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照片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下13米深處的發射場控制室,牆上還寫著當年留下的主席標語——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49年新成立的時候,美國已經在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寶座上,穩坐了50年。而,是個連汽油鐵皮桶都無法生產的落後農業國。全國五億多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農村文盲率超過95%。就是在這樣的巨大差距下,億萬人民由毛主席領導,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工業追趕進程,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經濟奇迹。然而結果很不幸,由於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錯誤政策,導致電子工業全面垮掉,並在地上跪了三十年,至今也沒能爬起來。電子工業起步——亞洲最完善的電子工業體系電子工業發展,起步於毛澤東時代。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為解決軍隊電子通信問題,國家成立電信工業管理局,在北京酒仙橋籌建北京電子管廠(即現在的北京京東方),由民主德國(東德)提供技術援助。該廠總投資1億元,年產1220萬隻,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除此之外,酒仙橋還建起了規模龐大的北京電機總廠、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下轄706、707、718、751、797、798廠)、北京有線電廠(738廠)、華北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1956年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國務院制定科技發展12年規劃,將電子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目標。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這是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研究所。為了培養電子工業人才,教育部集中全國五所大學的科研資源,在北京大學設立半導體專業。由黃昆博士、謝希德博士、高鼎三等留學回國的著名教授講課。1957年畢業的第一批學生中,出現了大批人才。如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1958年,上海組建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及上海元件五廠、上海電子管廠、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企業。使上海和北京,成為電子工業的南北兩大基地。1960年科學院成立半導體研究所,集中了王守武博士、黃昆博士、林蘭英博士等著名海外歸國專家。同年組建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現為中電集團第13所),進行工業技術攻關。1962年由中科院半導體所,組建全國半導體測試中心。1963年中央政府組建第四機械工業部,主管全國電子工業(1982年改組為電子工業部),由通信專家王諍中將任部長。早期電子工業,主要以軍事項目為牽引,研製軍用航空電子設備、彈道導彈控制設備、核武器配套電子設備、軍用雷達、軍用通訊器材、軍用電子計算機等產品。1958年開始研製東方紅衛星后,又將防輻射級太空電路列入研究項目。這一時期,民用電子產品,僅限於無線電收音機。收音機當時是極為昂貴的奢侈消費品。1973年8月26日,第一台每秒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05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燃料化學工業部,等單位協助研製成功。文革時期——獨立自主 自力更生1966年文革爆發后,由於左傾政策的保護,電子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北京酒仙橋電子工業區基本成型。電子工業開始與紡織、印染、鋼鐵等行業結合,實現自動化生產。1968年,北京組建國營東光電工廠(878廠),上海組建無線電十九廠,至1970年建成投產,形成集成電路產業中的「南北兩霸」。其中北京878廠主要生產TTU電路、CMOS鐘錶電路及A/D轉換電路。上海無線電19廠,主要生產TTL、HTL數字集成電路,是最早生產雙極型數字集成電路的專業工廠。1977年四機部投資300萬元,建設6000平方米集成電路潔凈車間。到1990年該廠累計生產509種集成電路,產量4120萬塊,產值3.25億元(該廠後來合資為上海飛利浦半導體)。