃,簡稱「居屋」。這些房子,由政府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賣給居民,但前提是居民不能隨意轉售,否則就要先「補地價」,也就是先要把房子從政府那裡贖回來。「公屋」和「居屋」計劃推行了多年,受惠的人也不在少數。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2014年報告統計,香港家庭中,30%住在公屋,15%住在居屋,住在私人房屋裡的家庭只剛過一半。這公營房屋的比例,雖然沒有新加坡那麼高(80%的人住在政府房屋裡),但也可見香港政府房屋福利的涵蓋範圍之廣。如前文所說,人的行為也會扭曲,來迎合福利制度。「公屋」計劃發展至今,就有香港年輕人喊出「得公屋,得天下」的口號。不少人一滿18歲,就申請輪候公屋,希望等到大學畢業時就能排上。但申請公屋是有收入上限的,如果申請人開始就業了,就要確保自己找一個薪資不高的崗位,並且不努力工作,使得老闆不給自己漲工資,直到申請成功為止!曾經有一位官員說:「大學畢業之後抽公屋等同於放棄自己。」反倒招來很多香港年輕人反駁:「香港房價這麼高,不申請公屋,怎麼有地方住?」彷彿申請公屋已經成為這一代人的整個奮鬥目標。我離開了香港這麼多年,可能真的不能體會香港社會年青一代的價值觀是如何變化的。當然,奮發向上、不靠政府的香港年輕人還是占多數。香港沒有社會保障基金,退休生活都是自己搞定的。除了那些無可救藥地依賴政府的人,大家都會老老實實地靠積蓄養老。除了積蓄,香港還有個「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僱員拿出月工資的5%放在私人投資公司設立的「強積金」賬戶里滾存。比如,如果月薪是3萬元,也就是每月供款1500元,直到65歲或者去世了才能領取。假設我月薪3萬元,供款了40年,則在退休時,不算滾存回報,也可以拿到72萬元。強積金計劃在2000年推行時,曾經受到不少香港人反對。他們覺得,區區72萬,怎麼能夠我20年退休生活用?強制從我口袋裡掏錢,而不是由我自己儲蓄,也有違香港一貫奉行的自力更生、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管理哲學。計劃推行之後的幾年,又碰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蕭條,私人投資公司的強積金回報比不過通脹,甚至出現負數。於是,反對的聲音就更大了。我也是持反對意見中的一員,總覺得把錢拿來自己投資,回報會更高。來到內地后,經同事們介紹了他們的社保供款情況,我就嘖嘖稱奇,進而感激香港強積金的偉大。在香港,起碼供款人可以挑基金,可進取,可保守,也可以每年收到賬單,知道回報率。大家也心裡有底,知道退休后能收到多少錢,如果覺得不夠,自己可以再增加儲蓄。而在內地呢?據說月薪一萬元的白領,僱主實給1.4萬元,而落到員工兜里的才只有7000元。供款落到大水池裡,不分你我,也不知道回報率。退了休,也不知道水池裡剩下多少錢,自己每月能拿多少。更令人痛恨的是,每月能領的錢以供款人戶口所在地的生活標準來算。如果我是農村戶口,在城市打工,按城市標準繳納社保,退休后回到農村,卻只能以農村生活標準領錢,這不是虧大了嗎?所以說到底,我還是很感激香港政府的。個稅稅率這麼低,又沒有銷售稅,還有這樣那樣的福利可拿。但再想深一層,個稅為什麼那麼低呢?還不是中央政府負擔國防、外交等開支,還不用香港上交稅金,使香港收到的一分一毫都可以留給自個兒用。這樣一想,又要感謝祖國了。多讀一點……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