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21世紀的稱職好醫生,要有「一顆愛心、兩張處方、三種語言」。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開講思政第一課「健康」,組織胚胎學專家、世界衛生組織資深官員王一飛教授作為首講人,與醫學生共話「醫學科學走向何方」。上海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范先群稱,對接「健康」戰略目標,希望「健康」課能成為一個「培養皿」,把醫學生培養成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用的「多能幹細胞」,激勵學子將醫學理想與國家理想聯繫在一起。醫學科學關注的不應僅是身體健康當醫生不能只知道T細胞、B細胞,是不是也應該知道柴可夫斯基、貝多芬?醫學科技發展迅猛,但幹細胞、再生醫學、3D列印器官能解決所有醫療問題嗎?醫療器械日趨先進、醫生水平愈來愈高,為何醫患關係依然緊張?78歲的王一飛站上講台,連連發問。王一飛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前身)、國家973項目專家組成員等多重身份,這讓他既關注醫學的發展,也心懷憂思:我們的醫學科學「健康」嗎?這也是在昨天的講課中,他再三關照這些未來醫生們要關注的問題。老先生說,此次報告是兩年思考的「讀書筆記」,90分鐘授課中「金句」不斷。談及生命的意義時,他說,「生命是一場死亡率為100%的性傳播疾病,出生是偶然,死亡是必然。」既然如此,不應僅僅追逐身體健康的狀態,健康應是體格、精神與社會的完全健全與和諧狀態。現有的醫學科學不足以滿足這種健康新理念,也不足以滿足時代的新要求。在王一飛看來,當前醫療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我們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國民醫保體系,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高血壓、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人群龐大,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兒科、精神心理、康復、全科醫學人才緊缺。心懷悲憫才能不忘醫學初心王一飛形象地告訴學生,21世紀的醫生,應有「一顆愛心、兩張處方、三種語言」。「三種語言」說的是,醫生既要會說醫學專業語言,也要熟知醫療大政,能用政治語言與部門對話,爭取有利的衛生政策落地。醫生還要會說大眾語言,讓百姓聽得懂。「兩張處方」說的是,醫生要從疾病管理過渡到健康管理,比如在對心血管病患者開具藥物的同時,還要開具戒煙限飲、平衡飲食的生活方式處方,預防疾病發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愛心」。王一飛憶及老師董方中「每次出診前都要仔細整理衣服、領結」,這是對患者的尊重。他至今不忘傅培彬教授的名言,「在患者身上的每個切口、每次打結,就是外科醫生的簽名」,這是對職業的敬重。「醫學始於原始社會人類對同伴受傷流血和病痛折磨時的同情心,進而儘力設法去幫助別人減輕痛苦和給以關愛,這種同情、幫助和關愛的良好願望促成了原始醫學的誕生。」王一飛援引卡斯蒂廖尼的名言,勉勵學子常懷悲憫之心,莫忘醫學初心。「健康」鼓勵學生勇擔社會責任醫學院的課程量很大,病理、生化、生物、解剖這些課都很重要,但缺乏一門融合醫學、科學、人文、政策、法律、哲學的課程。王一飛說:「『健康』填補了空白,將國家大政與醫學人文教育串聯起來,助力健康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已將「健康」納入必修課,下半年將面向所有新生開講。該課程的教學團隊匯聚頂尖醫學家、公共政策學者、法規專家、臨床醫生,採用「理論課+案例教學+實踐」的授課模式。課程圍繞「健康」,引領學生對醫學及相關社會、哲學倫理、法律道德、醫患關係等進行思考,激發新時代學子投身醫藥衛生事業的使命感和榮譽感。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都將站上講台,開講他們眼中的「健康」。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