1968年,國防科委在四川永川縣,成立固體電路研究所(即永川半導體研究所,解放軍1424研究所,現中電集團24所)。這是唯一的模擬集成電路研究所。同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首家製成PMOS(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拉開了發展MOS集成電路的序幕。1970年代永川半導體研究所、上無十四廠和北京878廠相繼研製成功NMOS電路。之後又研製成CMOS電路。至1990年底,上無十四廠累計產量為3340萬塊(後來合資成為上海貝嶺半導體)。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從歐美大量引進技術。由於集成電路產品利潤豐厚,全國有四十多家集成電路廠建成投產。包括四機部下屬的749廠(甘肅天水永紅器材廠)、871廠(甘肅天水天光集成電路廠)、878廠(北京東光電工廠)、4433廠(貴州都勻風光電工廠)和4435廠(湖南長沙韶光電工廠)等。各省市另外投資建設了大批電子企業。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小組,由王陽元等人,設計出第一批三種類型的(硅柵NMOS、硅柵PMOS、鋁柵NMOS)1K 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它比美國英特爾公司研製的C1103要晚五年,但是比韓國、台灣要早四五年。那時韓國、台灣根本就沒有電子工業科研基礎。照片為北京大學校史陳列館展示的器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3英寸晶圓廠拖了七年1973年,借著中美關係緩和及歐美石油危機的機會,希望從歐美國家,引進七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是當時世界最先進技術。這要比台灣早2年,比韓國早4年,那時候台灣與韓國還沒有電子工業科研基礎。1975年美國英特爾才開始建設世界第一座4英寸(100mm)晶圓廠。但是由於歐美技術封鎖,最終拖了七年,才得以引進三條已經落後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分別投資在北京國營東光電工廠(878廠),航天部陝西驪山771研究所(西安微電子研究所),和貴州都勻風光電工廠(4433廠)。其中北京878廠的3寸晶圓生產線,直至1980年才建成,已經比台灣晚了3年,比韓國晚2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工研院1975年向美國購買3英寸晶圓生產線,1977年就建成投產了。1978年,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從美國購買3英寸晶圓生產線,次年投產。1980年台灣聯華電子建設4英寸晶圓廠。而大陸,直至1988年,才由上海無線電十四廠,與美國貝爾電話合資,成立貝嶺微電子,建設大陸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這比台灣晚了八年,比美國晚十三年。在歐美聯手封鎖壓制下,大陸只能買到二手淘汰設備。1975年,就在台灣剛剛向美國購買3英寸晶圓廠時,大陸已經完成了DRAM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教研室(成立於1956年,現北大微電子研究院),由王陽元領導的課題組,完成硅柵P溝道、鋁柵N溝道和硅柵N溝道三種技術方案。在中科院北京109廠(現為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採用硅柵N溝道技術,生產出第一塊1K DRAM。這一成果儘管比美國、日本晚了四五年,但是比韓國、台灣要早四五年。直至1980年前後,韓國、台灣才在美國技術轉移下,獲得了DRAM技術突破,瞬間反超大陸。韓國直接從16K起步,台灣從64K起步。1978年10月,科學院成立半導體研究所,由王守武領導,研製4K DRAM,次年在中科院109廠投入批量生產(比美國晚六年)。1981年中科院半導體所又研製成功16K DRAM(比韓國晚兩年)。1982年,江蘇無錫江南無線電器材廠(742廠),耗資6600萬美元,從日本東芝引進3英寸晶圓生產線(5微米製程,月產能1萬片),生產電視機集成電路。1985年,該廠製造出第一塊64K DRAM(比韓國晚一年)。1993年,已經改組的無錫華晶電子公司(原無錫742廠),製造出第一塊256K DRAM(比韓國晚七年)。從上述歷史,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在歐美技術封鎖,以及1980年後,大陸減少電子產業投資的情況下,DRAM產業從領先韓國、台灣,然後迅速被韓國、台灣反超。尤其是韓國在美國刻意扶植下,依靠20億美元左右的巨額瘋狂投資,在DRAM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果。1977年8月1日,北京,凳和華在紀念南X昌X起義50周年大會上。洋躍進——800億美元瘋狂計劃而大陸的這一局面,主要由於政治原因。