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二戰後,蘇聯一躍成長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分庭抗禮。通過二戰,蘇聯成功的打造出了一片龐大的勢力範圍——社會主義陣營,並且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國際共運的熱潮。同時,蘇聯的國力也有了極大提升。二戰剛結束時,蘇聯還是一片廢墟,百業待興。但到70年代末,根據蘇聯官方統計,其之工農業產值已經逼近美國的80%——儘管這個數字多少摻雜了水分,不過美蘇國力差距縮小卻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正是從70年代起,蘇聯卻迅速掉頭向下,只過了十來年,昔日威震全球的紅色帝國,便自由落體般急速滑落,並於在1991年土崩瓦解。蘇聯為什麼會衰落?拋開那些早已說爛的原因——體制僵化、官僚腐敗,經濟結構失衡,以及蘇版阿富汗戰爭的拖累、石油財政無以為繼等等,雲石君覺得,最根本的原因,主要還是以下三項:首先是蘇弱美強的整體格局。儘管美蘇同列超級大國,但二者的能量從未真正平等過。之前雲石君業已說過,哪怕是蘇聯國力鼎盛期,工農業總產值也僅僅逼近美國80%——這還是蘇聯官方數據注水的結果。至於傳統工農業之外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那美國更是遠遠將蘇聯拋在身後。而且比勢力範圍的話,西方世界的整體實力也依然遠勝社會主義陣營——倘若再考慮到、南斯拉夫這兩個僅次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大國,先後與蘇聯反目成仇,美蘇陣營的實力差距更為懸殊。擱在早期,儘管蘇聯陣營整體實力遠遜美國,但憑著紅國際共運在第三世界,甚至西方世界內部的影響,蘇聯還可以扳回一城。但從70年代末開始,國際共運由盛轉衰,蘇聯連挖牆腳的工具都已消失。總而言之,終整個冷戰,美國都始終力壓蘇聯。若說一時之強弱,尚不足以決定勝負;但由始至終的弱勢,那最後被美國壓倒,也是合情合理的。當然,單單於此,還不足以解釋蘇聯衰落的原因。畢竟美蘇差距再大,較之一戰後蘇聯被西方列強全面圍堵時也要好的多——當時蘇聯尚未工業化轉型,又剛剛經歷了一戰和內戰的消耗,而那時的西方,不僅有美國,就連英法,也同樣強大無比,而那時的蘇聯卻可以逆勢生長,越做越大。而且,哪怕是二戰後,蘇聯也有過二三十年的較快發展期,甚至還一度開創出蘇攻美守的戰略格局。這至少說明,哪怕面對美國的強力壓制,蘇聯仍然有翻身的可能的。問題是,蘇聯的這種良好勢頭並未持續,而是在70年代就觸頂,繼而掉頭向下,直入深淵。這種拋物線的變化說明,美國的壓制,並非蘇聯轉衰的唯一原因;蘇聯之敗,關鍵還是因為自身的後繼乏力:二戰後,隨著冷戰開啟,美蘇兩強都牟足了勁兒發展國力。只不過,二者充實國力的路徑,卻有很大不同:蘇聯的路子很簡單,也很符合它的國情——蘇聯有22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疆土,而且其中大部分未曾開發——或者開發程度較低。隨著二戰結束,蘇聯得以騰出手來,再通過現代科技的加持,從而強化對北亞、中亞等「蠻荒之地」的工業化開發。以此挖掘資源與財富增量,將自家蛋糕做大。而美國不一樣。美國的國土只有900萬平方公里——約莫為蘇聯的40%;何況美國工業化起步早,國土開發上頭,其剩餘潛力不如蘇聯,所以倘若單靠埋頭搞國土開發,那起碼在增速上,美國是很難比得過蘇聯的。不過美國也有自己的優勢:美國的文明發展水平遠超蘇聯,美系盟邦的實力更是遠在蘇聯那伙社會主義小兄弟之上。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優勢,美國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擁有海上霸權,故而可以把自家的利益觸角,拓展到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精華板塊!這就為美國提供了便利——儘管美國的國土開發潛力的確遜於蘇聯,但是憑著文明水平領先,美國能夠打造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這是美國經濟擴張的最好抓手;而美國基於海上優勢而成的軍事霸權,又為美國的利益擴張提供了堅強的武力後盾。基於這種格局,美國將地球上大部分擁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板塊,都整合到自家主導的經濟鏈條中。這便是經濟全球化!在全球化鏈條下,美國位於金字塔頂端,一切融入全球化鏈條的地區,都在事實上成為美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所創造的資源和財富,其中都免不了有一部分,都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變相上至美國人兜里。當然,美國聰明,別人也非傻缺,大伙兒之所以願意參與這個遊戲,是因為在給美國「上稅」后,自已仍舊可以保留相當部分——而哪怕是這剩下的一部分,也比自己一力單幹所創造出來的財富要多。這一下,美蘇境界之差就顯出來了。蘇聯再大,但也僅僅是一國罷了。且它的國土大部分環境惡劣,開發程度天然受限;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下,參與者遍布全世界,其規模遠超蘇聯這個單一國家——而且這些地區,囊括了大部分開發價值較大的臨海臨江低地平原,所以將它們在經濟上有機整合后,產生的經濟價值要大的多。這意味著美國從全球化中獲取的資源和財富,依然超蘇聯的國土開發——要是再考慮到美國還可以通過軍事和金融手段剪羊毛,那這種差距就更大了!