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2017年了,我們竟然還關心馮小剛看不看徐帆手機?老炮兒馮小剛導演簡直就是熱搜體質:作為一位樂於在作品中探討兩性關係的導演,他又一次站在了網路的風口浪尖,這次是因為手機。 不是電影《手機》,而是真實的、我們每天在使用的手機。馮老師經過長微博的論證,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指出,伴侶的手機是不應該隨便看的,因為婚姻的真相太殘酷,而人又太脆弱,經不起智能時代數碼揭示的赤裸裸真相。 先不討論馮老師結論正確與否——關於婚姻和親密關係的探討,往深了談,其實是人性和慾望,談起來實在令人厭倦和無助。在此我們要關注的是: 為什麼,時間已經到了2017年,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詩,五年後人類可能會登錄火星,而我們,卻仍然需要討論看伴侶手機的合理性? 當個人實現、多元婚姻和已存關係探討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甚至亞洲多數國家的主流的時候,為何人民,卻熱衷於討論這樣一個非常具象化的、還可能不那麼尊重個人隱私的場景呢? 在兩性觀念上,我們是在原地踏步嗎? 絕對不單單是手機。往遠看一看,一些曾經被認為「老舊」的觀念,似乎已經又悄悄地向我們刮來。 比如女性貞操。 曾經在今年夏天佔據了你捷運里、樓道中和社交網路上所有熱點的《歡樂頌》第二季,一手促成了這一次的女性貞操觀再討論:邱瑩瑩的男友應勤因為發現女友不是處女,當眾翻臉,並氣沖沖地把女友叫了出去質問,最終提出了分手。 作為影視作品,《歡樂頌》的表現其實無可厚非,現實生活中像應勤一樣的男人,顯然是存在的,每一個關係中的人也有權利隨時提出分手。但是隨著電視劇播出后,為「女性守貞正確論」出現的洗地卻來得猝不及防。 比如將婚前性行為與「亂來」直接進行等同的說法,曾經一度出現在網路繁雜的聲音中,最終彙集成一個曾被認為已經消失了的觀點:「貞操是女性最好的嫁妝」。 在幾乎所有關於自由的定義里,性的選擇自由顯然也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在2017年「復辟」的貞操價值討論,也引起了外媒的關注。「在電視分級制度還未完善的前提下,在成體系的性教育在極其缺乏的情況下,電視節目中的性觀念幾乎對觀眾可以產生極其直接的影響」,BBC就曾在5月發文認為,而面對歡樂頌2中貞操的討論,BBC得到的結論之一,就是雙重標準的確存在,哪怕是在女性群體中:當然有認同性自由與獨立的女性,但同意貞操義務的女性存在,並且數量不少。BBC的結論似乎是合理的:對包括貞操在內的一系列我們認為有待商榷的觀念,在當今社會,的確有人買單。 比如前一陣引起爭議的女德講師丁璇的冬粉們。而丁璇們和貞操論的重新出現並不是偶然:背後還有同時伴生的大齡青年、剩女、相親角、催婚等一系列名詞再度的發光發熱。陳舊目光投向的不只是女性當然還有男性看新聞了嗎?海歸男將自己追求八年未果的女孩從19樓扔下,評論卻歪到了兩個方向:第一是女孩在八年內收了男生價值4萬餘元的禮物,第二就是八年的追求——「男孩其實很痴情」,他們說。第一個問題討論的餘地不大,因為太明確了,包括送禮在內一切的兩性互動都是他們之間的事情,並不能成為任何傷害的借口。而第二者則非常值得商榷:一個男生,在你明確拒絕的情況下,強行進入你的生活(據新聞報道,他會做出偷聽女孩電話等行為),能夠算作痴情追求嗎——這聽起來分明就是一個Stalker的行為啊?剛剛過去的七夕節里,牛郎為了和織女在一起,把織女的衣服藏了起來,大家認為其痴情;而過了幾千年後,一個男性同樣因為單方面的愛慕,對女孩的生活進行了強行的滲透,哪怕最後以悲劇收場,仍有人出來嘆息一句說:「痴情誤人啊!」拜託,這根本不是痴情,也根本不能成為任何暴行的借口——過了幾千年,仍然有人以如此謬誤的觀點當做論據,實在令人詫異。但仍然盛行當下的、看上去不那麼正確的兩性觀點的受害人絕不僅僅是女性:她們很多時候也同樣是加害者,對象則是看上去似乎異常強大的男性。比如「直男」這個當下最為流行,且邊緣越加泛化的概念:從最初的Straight man直譯過來,僅僅適用於性取向區分的名詞,已經在互聯網上成為一個適用場合無限廣的形容詞。每個人都在積極地往裡添磚加瓦,且毫無負擔地將其污名化、刻板印象化。「直男沒有審美」,「直男聽不懂女人說什麼」,「直男除了打遊戲還會什麼?」「一個直男穿這衣服也太娘了吧?」這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和我們過去幾千年來所說的「嗨,你一個大老爺們兒」有什麼區別呢?在過去,附於男性的屬性並不少於女性,且對男性來說並不友好,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讓男性在傳統語境里失去了軟弱的權利;「生個男孩兒安全」則剝奪了男性可能成為性弱勢者的可能性。但在漫長的時間裡,女性權益已經緩慢卻逐漸抬頭中了,關於男性的兩性議題,卻仍然是那瓶老酒,只是討巧地換了個互聯網的新瓶子。