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左右各派為爭奪權力,展開了激烈較量,經濟領域是主要戰場之一。1977年的外匯儲備還有9億多美元,7月份國家計委提出,今後八年花費65億美元從國外進口技術設備,重點發展石油化學工業,其中只有一個陝西咸陽顯像管廠是電子項目。政治局討論時,(凳)提出可以花100億美元進口設備,提高石油、煤炭和輕工業產量,以賺取更多外匯。8月,國家計委將進口項目提高到150億美元規模,再次得到(凳)等人的肯定。1978年2月9日,政治局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在葉的鼓動下,華將進口規模提高到180億美元。3月份再次討論時,華又將進口額度提高到200億美元。要知道1978年的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可見當時(凳)、華等人的決策是如何荒唐。到6月份,政治局再次聽取報告,(凳)說得更乾脆:同國外做生意,搞買賣,搞大一點,什麼150億,搞它500億。500億美元的規模,是3月份擬定的200億美元的二點五倍。受(凳)的影響,6月30日聽取谷牧出訪彙報時,華再次強調步子要大一些。國家計委討論后,提出了花費1000億美元引進技術的設想。7月上旬,國家計委初步整理,匯總了一個850億美元的方案,其中400億引進外資。(凳)也同意這個方案。9月9日,李現鯰在國務院務虛會結束時宣布:今後十年的引進規模可以考慮增加到800億美元。李還稱,這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決策。從65億美元到後來的800億美元,這幫人完全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如同兒戲一般,將氣球越吹越大。其實,1958年大躍進時期,搞浮誇風、畝產萬斤的,也是(凳)、李、葉這幫老狐狸。當時他們把主席架在火上烤,以趕他下台。1959年毛下台,換了劉上台。1978年大搞洋躍進,同樣是為了將華趕下台。洋躍進號稱要建設「十個鞍鋼、十個大慶」,其中就包括(凳)力主拿出50億美元,從日本新日鐵進口設備,建設上海寶鋼。而上海長江邊的爛泥地,根本不適合建設大型鋼廠。1980年9月,北京,人大五屆三次會議上,趙種里與(凳)、李一批人坐在主席台上。狂印鈔票——經濟全面惡化1978年的財政收入為1132億元,光是一個上海寶鋼項目就要投資300億元,根本不是國力所能負擔的。沒錢怎麼辦?開動印鈔機!1979年人民銀行增加了50億元人民幣的供應量。同時期,為了體現改革開放的好處,中央開始給工人漲工資、提高糧食收購價、給文革時期打倒的牛鬼蛇神們平反,補發工資。給老革命家們蓋別墅、換進口小轎車,提高福利待遇。1980年,在(凳)、葉等人的聯手打擊下,華終於被趕下了台。換了胡擔任種書計,趙擔任總里。但是經濟形勢已經開始惡化。1979年全國在建的大中型項目有1100多個,財政赤字170.6億元。1980年又新增了1100多項,財政赤字127億元。上述項目全部建成,還需要投資1300億元。為了彌補財政虧空,1980年央行又增印了78.5億元鈔票。從此,印鈔票如同吸毒上癮一般,成為經濟毒瘤。1978年全社會的流通現金僅有229.59億元,到1985年已經暴增至839億元。光是1984年的鈔票供應增幅,就高達驚人的39%。連年狂印鈔票引發惡性通貨膨脹。許多物價都至少翻番,高檔煙酒等民用消費品價格,甚至直接上漲10倍,以致一些城市出現了「搶購囤積風潮」。為了控制宏觀經濟的嚴重混亂局面,壓縮投資金額。1980年中央一下子停建緩建了400多個大中型項目,1981年又停緩建了22個大型項目。其中就包括上海寶鋼、十堰二汽、大慶30萬噸乙烯等戰略工程。盲目貪大求洋給經濟帶來嚴重危害,導致汽車、電子、航空等戰略產業難以發展。像上海的運10飛機,在研製15年後最終流產。北京電子管廠(現在的京東方),想上馬液晶項目,也因為缺乏國家投資而流產。更嚴重的危機還在後面。上海市威海路696號,原是上海元件五廠廠房和倉庫的一部分。工廠倒閉后廠房被30多位藝術家佔據,成為藝術倉庫。到1990年代,上海市曾經聞名全國的電子企業,幾乎全部破產倒閉,或變成合資企業。撥改貸——抽乾電子企業血液1984年,國務圓總里趙,為扭轉財政虧空局面,聽信一些經濟專家的建議,盲目實行「撥改貸」政策。以往國有企業從政府財政獲得撥款,作為工廠流動資金或技術改造經費。企業盈利后將利潤上繳國家財政。這樣形成良性循環。撥改貸將政府財政撥款,改為企業向銀行貸款,還要支付高額利息。而另一頭,企業的利潤照樣要上交財政。這樣政府不僅不投一分錢,反而像從前一樣,抽走企業的大部分收入,導致國有企業迅速陷入虧損困境。正是由於「撥改貸」,使得電子工業遭到致命打擊。企業只顧引進外國設備,以儘快投產盈利,缺少科研資金對外國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這是企業急功近利的根源。在文革時期,科研投入佔GDP的2.32%,與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相當(2003年世界平均值也僅有2.2%)。到1980年代,正是電子產業興起的關鍵時期,歐美國家和日本、韓國、台灣紛紛加大對電子產業的科研投入。而卻在大規模壓縮科研經費投入。1984年以後,由於「撥改貸」造成的困境,使企業基本無力進行研發,科研經費佔GDP比值驟然降到0.6%以下。電子工業徹底垮了。