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關於因果輪迴,你需要知道點新鮮的文|續祥法師關於因果輪迴,我想每一個學佛人都曾經有過很多疑惑。對我而言,因果和輪迴就像是兩個大黑洞,裡面充滿著不可知以及這種不可知帶來的誘惑,這令我對因果輪迴始終抱有深入了解的興趣。如果因果真的存在的話,這就是一種因,下面的文字則是從中承襲發展出來的果,在你打開這篇文章的那一刻起,這枚果子就落到了你的口中,接下來的時間祝你吃的津津有味。一般而言,因果輪迴在佛教中特指三世因果與六道輪迴。三世因果之「三世」是指「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包含了無始劫數以來,而「未來」也包含了以後的無盡歲月,因果的循環,在三世之中,一波接一波,連綿延伸。三世因果也正是佛教因果論不同於外道的一世因果論的地方。佛教在因果系統中增加了輪迴這個「變數」,如此一來就完美的詮釋了因果的隨機性和偶然性的來源,以及這種來源的不可知性。若要以現前一生的現象,說明因果的道理,就好比要從一個人一生髮表的言論中摘錄出一句來給這個人定性——這無異於「斷章取義」。必須以三世來說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備。正所謂:「因前復有因,果后復有果」,在時間上看:三世因果溯之無始,追之無終,一切的現象在生滅成壞中循環連續,所以雖然說是「三世」,但其實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而「六道輪迴」的輪迴,用人話來說,就是「生命的循環」。只要我們還是凡夫,就會不自主的被囚禁在這生死的循環——也就是輪迴之中。雖然我們現在還以人的面目活在世上,但總有一天這一期生命將會滅謝。而那時我們的心念——更正確說是「心識能量的相續」,肯定會無可選擇的被「業風」吹至另一個生命裡面,而且那個生命的形態還不一定是人。用不了多久,這個生命又會結束。我們的心識又將一如既往的向前推進,如果我們還是凡夫,這種過程會一再重複,正如泰戈爾所說「我將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無窮」。在我看來,因果關係可以理解為事物之間的能量傳遞關係。因和果之間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但卻一定有能量的傳遞。而所謂輪迴,其實就是一系列因果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閉合迴路。在這種理論背景下,想要真正一窺因果和輪迴的全貌,我們必須經由「現量」的證得,而非「比量」的推度。「比量」推度是一種間接的認知方法,並不足以看到因果和輪迴的全貌。所以對於人類認知而言,真實的因果和輪迴是不可知的。「現量」看到的實相,而「比量」只是一種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判斷。比量雖然不太靠譜,但總是聊勝於無。下面我將分享我個人對於「因果輪迴」的一些「比量」因果不只是線性的單因果三世因果是就時間來說的,在空間的因果關係上,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還停留在線性的單因果關係中不可自拔——因和果之間的關係是簡單的粗暴的,有這個原因,就必定有這麼個結果。——「你做了壞事,就一定有惡報,你抽煙,就一定會得肺癌……你罵我,就一定會下地獄……你殺豬就,一定會被人殺……」線性的單因果思維是指摒棄因果鏈前後和左右的關聯,片面強調事物產生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的思維模式。這種毫無餘地的結論,既不能反映因果關係的豐富性與曲折性,也不能正確解釋事物發生的原委,因此常常引起很多之士的質疑與詬病,甚至被有心人藉此質疑佛教理論的正確性。但學習佛法后你就會知道這種單因果思維和佛教幾乎沒有任何聯繫。佛教的因果論通途來說,有」六因,五果「,一果可以有多因,一因也可以結多果。經論中常拿帝釋天的因陀羅網來比喻這種複雜的因果關係——因陀羅網上有一千顆珠子,每一顆珠子,有自身的影相,同時也含藏著其他999顆珠子所投射過來的影相,影相間互相含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牽一髮而動全網,難分彼此。這就是因陀羅網的的譬喻。同理而言,宇宙萬法的因果關係一如因陀羅網中的影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此ㄧ法動,遍法界動。由此可見佛教的因果觀是一種全方位,全視角的全息系統視角,這種視角認為;決定事物發生髮展的是一個系統,拋開整個系統去糾結線性的單因果是無法正確認知事物的。反佛人士的祖師爺范縝先生在這一點上的觀點和佛教是一致的,在當時的大V竟陵王蕭子良詰問他時,他的反問就體現了這一點:蕭子良對范縝說:「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你不相信因果,為什麼有的人富貴而有的人貧賤呢?)他回答說;「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窗帘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hun)之中。墜茵席者,殿下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如果了解佛教因果論的人就會發現:在對於因果複雜性的理解上,范縝和佛教是保持了高度一致的——一件事物的發生,一定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外在的原因,有內在的原因。絕不會有線性的「一因結一果」的現象發生。佛教講究「無我」。「我」,就是主宰。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換言之,沒有一件事情,能完全決定另一件事情。風吹花落,具體落在什麼地方,不僅取決於風,還取決於花本身,比如長勢、大小、輕重、高低等等,風只是一種「增上緣」,不能必然決定墜席或者落溷。而花的長勢、大小、輕重、高低又要看水分,陽光,空氣,等等因素,這些眾多的因緣聚合才能形成這朵被風吹落的花。