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4月24日下午,我們從大英博物館出來后,我特意要求慧勇陪我去倫敦唐人街走一走。我其實是內心有個小想法,想就我在英國這些城市看過的唐人街專門寫一篇小文章,如此,倫敦的唐人街怎能不去看——在3月25-29那幾天里,一班人曾夜裡去吃面,但我那晚趕寫一篇東東,沒參加。算下來,我大約分別去看了倫敦、曼徹斯特、紐卡素、都柏林等地的唐人街,其它城鎮雖然沒有唐人街,但也有一些華人餐館或商店。總之瓷國的元素在英倫三島特別豐富,總能觸發我們思考一些問題:瓷國現在在世界上是一個什麼形象?英中關係未來會怎麼樣?海外華人精英未來會有什麼表現?倫敦的唐人街(又名倫敦「華埠」)規模很大,位於西敏寺的SOHO區,主要以爵祿街為主,包括附近的兩條小街。目前華埠在各個路口共設了三個大大的紅色牌坊。至少在我們去時看到的,街上掛了許多紅燈籠。好像最近也沒什麼傳統節日啊?倫敦的華埠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代,一些來自廣東福建地區的勞工和水手就流落倫敦,在船廠區落戶。不過在1934年這一區域被拆。二戰後,隨著香港移民的大量湧入,爵祿街一帶開始出現眾多中餐館,原來船廠區的華人也不斷進入這一帶。1985年,倫敦政府正式承認「倫敦華埠」為唐人街社區。近些年,福建人大量湧入倫敦唐人街,使得從前香港人的勢力在逐漸被削弱。各種勢力在唐人街展開爭奪,使得這一帶成為倫敦比較複雜的街區。2003年7月,就有一名男子在BRB酒吧被槍打死。曼徹斯特的唐人街規模也不小,據說是英國第二大、歐洲第三大唐人街,坐落於曼城南部,被夏洛特街、波特蘭街、牛津街和莫斯利街包圍。曼城唐人街的建築大多是19世紀遺留下來的老棉花倉庫,20世紀70年代,華人開始利用 這些閑置下來的棉花倉庫開起了中餐館,到80年代,得到蓬勃發展,超市、餐廳、理髮店、中醫藥診所等應有盡有。我在曼城的兩天里,曾三次到唐人街逛街,在這裡買過油條和老婆餅,以及產的速食麵。唐人街附近有一個小公園,公園的角上也分別建了兩個紅色的中式亭子,讓這一街區很像一個社區。在紐卡斯爾,我就住在唐人街邊上的一棟公寓里,這使得我很方便去唐人街的超市裡買食物。雖然我其實只在那裡買過一袋速凍水餃,放在房東家的冰箱里,並且在4月16日晚上讓房東太太幫我煮了吃。應該說,那袋水餃煮出來真好吃,有效地緩解了我的思鄉之情。紐卡斯爾的唐人街雖然只有一條街,也就20多家店鋪?但兩頭均有大大的「城」的牌坊,煞是顯著。但在曼城我吃的最好吃的食品並不是在唐人街上,而是在Piccadilly Gardens的一角,廣場邊上的一個報刊亭大小的小屋,一對華人青年夫妻在那裡賣煎餅果子和包子之類小吃。煎餅果子還分兩種:一種叫「傳統型」,另一種叫「改良型」,都是3.5鎊一個。我大約猜測所謂「改良型」是因應了曼城人的口味需求,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傳統型」。你別說,味道相當地正宗啊!所以第二天,我又跑過去吃了一次。當然,這也不是我第一次在英國吃煎餅果子。4月10日文群請我在愛丁堡的「紅餐廳」吃飯,我其實已吃過一次。「ChinaRed」採用的是自助餐形式,按位收錢,東西可以任吃,結果我吃得很撐:它的自助餐的菜品太豐富了,而且可以說照顧到了南北方的差異,更令人驚奇的是,自助餐里包括煎餅果子!文君說:「ChinaRed」裡面有煎餅果子是她建議的結果!而且是她告訴餐廳老闆哪裡可以買到煎餅的那個煎鍋!我告訴她這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不過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正宗一些: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一定得用「老油條」哇!而不能用這種薄脆油餅——現在北京滿大街的煎餅果子都是河南人在做,他們已經不正宗了——什麼叫「果子」,天津人和河南人一樣,管「油條」叫「油果子」嘛。