比如像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上海元件五廠。1980年利潤高達2070萬元,職工人均利潤1.5萬元。即使是1985年,上海元件五廠的產值仍然高達6713.1萬元,利潤達1261.4萬元。然而到了1990年,上海元件五廠產值下降至1496萬元,利潤竟然僅有2.47萬元,全廠1439人,人均利潤僅有區區17.16元。熬了沒幾年,這家風光了三十年的半導體器件龍頭企業,就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破產倒閉了。其實不單是電子工業。在1980年代,獲利豐厚的紡織工業、鐘錶工業、鋼鐵工業,全部成為中央財政的吸血來源。國家停止工廠設備升級投資,導致紡織工業到1990年代全面破產,全國下崗失業工人超過200萬人,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中央停止投資——全國瘋狂引進落後淘汰技術1982年,國務圓組建電子工業部,由張挺任部長,主管全國電子工業。該部門繼承了毛時代組建的2500多家科研院所和電子工廠,下屬職工總數達100多萬人,主要研製通信、雷達、電視、計算機、無線電、元器件等設備。產業結構完備程度,僅有美國、蘇聯可以相比。光是電子工業部下轄的專業電子研究所就有上百家。然而在80年代初,由於中央政府全面停止對電子工業投資,各電子企業要自己去市場找資源。於是電子工業的技術升級全面停止,與美國、日本的技術差距迅速拉大。甚至被80年代加大電子投資的韓國、台灣徹底甩開。1982年,國務圓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和大型集成電路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大辦)」,由副中里萬里出任主任,管理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工業。1984年該機構又更名為「國務圓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由副中里李月月任組長。至1988年該機構取消,兩任國家當家人出面,最後結果怎麼樣?1984年至1990年,各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大學,紛紛從國外引進淘汰的落後晶圓生產線,前後總計達到33條,按照每座300-600萬美元估算,總計花費1.5億美元左右。這33條晶圓生產線,多數根本沒有商業價值。造成這一亂象的根本原因,是電子工業部,將絕大多數國有電子企業的管理權,甩給給省市地方政府,又缺乏制定執行產業規劃的政策權力。出現了全國瘋狂引進落後技術的奇怪現象。還有一個原因是8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貪污腐敗加劇,借著進口項目的名義,領導幹部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出國考察機會。江蘇省無錫市,華晶電子,最早啟動的6英寸晶圓廠,花了八年時間才建成。建成就已經落後淘汰。九0八工程——蓋一座6寸晶圓工廠用時八年為了治理散亂差問題,1986年電子工業部在廈門,舉辦集成電路戰略研討會,提出「531戰略」。即「普及5微米技術、研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並落實南北兩個微電子基地。南方集中在江浙滬,北方集中在北京。1988年至1995年,在政策扶持下,誕生了五家具有規模的國有半導體企業:江蘇無錫華晶電子(原無錫742廠與永川半導體研究所合併)、浙江紹興華越微電子(1988年設立第一座4英寸晶圓廠)、上海貝嶺微電子、上海飛利浦半導體(1991年設第一座5英寸晶圓廠)、和北京首鋼NEC(1995年設第一座6英寸晶圓廠)。1990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八五計劃(1990-1995),半導體技術達到1微米製程,決定啟動「九0八工程」,總投資20億元。其中15億元用在無錫華晶電子,建設月產能1.2萬片的6英寸晶圓廠,由建設銀行貸款。還有5億元投給9家集成電路企業設立設計中心。(1993年華晶開發出256K DRAM,比韓國晚7年)但實際結果是,由於官僚體系拖延,九0八工程光是經費審批就花了兩年時間。然後從美國AT&T(朗訊)引進0.9微米製程,又花了三年時間。前後拖延五年時間,建廠再花三年,導致1998年無錫華晶電子投產即落後(月產能僅6000片),華晶還要為此承擔沉重的利息支出壓力。為了解決華晶的困境,電子工業部借研討會的機會,請台灣茂矽電子老闆陳正宇,接手管理華晶的六寸晶圓廠。1998年2月,由台灣人陳正宇、張汝京和李乃義在香港註冊上華公司,來租賃無錫華晶的6寸廠,進行晶圓代工業務。1999年8月,雙方合資成立無錫華晶上華半導體公司,上華控股51%。新公司迅速扭虧為盈,成為大陸第一家「純晶圓代工」企業,月產量達到1萬片。2001年月產能達到2萬月。2003年上華籌備建設一座8英寸晶圓廠,為了節省投資希望購買二手設備。不過國際上二手8寸晶圓廠很少。直至2007年8月,無錫海力士的8英寸晶圓廠,因DRAM價格暴跌而停產。上華迅速出手,以3.8億美元買下了該廠設備,2009年投產。