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曾經,幽門螺桿菌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兩年來,突然就變得家喻戶曉。常規體檢中也常有幽門螺桿菌的檢查,一旦發現陽性,都會心事重重,恨不得馬上就能把這個菌消滅殆盡。究其原因,還是癌症給人帶來的恐懼。幽門螺桿菌到底殺不殺?這個問題在業界還有爭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鍾捷指出,雖然國外有一些共識,例如「京都共識」認為,只要感染幽門螺桿菌就應該根除。可在鍾捷看來,國外的標準不能照搬到國內。幽門螺桿菌殺不殺、怎麼殺,還是要分人群、分癥狀,不能一概而論。鍾捷解釋,幽門螺桿菌在的總體人群感染率大約在50%,即檢測呈陽性。所謂的陽性,其實就是設定了一個標準,當檢測出的細菌量超過了這個標準,達到了一定細菌量,就認為被感染。「幽門螺桿菌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沒有,絕大多數人都有,只是數量多少不同。」鍾捷說。這1/2被感染的人裡面,有癥狀的只是少數,真正值得要用藥殺「菌」的人也是少數。究竟哪些人需要殺「菌」?鍾捷給出7類人群:第一,本身有消化性潰瘍的人必須殺。因為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潰瘍和導致潰瘍複發的原因。如果不殺幽門螺桿菌,即便潰瘍治好了,過一段時間也會複發。第二,早期胃癌手術后的人必須殺。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腫瘤的一個因素。第三,胃裡有慢性淋巴瘤的必須殺。慢性淋巴瘤和幽門螺桿菌有關,但發生率很低,全上海一年最多幾十個人。第四,活動性胃炎患者需要殺。做胃鏡發現有明顯充血、紅腫,活檢呈腸化,不典型增生。這可能和幽門螺桿菌有關係,殺菌比留著隱患好。第五,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類藥物的人建議殺。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因素,但會協同作用,所以建議殺。第六,胃食管反流的人應該殺。這類患者需要長期吃抑酸的藥物,胃裡的pH值降低了,環境發生了變化,有利於幽門螺桿菌的生長。第七,不確定因素。感染之後有明顯癥狀,比如脹氣,吃少量東西有飽腹感,或者主觀上特別擔心的人也可考慮殺,但並非一定,有些人殺了細菌后癥狀並未緩解。其實有不少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人,本身並沒有消化道的不適癥狀。這種情況下,要做的不是立馬殺菌,而應該做一次胃鏡。然後根據胃鏡檢查的結果,再決定殺不殺。另外,體檢時檢測幽門螺桿菌的也並不一定靠譜。特別是抽血檢查,即便顯示陽性,也只是代表有抗體,並不能說明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呈陽性。相比較而言,呼氣檢查更準確。可是,幽門螺桿菌不殺會得胃癌呀,與其留著觀察,為何不一殺了之?如今,大部分人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態度都是如此。鍾捷直言,這是一個誤區,也是過度炒作的結果。他解釋,有些地區幽門螺桿菌長期感染的人患胃癌的比例確實比不感染的人高,但這只是個總體情況,高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相關。會不會得胃癌,不是這一個因素決定,還與遺傳、飲食、環境等因素有關。對於幽門螺桿菌,為何不能「格殺勿論」?因為殺完之後,如果還以同樣的生活方式生活,還是可能再次感染,這個比例每年有5%左右。人吃飯是聚餐式,幽門螺桿菌通過飲食、唾液傳播,這也使得兒童中被感染的人群很高。很多習慣不僅僅是習慣,還是一種文化。讓人都全都採用分餐制進食,並不現實。當然,會再次感染並非「不殺」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如果殺得不恰當,反而會使得細菌獲得耐藥性,變得越來越頑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切身體會。十幾年前,殺幽門螺桿菌有三聯療法,現在用四聯,多加了一個抗生素;原來建議用藥一周,現在則推薦10-14天療法。」鍾捷說,如果還不注意,將來可能就會變成「五聯」。鍾捷強調,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並非吃點抗生素就行,用合適的藥物和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特別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合適藥物和方案治療后,患者還需再次複查,確定已經根除。否則,以後再殺就會更難。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