當然,蘇聯肯定對美國的這套玩法非常眼紅,也很有願意效仿。可是蘇聯是個大陸文明國家,國力和地緣格局所限,它很難在海上跟美國爭鋒,至於陸上影響力的拓展,又受到地緣與政治因素限制,故而蘇聯無法效仿美國,只能就著自家一畝三分地刨飯吃——這種經濟觸角的限制,意味著蘇聯在做大經濟蛋糕方面的能力天然弱於美國。搞明白這一點后,我們就能夠很好的理解美蘇間的攻防態勢轉換。冷戰前期,美國憑著以前的積累,尚可以維持對蘇聯的絕對壓制;但到六七十年代,蘇聯的國土開發成效顯現,實力提升,再加上石油危機、滯漲以及越戰因素,美國優勢相對縮小,戰略態勢變為蘇攻美守。但到第三階段,也即七八十年代,隨著國際共運的沒落,西方不僅鞏固了自家底盤,在對第三世界的競爭中也取得了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的鋪開,美國國力大幅提升,蘇聯則觸及了天花板,二者之間的差距再次顯著拉大!這是從經濟的橫向延伸角度來說的,而從經濟的縱向發展角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以及之後的革命成果普及,也是造成美蘇差距拉大,以致蘇聯被壓倒的一個重要推手。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隨著這場科技革命的深入以及成果的普及,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重大改變。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面前,蘇聯出現了習慣性的不適應。之所以說「習慣性」,是因為這是俄羅斯文明的老問題了。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偏遠蠻荒,至於後來拓展的亞洲領土則更加糟糕。地緣環境的惡劣,使得俄羅斯在文明發展水平上,一直落後於西方主流文明體系。文明發展水平的低下,意味著當文明出現跳躍式進步時,由於自身基礎薄弱,層次不夠,俄羅斯短期內難以跟上領跑者的步伐,跟西方文明間的差距會驟然加大——19世紀中期沙俄帝國的由盛轉衰,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頹勢盡顯,就是頭兩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這種階段性差距拉大的體現。當然,俄羅斯也有獨門優勢——它體量夠大,且大部分領土開發水平較低。所以,隨著工業(科技)革命的成果的成熟和普及推廣,俄羅斯又可以通過對先進成果的拿來主義利用,投入到廣袤國土的開發,把這份缺陷補上來——就算最後在文明程度上依然較西方有所不如,但憑著自家的龐大體量,俄羅斯仍就可以質量不足數量補,用規模優勢抵消西方在文明水平上的領先。不過,這套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行之有效的套路放之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卻出現了失靈。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基於后工業時代條件下的一種知識革命,它創造資源和財富的資本,不僅僅局限於有形的物質資源,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的知識創新。這種特點,使得俄羅斯基於國家實體層面的規模優勢被相對削弱,而美系國家在文明發展水平和知識積累方面的優勢被增強。當西方能夠藉助知識開發與利用,打造出一套脫離了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與經濟模式,並藉此創造財富與資源之時,蘇聯卻仍舊只能憑藉傳統的工農業產能堆砌,來作為財富和國力象徵。二者之間的內涵差距,可以說是判若雲泥!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影響是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每一個環節或領域的重要革新,都有可能帶動整個文明體系面貌的重大變化。時至今日,人類仍舊在延續著這種連續性驅動開闢全新經濟模式的這種環環相套的遞進式跳躍這種連續性的遞進式跳躍,使得俄羅斯這位追隨者,長期處在一種一直在追趕,永遠不超越的尷尬境地。這種格局的持續,使得俄羅斯文明不僅無法利用技術革命的間歇期填平差距,反倒由於各個環節的落後,致使其餘西方的整體文明差距越拉越大,其結果,就是自己在跟美國的對抗中元氣耗盡,土崩瓦解。綜上所述,當年蘇聯突破列強圍堵,實現大國崛起,是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而其在美蘇爭霸後期的急轉直下,除了國力的先天差距外,也是有人類文明進步,文明髮式模式的變更的原因。天之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蘇聯之興衰,或許便是這個古語的又一種證明吧。但話又說回來,蘇聯之敗,雖有國家地緣環境缺陷這一客觀原因,但也與蘇聯的體制不適應有著極大的關聯。曾經充滿生機,為蘇聯大國崛起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蘇式集權體制,隨著時代的發展,顯出越來越明顯的不適應,最終加速了蘇聯帝國的土崩瓦解。那麼,蘇式體制到底為什麼會從緊跟時代潮流,演變為與時代脫節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之124章——俄羅斯之第11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