與無錫華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90年新加坡政府投資特許半導體,只用2年建成,第三年投產,到1998年收回全部投資。而無錫華晶卻被甩給了台灣人經營。1990年,進口一台美國IBM 286電腦(IBMPS1),價格是3.5萬元人民幣。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只有300元左右。由於電子產品的暴利,引發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大規模走私進口電子器件,徹底衝垮電子工業。電子產業落後——三十年來以市場換技術在1996年,國際主流生產線是8英寸晶圓廠,而最先進的是首鋼NEC的6英寸晶圓廠,比國外落後八年。造成這一現象,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投資薄弱,1980-1996年間,在半導體產業,累計投資僅有3億多美元,其中多數胡亂花掉,沒有形成技術能力。國有企業缺乏投資,根本不可能追趕國外先進技術。作為對比,日本光是1996年對半導體的投資就接近40億美元。二是電子工業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卻沒有制定執行產業政策的權力,要通過國家計委來審批項目。九0八工程就是如此。而官僚體系在決策時,盲目追求技術先進,根本不考慮市場因素。以華晶電子為例,決策者拒絕在華晶內部設立IC產品設計研究所,這就一下子丟掉了大批缺乏設計能力的客戶。後來電子工業部部長鬍啟立,在接受採訪時認為:那是因為決策者不了解半導體市場運作規律。三是政治因素,自1949年新成立起,就被西方國家主導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1994年巴統由於蘇聯解體而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對於的技術封鎖並未停止。1995年9月,包括原巴統17個成員國在內的28個國家,在荷蘭瓦森納召開會議,決定以控制武器技術擴散的名義,建立技術出口控制機制。1996年7月,西方33個國家正式簽訂《瓦森納協定》,民用技術控制清單包括:電子器件、計算機、感測器等九大類。軍用技術控制清單包括22大類。同樣處於被禁運國家之列。在電子領域,韓國、台灣可以輕輕鬆鬆從歐美進口先進電子設備,而大陸只能購買落後5年以上的淘汰技術。而韓國、台灣依靠電子產業優勢,同樣對大陸進行技術封鎖。如台灣官方禁止台積電等企業,到大陸投資建設先進位程晶圓廠,禁止台灣液晶面板企業到大陸設廠。即使設廠也只能投資落後台灣一代的生產線。台灣廠商通過合同約束,嚴厲禁止台灣技術人員,跳槽到大陸相關企業工作。在各方面嚴防死守下,企業要想獲得先進技術,就變得非常困難。而外國企業則憑藉掌握的先進技術,在市場予取予求,佔盡便宜。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成為改開三十年來,最大的笑話——為此付出了,至少損失1萬億美元的巨額產業代價。1990年,大幅降低關稅、取消計算機產品進出口批文、開放了國內電腦市場。頃刻間,國外的286、386電腦如潮水般湧入,長城、浪潮、聯想等國內公司潰不成軍。1991年由美國英特爾和AMD,掀起的「黑色降價風暴」,更是讓計算機產業雪上加霜。由於絕大多數整機企業,積壓了高價買進的晶元,從而背上巨額虧損的包袱,一家家電腦整機廠商,前赴後繼般悲壯地倒在了血雨腥風之中。長城、浪潮和聯想也都元氣大傷。在微電子集成電路方面,國內企業繼80年代中後期陸續虧損后,90年代紛紛倒閉,國內集成電路工業,逐步變為三資企業為主的局面。據專家估計, 到1990年代末,微電子科技水平,與國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八英寸晶圓廠——摩托羅拉在天津拖了六年1995年12月,為落實「九五計劃」中,半導體生產工藝達到0.5微米的目標,國務院與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九0九工程」。包括建設晶圓廠和建立設計公司兩大任務。其中上海市政府出資40億元(5億美元),成立華虹微電子。日本NEC出資2億美元,雙方成立華虹NEC,合計投資12億美元,在浦東建設8英寸晶圓廠。由NEC提供0.35微米技術,生產當時主流的64M DRAM內存晶元。由於決策執行迅速,華虹NEC在1999年9月投產,次年實現盈利。2000年起,政府更換第二代IC式身份證和社保卡,華虹NEC成為主要製造商,拿到大量訂單。1996年,美國摩托羅拉提出,準備在天津投資122億元人民幣,建設一座當時最先進的8英寸晶圓廠(MOS-17)。憑藉這個條件,摩托羅拉成為2001年前,唯一獲得政府特許,獨資設立手機廠的企業,而且是唯一拿到GSM和CDMA,兩張手機生產許可證,及內銷許可證的外國企業。摩托羅拉因此在大賺特賺,佔領了超過半數手機市場,光是1999年銷售額就達到260億元。但是直到2000年,天津的8寸廠才開始動工,2002年才正式量產(2004年被中芯國際收購)。此時國際上已經紛紛開始建設12英寸晶圓廠。1998年,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合併,組建信息產業部,邀請海外華人專家,參與討論制定產業指導政策。台灣世大半導體老闆張汝京赴大陸考察。