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摘要】 北京某醫院臨終關懷病房內護士握著病人的手。「我們這裡的大部分病人是了解自己病情的,所以他看到臨終關懷這幾個字不會出現心理上特別的抵觸或拒絕。姜主任坦言,目前本市臨終關懷機構形式較多,最常見的是一些慈善組織機構辦的,如松堂關懷醫院等。 北京老年醫院臨終關懷病房特點:北京第一家擁有臨終關懷病房的三級醫院 柔和的色彩、隨處可見的卡通貼紙,綠色盆栽……與一般的病房不同,北京老年醫院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病房不僅有專業化的生活、醫學護理,還有舒緩治療、心理干預、營養支持等。這裡的病人會根據個人情況接受適當的「死亡教育」,並獲得相應的心理干預。作為本市第一家擁有臨終關懷病房的三級綜合醫院,這裡的臨終關懷病房規模至今仍是全市最大的。北京某醫院臨終關懷病房內護士握著病人的手。 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征/攝始終處於滿員狀態 據老年醫院臨終關懷病房主任姜宏寧介紹,目前臨終關懷病房有40張床位,2010年5月成立時只有21張床位。由於其後幾年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庭一直在增加,2015年10月前後擴充到目前的床位規模,但病床始終處於滿員狀態,且預約本上總會有不少病人在排隊等床,等上一至兩周時間非常普遍。 姜主任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對「臨終」的概念還存在誤解,來諮詢的也有很多並不屬於臨終患者的範疇,其中以生活不能自理導致長期卧床的慢病患者居多。比如氣管切開、卧床之後的褥瘡患者等,在敬老院或者一級醫院是沒法處理的。雖然這類病人和家屬希望轉到像老年醫院這樣的綜合醫院來,但這類病人如果能護理得當,生命存活期是可以很長的,因此這部分人群實際上並不屬於臨終關懷病房收治的對象。 在接收病人之前,老年醫院臨終關懷病房的醫生會進行病情評估,如果有以下兩個突出問題存在就符合接收條件:其一是病情是現階段醫學手段無法治癒的;其二是病情處於進展階段,重要臟器譬如肝、腎、心臟等已經出現功能不全,也就是衰竭狀態,病人處於極度痛苦中。適當接受「死亡教育」 「到我們這的病人都屬於認可臨終放棄積極治療的。」姜主任說,近些年他所遇到的一定要求臨終時還要積極救治的患者越來越少了,大部分患者親身體驗過治療的痛苦,已經慢慢能夠接受無法治癒、最終走向臨終的這個現實。 「我們這裡的大部分病人是了解自己病情的,所以他看到臨終關懷這幾個字不會出現心理上特別的抵觸或拒絕。另外,入院后醫護人員也會根據不同的患者情況適當地開展死亡教育:護士們會去了解病人的背景、家庭情況甚至知識層次,注意觀察醫生對其講述病情時患者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以此來判斷患者對死亡教育的接受度。對於那些特別敏感、對死亡話題採取迴避的患者,醫護人員也會盡量避免刺激到病人。」 姜主任介紹說,在臨終關懷中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如病人是否處於重度抑鬱或焦慮狀態;同時還評估病人的社會支持能力,是否經常有家屬陪伴等。對評估存在精神心理障礙者,需要優先進行心理干預,暫時不做死亡教育。對評估心理狀態較好的病人,死亡教育會與心理干預同步進行。死亡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是要鼓勵病人積極樂觀地面對生老病死;其二會製作一些宣傳手冊,介紹關於死亡的一些宣傳材料或者網站等,試探病人有沒有興趣了解與死亡相關的內容,如果病人感興趣再繼續進行更多的引導。「死亡教育因人而異,會特別慎重。」姜主任說,其實,死亡教育應該貫穿人生始終,從孩提時代開始。現狀 尷尬一:臨終關懷缺乏統一標準 姜主任表示,目前護理人員缺口的確很大,而年輕護士的流動性也很大。