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幾年前,一個日本青少年平均身高遠超青少年身高的新聞在網路上引發了好幾輪熱議,許多不甘的人鑒於現實中無法達到「大」漢的要求,轉而打起了祖宗的主意。不知是誰靈機一動,想到了兵馬俑,兵馬俑的高度網上很容易查到,於是一些人歡呼起來:秦漢人平均身高1米85!那為什麼近代到現代就一米六了呢?有些人給出的解釋也很霸道——都是滿人害的,滿人把變窮了,漢人個頭就矮了!古代人那是人均1米7以上高大威猛的好漢!事實究竟如何呢?拿秦俑說身高太離譜先說這拿著秦俑當身高的事。的確秦俑在製造時無疑是仿照了真人形象的,數千人俑有青壯年也有看著較為年長的,年齡覆蓋也算有點代表性。那這1米85不就是實打實的了嗎?歡呼雀躍前,我們需要先看看一尊秦俑究竟什麼樣子。注意到了么,為了讓俑像能夠穩穩站在地上,每個秦俑腳底都有一塊不薄的腳墊,因此在測量陶俑高度時,都是算入了這一塊腳墊高度的。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中,其實已經對此做出了研究。從腳墊到頭頂整個高度被稱之為「通高」,挖掘出的立姿陶俑通高大多數都處在180cm~195cm這個區間內,這也就是所謂1米85人均身高的由來。不過,同樣在《報告》中,考古學者們還測量了另一個數值,就是不含腳墊,只從腳底到頭頂的高度,在報告中被稱之為「足至頂高」。那麼這個「足至頂高」又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可以直接看看《報告》中的數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陶俑尺寸登記表之一)可以看出,在「通高」和「足至頂高」兩個數值之間,有著大約10個厘米上下的差距,也就是說扣除腳墊后,非常寫實的秦兵馬俑高度就只有一米八不到了。但是這還不算完。因為「足至頂高」也依然不能代表「身高」,為什麼呢?再仔細看看這些陶俑細節——不錯,雖然是頭頂,可古人還有髮髻帽子在上面……去除這一因素,又得降低好幾個厘米,於是整個秦兵馬俑的實際身高,也就是1米7的水平了。似乎也不是很差,1米7嘛,和現代青年身高都持平了,甚至比多數地方還高那麼點呢。不過別忘了,秦俑可是軍旅,是精銳之師,相當于禁軍的級別,他們的身高自然會比同時代平均水平要高上一些。那麼古代人的身高從哪看呢?有人或者會搬出許多史書,來用史書記載的說法予以證明,不過可惜的是古代社會的度量衡並不確鑿,比如漢代大小尺的研究至今仍在進行之中,當書中冒出一個八尺男兒的時候,我們無法確切的知道這究竟是按哪個「尺」來衡量的。哪怕到了明清,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也依然各不相同,七尺男兒到底是7什麼尺?我們不得而知。從人骨下手的身高估算文本不行,還有考古可以幫手,挖了這麼多古墓,出土的古人遺骸可著實不少。當然,許多骸骨已經不完整了,也許就是一段腿骨或者一段臂骨,不過人類學家依然有辦法,通過大量同類人群完整骸骨進行比照,得出經驗公式,就可以從這樣一段長骨來估計完整的身高了。(從遼寧喇嘛洞三燕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這對股骨的下端顯示其主人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病)目前古人長骨身高推算方程,除了使用國際上比較常見的Trotter-Gleser和Dupertuis-Hadden方程外,還有邵象清、陳世賢、公安部課題組、張繼宗、莫世泰、朱鴻等等學者、組織歸納出了各自的方程,比如Trotter-Gleser關於蒙古人種身高推算方程為:身高=股骨最大長度X2.15+72.57cm而邵象清的20到30歲漢族男性身高推算方程為:身高=左側股骨最大長X2.30+643.62mm±34.81mm身高=右側股骨最大長X2.31+644.84mm±34.86mm當然這些方程雖然各自不同,但得出的結論基本接近,可以認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上大家已經開始了殊途同歸的階段。我們也可以藉助這些研究成果,通過古人遺骸實物來判斷古人的真實身高。古人身高數據為了證據的效力,我們來看看古代人身高究竟是什麼情況吧。河南下王崗原始社會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17具遺骨,其中15位男性,2位女性,均為壯年至老年的成年人。這些遺骨保存完整,可以經過直接測量來推算出當事人身高,經過考古隊計算,男性平均身高1.61米,最矮1.48米,最高1.77米;兩名女性分別身高1.54米和1.60米。同樣在河南的鄭州市窪劉西周遺址中,21名男性最低1.42米,最高1.73米,平均1.55米,12名女性平均身高1.48米;到了戰國時期的新鄭鐵嶺遺址人骨,男性平均身高1.67米,女性1.54米,比起原始社會和西周的情況看起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當然,這樣僅僅一處遺址並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完整情形。(內蒙古盛樂古城遺址周邊發現了從戰國到唐時期墓葬,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樣本,圖中為一座漢代時期墓葬及骸骨)對照的有同樣戰國時期的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遺址中,男性平均身高在1.63米到1.66米之間,女性則在1.51米到1.55米區間內。想到長期以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身高上相對中原地區居民要略矮一些,這個結果也基本可以印證戰國時古人身高要比原始社會更高一些的假設。再到漢代,陝西澄城良輔墓地,其中7例男性平均身高168.6cm,3例女性平均身高152.83cm,和前面的戰國時代身高一個水平。更之後的東晉十六國時代的遼寧喇嘛洞三燕文化墓葬中,男性1.67米,女性1.54米,同一時代的北魏大同墓葬中,14例男性平均身高167.4cm。說明這一時期的人身高也依然保持著戰國以來的水平,沒有特別之處。之後千餘年時間,我們也不一一詳述,直接來看明清人的身高。天津薊縣桃花園明清家族墓葬中,男性平均身高167.19cm,女性152.89cm,顯然也和戰國以來的水平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整個古代社會中,人的平均身高都大致保持在男性1米67,女性1米53的水平左右,2000多年中起伏變化不大。這個水平放在同期全世界而言,基本處於中間檔次,和羅馬希臘人等相當,比起一些平均身高超過了1米7的歐洲北方日耳曼要矮一點。當然,什麼古人平均1米7、1米8的,自然只是妄想而已,近現代的經驗表明,人均身高最為關鍵的就是人均營養狀況,肉蛋奶的攝入量在其中佔有決定性的要素,古代亞聖孟子還在展望七十可以吃肉的美好社會,顯然這種社會支撐不起多好的人均營養狀況,自然個頭也不會多高。把自豪感和身高掛鉤在一起,還是和祖宗的身高掛鉤,這就真是讓人無語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身高在古代一直比人低,甚至到二戰結束時,也依然比人略低。但隨著社會繁榮,營養條件改善,日本人的身高水平一路抬升,最終超越了,男性人均身高達到1.71米,而呢?根據2015年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男性平均身高167.1cm……看起來,在人均營養水平提升的道路上,距離繁榮還有相當的差距。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