電子工業部曾考慮聘請張汝京出任總經理,結果未如願。到1999年底,世大半導體被台積電併購后,張汝京便決定投資大陸。2000年6月,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一期投資14.76億美元,其中上海國有銀行提供了12億美元貸款。2001年9月,中芯國際在上海張江,建成第一座8英寸晶圓廠,採用0.25微米工藝(設計月產能5萬片)。十二寸晶圓廠——中芯國際專做接盤俠2000年,北京市政府,計劃由首鋼集團出面,與美國AOS(萬代半導體),合資組建華夏半導體,投入13.35億美元,建設8英寸晶圓廠。其中北京市願意提供6.2億美元貸款。然而隨著200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跌入低谷,該項目流產。此後,中芯國際提出在北京建設第一座12英寸晶圓廠(Fab4),獲得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2004年建成(計劃月產能4.5萬片),採用100納米工藝,為英飛凌、爾必達代工生產DRAM。該廠總投資12.5億美元,北京市最初承諾提供6億美元貸款,不過直到2005年6月,才將貸款撥給中芯國際,導致Fab4直至2006年才大規模量產。2003年,江蘇無錫市政府,獲悉韓國海力士在各地挑選投資地點,便成立了812項目,全力爭取海力士投資。無錫開出了比上海和蘇州,更大的資金優惠條件。最終韓國海力士與意法半導體(ST)合資,在無錫投資20億美元,建設一座8寸晶圓廠,和一座12寸晶圓廠。其中無錫市政府總計為該項目,提供了10億美元貸款。在土地方面,由無錫市政府出資3億美元,建設兩座佔地54萬平方米,和面積32萬平方米的晶圓廠房,租賃給韓國海力士及意法半導體使用。2006年,湖北省與武漢市政府投資100億元,組建武漢新芯,建設12英寸晶圓廠。該項目是湖北省歷史上,單項投資金額最大的項目,設計月產能6-7萬片。由於湖北省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從項目之初,武漢新芯和中芯國際就簽訂了託管協議,由中芯國際提供技術支援。2008年武漢新芯投產後,由於產能開工不足,長年處於虧損狀態。2010年,美國鎂光和台灣台積電,都對武漢新芯虎視眈眈,希望併購。由於中央政府擔心國際寡頭,危及半導體產業安全,因此支持中芯國際入主武漢新芯。2010年10月,雙方簽訂合作協議。但是到2013年,兩企業開始分道揚鑣。2014年2月,武漢新芯和美國飛索(Spansion),簽定技術合作協議,由飛索提供技術,在武漢新芯共同研發新型的3D NAND Flash。美國飛索是1993年日本富士通和美國AMD,共同出資設立的NOR Flash研製公司。2009年飛索因業績連續滑坡倒產,被賽普拉斯(Cypress)收購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雖然,飛索從來就沒有生產過NAND晶元,但是,包括三星在內,現在所有的3D NAND Flash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飛索最早開發的MirrorBit技術。不過在量產技術方面,飛索遠遠落後於韓國三星。陝西西安,韓國三星電子西安廠區,由西安市政府免費提供土地,並花費數十億元建設廠房,再租賃給韓國三星。西安市在十年內,收不到一分錢稅費。韓國三星落戶西安——西安市政府提供300億元巨額補貼2011年,韓國三星與日本東芝在NAND快閃記憶體領域展開爭奪。當時三星在韓國華城(Fab12、Fab16)、器興(Fab14)以及美國得州奧斯汀,共有4座NAND快閃記憶體12英寸晶圓廠,年產能450萬片晶圓。為了拉開與東芝的差距,三星決定在選址建立NAND快閃記憶體晶圓廠,以搶佔市場。為此,三星對北京、重慶、無錫、蘇州、西安等城市進行考察。各地政府紛紛開出巨額優惠條件。2011年,韓國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銷售額達到285.63億美元,僅在市場銷售額就高達95億美元。要知道全國的集成電路銷售額也僅有1572億元(241億美元)。因此,三星在談判中具有強勢地位,提出了眾多苛刻條件。最初作為熱門選手的北京、重慶兩個直轄市,最終都主動放棄了這個項目。最後是不被人看好的西安,在付出巨大代價后,拿下了這個項目。2011年底,陝西省×省*長*趙正*永親赴韓國,與三星洽談。2011年,西安市GDP為3864億元,僅排在全國第30名,還不如南通、大慶、泉州等三線城市。因此西安市急於拿下這個項目。2012年1月,韓國政府審批通過三星在華設廠項目。2012年4月2日,韓國三星電子宣布在西安,建設快閃記憶體晶元廠。項目一期投資將達70億美元,若三期投資順利完成,總投資約為300億美元。西安市為此項目提供了巨額補貼,包括:一、韓國三星需要的130萬平方米廠房,由西安市建設,並免費提供1500畝土地。二、西安市每年向三星補貼水、電、綠化、物流費用5億元。三、西安市財政對投資額進行30%的補貼。四、西安市對所得稅徵收,進行前十年全免,后十年半額徵收。同時,西安市還承諾,將為項目修建高速公路和捷運等交通基礎設施。總的補貼金額保守估計在300億元以上。面對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苛刻索價,西安市竟然全盤接受。