「為什麼還在討論這種問題?」回到我們討論的起點,馮小剛與伴侶手機這件事。面對這一類兩性關係下的熱搜話題時,困惑似乎成為了第一反應。從馮小剛拍出《手機》的 2003 年到昨天,我們對伴侶之間的隱私和邊界依然沒有達成共識。一部又一部的國產婚戀劇從屏幕上劃過,貞操、婆媳、小三依然是編劇們的收視法寶:時間似乎在兩性觀念上停滯了。事實上,線還可以拉得更長一點。從八十年代開始,我們的主流社會在大方向上逐漸走上了一條開化的道路,但談到兩性關係,卻依然囿於相當傳統的格局。這說明什麼?可能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看,一是歷史,二是現實。在歷史上,的兩性關係的確經歷了一個過於漫長的不平衡時期。即使我們在追溯歷史時,能看到一些開化的跡象,也主要是少數精英階層的話語權使然。在廣大的社會主流群體中,兩性的附屬關係和道德律令的確影響深遠。去年十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16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排名第 99 位。這已經是繼 2008 年之後,在該報告排行榜上的連續第 8 年下降。而事實上,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在這份報告上的排名都相當堪憂,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歷史車輪轉向的艱難。那麼,和我們處境相似的東方國家都在討論什麼兩性議題?在以「主婦文化」而聞名的日本,近些年來,主流輿論最為熱議的一個名詞是所謂的「低慾望社會」,即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不願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現象最顯性的表徵就是,日本年輕人婚齡逐年提高——女性意識覺醒,對於傳統家庭的男女模式開始感到厭倦,而男性覺得婚後自己像是掙錢機器,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更加享受單身生活。而類似《晝顏》《賢者之愛》這類討論倫理話題的熱播日劇也說明,至少在流行文化的層面上,日本人在傾向於反思婚姻制度。而在婦女地位堪憂的印度,主流社會則更多地在討論女性的一些基本權利——生存、受教育、職業發展,以及免於受侵犯的權利。這兩個層面上的問題在並非不存在。的女性作為弱勢群體,在基本權利上依然受限;而在年輕群體中,對婚姻的猶疑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兩類議題儘管反映了社會的不同面向,但在根本上,都是由一個現代的社會生髮出的,也只有現代人會思考的問題。但與之相對,每每登上熱搜的,依然是貞操、婆媳和打小三這些現代社會形成之前,便已經生長發育的數千年的老黃曆。為什麼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兩性關係上卻不常作出新的思考呢?基於現實,我們只能給出一些可能的回答。比如房價。在的兩性關係中,房子歷來重要,這是安土重遷傳統所帶來的慣性,但從來沒有哪一代年輕人需要為了房子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在房地產歷史上,2004 年是個分水嶺,在住房商品化之後的第六年開始,房價開始如脫韁之野馬。根據統計,1998 年到 2009 年 11 年之間,房價漲了 2.5 倍多,而 2009 年到 2013 年這短短四年,則又翻了一倍。過於高昂的房價使得整個問題發生了一個質變:它大大增加了兩性關係中物質因素的權重,使得「婚戀」這回事不得不趨向於現實。「房產證上寫誰的名字」這種問題是這麼來的,父母張羅相親是這麼來的,忠貞、隱私、女德這些老掉牙的婚戀議題和毒雞湯也都是這麼來的。再比如教育和上升通道。無論是在房產的壓力下,還是在對職場、對社會環境、對人際關係的困惑下,年輕人在觀念上不是不「開化」了,而是少有餘力去「開化」。為了尋求安全感,我們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個人意志,也不得不重新與家庭捆綁,與此同時,把這一切推給當下的糟糕時代,去緬懷自己未曾親歷的「good old days」。這些都只是可能的回答。價值觀也好,兩性觀念也好,將這些意識形態上的停滯不前歸咎於社會現實是很直接,也很能自圓其說的答案。但這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都 2017 年,別再盯著名人的家事和三姑六婆了,關心一點自己吧:對於每個人而言,任何時代都可以是好時代,也可以是壞時代。你不是非得討論「要不要看伴侶手機」,也不是非得被「壞時代」驅趕著向前跑,多思考一些下個時代的問題吧。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