除了人員缺口之外,現在急需建立臨終關懷領域的行業標準體系,比如哪個級別的醫院應該設立何種類型臨終關懷病房,它的硬體和軟體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要求?收治病人的標準、服務內容的標準怎樣設定?臨終關懷病房的考核和績效如何管理?這些都缺乏統一的標準。「這就導致各地區各醫院在人員培訓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沒有標準可循。很多情況下只能靠自己摸索,這樣一來導致的結果就是醫護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姜主任說。尷尬二:部分患者有「壓床」情況 臨終關懷病房裡也有一些病人住院天數過長,出現「壓床」的問題。入院時病情嚴重,也符合臨終的判定,但少數病人住院一段時間后,病情穩定了,按道理應該轉出或居家。但由於目前社區以慢病管理為主,能夠提供臨終關懷條件的社區有限,因此,姜主任接觸的病人在他們這裡住院時間最長的可達兩三年。 有些臨終病人有自殺傾向,拒絕任何治療,甚至拒絕交流。病房也出現過病人自己拔管、自我放棄的問題。「這種問題一旦出現就會比較麻煩。」出現心理應激性創傷,醫護人員就需要強化護理、嚴密監護及巡視,也會請心理專科的醫生進行干預,或者採取藥物介入。尷尬三:志願者和義工缺口很大 姜主任說,參觀訪問國外臨終關懷機構,感受很深的是國內的臨終關懷還存在巨大的缺口:就是缺少志願者和義工更多的參與。醫務人員扮演了多重角色,一方面是為病人減少痛苦的醫療救治人員,同時還承擔著面對死亡的心理引導人員角色,還要承擔患者的生活護理和醫學護理。 角色多,有利也有弊:利在於容易贏得病人信任;弊在於一旦出現心理波動或情緒激動時,病人容易產生心理防禦,他們往往更願意與一個「不相干」的人訴說,對志願者戒心會少,有利於溝通交流和心理疏解。「目前這方面空白還很大,必須儘快彌補這些的短板。」姜主任說。呼籲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姜主任說,目前,患者家屬對臨終關懷病房信息的掌握度並不高,網上的信息又魚龍混雜,可信度打著問號。因此,他認為很有必要搭建一個公共平台,方便各個醫院之間以及患者和家屬都能夠掌握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但是他也坦言,操作起來有難度,因為北京的醫療機構隸屬於不同的體系,所謂「八路大軍」,在管理上很難達成一致進行統籌規劃。 姜主任坦言,目前本市臨終關懷機構形式較多,最常見的是一些慈善組織機構辦的,如松堂關懷醫院等。除此之外,養老機構也在參與重病老人的護理,但他們往往無法界定一些病人是屬於臨終關懷還是慢病護理,這些機構基本都是以生活護理為主,對於臨終病人的舒緩治療、心理干預、全面照護等很難保證。 目前,三級綜合醫院床位本身就緊張,需要急救手術的病人都排不上床位的話,很難再有餘力接收臨終晚期病人。僅有一些二、三級醫院的腫瘤內科病房收治一些沒有條件治療的晚期腫瘤患者。目前醫療資源的配置很難解決臨終患者的需求問題,需要政府統籌解決。■記者手記直面死亡這一課 不能靠突擊 人講究「事死如事生」,更何況人還健在,哪怕是幾乎喪失尊嚴地「活著」。因此,很多家屬覺得治療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即使已經沒有醫學上的救治意義。 這是我們國人與外國人文化傳承不同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階段,由護理人員開展死亡教育其實也有令醫護人員尷尬的地方。很多國家的死亡教育實際上是從孩提時候就開始的,從國家的教育體系開始實施,逐層推廣。而不是走到生命接近終點的時候再由醫護人員短期內突然「單刀直入」地去跟患者談怎麼樣建立一個正確的生死觀。沒有任何基礎,讓臨終患者去接受這樣的觀念很被動,且存在顯然的風險和難度。 從對死的恐懼中解脫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對死亡,早些接觸這個問題,也讓我們早些懂得,應該如何快樂地生存,過有意義的生活。北京晨報記者 徐晶晶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