三星西安項目,選址在西安市安區五星和興隆街道,佔地9.4平方公里,15個村莊3000多戶農民被迫拆遷改造,引發群眾抗議。為了調解征地拆遷矛盾,西安市乾脆派了一批幹部吃住在農村,專門解決拆遷問題。西安市這種只要面子不要裡子的招商方式,實際是用土地、資金、工人,來補貼服務外國企業,幫助它們佔領市場,壓制本土企業發展。這在其他國家是極其滑稽的行為。也無怪乎北京、重慶不要這種項目。改開三十年來,看看盡數破產倒閉的本土電子企業,再看看各省政府,花費巨額資金,補貼扶植的無錫海力士、西安三星、大連英特爾、南京台積電,不禁令人感嘆。你們發展電子產業,到底是為了誰?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電子工業,是靠引進外資壯大的?1958年9月,科學院半導體研究室,王守覺等人,研製成功第一批鍺合金擴散高頻晶體管,頻率達到150MHz。后在中科院109廠批量生產,為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109乙型晶體管計算機(浮點32二進位位、每秒6萬次),提供了12個品種、14.5萬多隻鍺晶體。后又為計算所研製的109丙型計算機,提供了大量晶體管元器件。109丙機字長48位,平均運算速度每秒11.5萬次。該機共生產兩台,為用戶運行了15年,在核武器研製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5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與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廠等單位合作,開始研製655型數字集成電路大型計算機,由陳仁甫(照片右側)副研究員主持,重點攻克TTL集成電路。1969年在上海無線電十三廠投產,定名TQ-6型計算機,每秒運算100萬次,配備磁碟操作系統,語言編譯程序。1971年,上海復旦大學自主研製的719計算機,由王世業、顧芝祥、陳志剛等人參與研製。1975年復旦大學研製FD-753計算機。經過反覆研究討論,結合那時美國IBM360/370、歐洲TSS、日本FACOM等計算機系統和DJS-260、北大150等計算機系統,最終確定753計算機系統的主要研製目標是:具有處理速度浮點運算200萬次以上的主機系統;實現分時計算機系統;多進程分層管理的微內核操作系統。1979年上海元件五廠和上海無線電十四廠,聯合仿製(逆向工程)成功8080八位微處理器(編號5G8080)。8080為美國英特爾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第二款CPU處理器,集成6000隻晶體管,每秒運算29萬次。自1975年第一台個人電腦誕生以後,8080晶元幫助英特爾在幾年後佔據了電腦晶元的霸主地位。德國西門子仿製出8080晶元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比還晚一年。日本也仿製過8080晶元。1980年,日本代表團在上海訪問時,拍攝的上海半導體企業。可能是上海無線電十四廠或上海無線電十九廠。上海當年的電子工業擁有良好產業基礎。上海冶金研究所研製的離子注入機,還曾出口日本。而短短十年之後,上海電子工業全面破產倒閉。誰該承擔這一歷史罪責?1989年4月30日,台灣省新竹科技園區,台積電早期的廠房。當台灣人砸重金介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的時候。歷時30年間積累起來的集成電路科研力量,在「改革開放」的所謂「春風」里土崩瓦解。大批科研人員任其自生自滅。下列研究所清單,回答了:為什麼以落後的民用電子產業,卻能夠研製殲-20戰鬥機、月球探測器、相控陣雷達、航空母艦等尖端軍工產品。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 (成立於1962年) 太原電子專用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 (成立於1960年) 北京電視聲電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七研究所 (成立於1959年) 廣州通信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所 (成立於1970年) 淮南光纖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 (成立於1967年) 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 (成立於1955年) 