當然,無論是在各個城市的唐人街,還是在其它的各種中餐館,我們已可以吃到十分正宗的中餐,這其中的道理我想大概是:原來的中餐之所以我們覺得不正宗,是因為的食客不夠多,所以他們必須兼顧本地鬼佬的口味,否則生意難以維持;但現在華人食客已越來越多,足可以覆蓋他們的生意,而且華人食客對正宗的要求明顯越來越高,那麼這些中餐館就必須追求味道的「正宗」了。何況,那些鬼佬們,當他們對越來越了解時,或者說當他們去到過大陸之後,吃過正宗的中餐后,就對原來不那麼正宗的中餐不滿意了,他們也要求吃正宗的中餐。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最早在歐美開中餐館的,大部分是香港人、廣東人,後來又有一撥台灣人。粵港人基本上只做粵菜,台灣人做的各地的菜食其實已經很不正宗了。最近30年,越來越多的大陸人移民到世界各地,他們無法接受那些非正宗的各地菜肴,所以提高了要求,而且他們中間就有許多人開始開各自家鄉省份的餐廳。所以我們現在在歐、美、澳等地,可以按照自己的省份的口味來找吃的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悉尼吃到那麼正宗的山西刀削麵,而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對面,我們也可以吃到鄭州老常家的燴面了。不要小看這些小小的變化,這意味著華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到歐美髮達國家,過去其實是以融入當地主流文化為主,雖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但是亞文化的主體性沒有建立起來。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移民過去的並非華夏族的主體部分,而是其邊緣部分,一定程度上缺少文化自信。而這30年大陸移民大規模增加之後,這種主體性的華夏文化心理自信力是充分具備了的,他們將促使華人在移入國真正成為具有民族主體性的亞文化群體,或者說,真正成為當地國的具有文化認同感的少數民族,而不是以個體或家族的方式獨立存在。雖然許多人批評最近30年散布在全球各地的新華人丟盡了華夏族的臉面,但我以為,那主要是指一些暴發戶移民和暴發戶遊客,而且可能肯定不能代表華人新移民的大多數。實際上,最近30年的新移民中,主要還是一些具有較高學歷和較富有人群為主,我相信他們在自己的社區中都能夠逐步改變當地人對華夏人的舊有不良印象。以英國為例,據說現在居住在英國的華人可能接近80萬,其中約20多萬是留學生。幾乎每一所英國大學裡面都會有相當數量的華人留學生,即便是在牛津、劍橋這兩所頂級學府,也分別有1000名在讀的瓷國留學生,據說這個數字在牛津是美國之外的第二大留學生群體,在劍橋則是第一大留學生群體。這些留學生大部分都是精英。而那約60萬移民中,新移民占的比重據說也已過半。以我們在英國接觸到的這些華人移民來說,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瓷國大陸移居英國,他們大都是很高素質的人口。我相信他們正在改變鬼佬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我自己在英國旅行期間,也特別注意不敗壞華人形象呵!我相信英國人看到的這個瓷國人,從來彬彬有禮、面帶微笑、低聲說話、thanks\sorry不離口,一上火車就看書,在博物館看展時很注意不擋著別人也不從別人前面衝過去,諸如此類的。也不用表揚我呵。其實古代的瓷國人都是這樣彬彬有禮呵,只是最近大半個世紀變得粗野不堪了。千萬別說瓷國沒有貴族傳統。在公元前10世紀到前4世紀,瓷國的貴族們以禮治天下時,即便是古希臘人也難以望其項背呀。>相關閱讀<人物介紹老金——曾為《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媒體人,策劃過大型系列專題「角落裡的「等媒體產品,因特虎網路發起人及深圳「三劍客」之一,主編過「民間版深圳藍皮書」。2016年7月,辭去深圳某高管工作,與13歲的「反叛期」兒子開啟為期一年環球之旅。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