第一個綜合性電子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57年)北京真空電子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石家莊半導體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49年)南京電子研究所(亞洲最大的雷達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合肥低溫電子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天津電源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導航測控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上海微電機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電波傳播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上海傳輸線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四川固體電路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70年)重慶聲光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南京電子工程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65年)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成立於1965年)保密通信和信息安全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上海計算機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華北電磁防護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71年)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嘉興特種通信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5年)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精密天線系統專業化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成立於1984年)接插件、繼電器專業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華東電子測量儀器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華東微電子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69年)重慶光電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半導體專用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天津激光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東北微電子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長沙光電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成立於1976年)哈爾濱感測器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成立於1977年)上海電子通訊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上海微波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成立於1952年)第一個電信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南京電子器件研究所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無錫微電子科研中心這些鎮國瑰寶,全部是新前三十年,億萬人艱苦奮鬥留下的經濟遺產。后三十年「國賊」當道,愧對先人。網上評論:拜那個x小x個子所賜於1978年改革開放后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錯誤政策,導致電子工業全面垮掉,並在地上跪了三十年,至今也沒能爬起來,還有人至今仍在跪舔歐美日!!!相關文章鏈接:DRAM晶元戰爭 ——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1DRAM晶元戰爭 ——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2DRAM晶元戰爭 ——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3DRAM晶元戰爭 ——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DRAM晶元戰爭 ——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5本文轉載網路,請關注夸克顯示網微信公眾號Quark-display;如轉載,請標註出處。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