這些因緣在佛教當中被稱之為:「能做因」「聚生緣」,意思就是果報成熟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引生結果的主要條件稱為"因",而次要條件則被稱為「緣」。換而言之:「緣」就是「果」之所以為「果」的輔助條件但是光有水分、陽光、空氣等等等的因緣就能長出花嗎?顯然不可能,還需要一個關鍵的因緣,就是「樹」的存在,佛教把這個稱之為「主因」「生因」。范縝舉的這個例子湊巧又能解釋佛教關於因果的另一種觀點;因果同時,在時間上,因和果的關係是「異熟」——前、今、后三世不同時段的異時而熟、三界六道不同處的異地而熟、不同的表現形式的異類而熟。在空間上,因果的關係則是『相續不斷「,之所以說是相續不斷,是因為從空間看,因在滅謝時,果也正在同時生髮。也就是說,因正在滅的過程和果正在生的過程是同時間進行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因果同時「。比如在范縝舉的那個例子中,花落的果在花開時就已經決定了,「零落」是花的「定業」,飄茵還是墮溷,則要看緣分——風如何吹,雨怎麼打。在我看來,定業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可逆的傾向性,因果同時,在造因的時候,果就已經是『定業「了。所以說;定業不可轉,努力要用在」因「和「緣」上。因果同時的概念蓮花顯示得最明顯;在蓮花還沒有開的時候,蓮花在苞裡面已經就有蓮子,花開的時候,蓮子就成熟,花是因,蓮子是果,因果同時。究竟層面上看,「因果同時」也是成立的,因為時間只不過是一種主觀判斷而已,屬於沒有實體的的「不相應行法」。小延伸:佛教認為結果產生的影響也是多角度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強烈的也有微弱的。有顯露的,也有潛藏的。在有漏法的範疇內,沒有哪一件事情的結果是純粹正面的。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的話,我們思考因果關係最大的目的——從已知推導出未知就會成為臆想和空談。由此可見,佛教的因果論絕對不是我們通常思維中所認為的那種單因果的線性關係,而是一個自恰的解釋系統——因前復有因,果后復有果,每一個現象的原因都不只是原因,還有原因的原因。每一件事產生的結果也不只是結果,還有結果的結果。經過這種視角加持的人,會不停的在縱向橫向逆向的思維聯動中去拓展自己的認識空間,最終擁抱寬容達觀的幸福人生。輪迴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六道輪迴。說起輪迴,大家立刻就會想到「六道輪迴」,但這種人盡皆知的輪迴並不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我想說的是:除了生命形態的輪迴,輪迴在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表現——輪迴不僅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更是我們生命的「常態」。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心智模式的輪迴。心智模式,學佛人可理解為習性反應,就是我們接觸外境時,內心所產生的一系列自動反應。佛教把這種反應的來源歸結到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而社會人則用固定的心智模式來解釋。本質上看,心智模式是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來的認知外部現實世界的「模型」,這種模型的結構,是無始以來的業力和無明習氣所打造而成的。因此,不同的心智結構,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應和結果。在遇到觸動我們愛憎的外境之後,「無明」的心智模式就會展開一系列習性反應,這種反應甚至會直接影響主觀意識,大多數時候,你對這種影響毫無察覺,大部分人時刻被其牽制操縱而渾然不知。刻板的心智模式會造成我們的處境陷入無盡的輪迴之中,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永遠在做同一件事情,卻一直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 在我看來,這種輪迴最可怕的地方並不是我們會不停的去往我們不想去的地方,而是在循環的慣性之中,我們會變得毫無選擇的餘地。——沒有人願意原地踏步,但卻總有人遇到鬼打牆。這種循環的「因」是我們的「記憶」和認知的局限。曾幾何時,我們曾經用這種模式處理過類似的情況。在當時的情況下,它是有效的,於是我們的神經系統里建立了一個相對應的神經鏈。當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時,我們的身體、理智等就自動啟動,將我們的處理方式推入到過去成功使用過的模式和套路里。隨著時間軸的推移,這種套路未必還會有當初的效果了,但對於我們心理層面來講,它卻是相對「安全」的。於是你會發現相同的方式下,我們總是得到相類似的答案——哪怕你不再想要這種答案。我們的處境就像是《奇異博士》中的多瑪姆,被困在了「永恆的當下」,不停的上演著「小劇情循環」。不過與多瑪姆不同的是,我們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自己畫地為牢——其實我們從來不會去做正確的選擇,我們只會去做看起來簡單又安全的選擇。——於是乎我們就心甘情願的從'成了習氣的囚徒和輪迴的奴隸。當人們喪失勇氣不想向前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缺少知識,問題在於,他們需要勇氣的時候他們想要得到安全,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卻想要得到自由,他們只不過是在兜圈子——海靈格我之所以要拿心智模式的「輪迴」來做例子是因為:你我都身處其中,你我也都深受其害。我雖然還沒有擺脫這種輪迴,但已經有了更好的辦法來面對它1.不再糾結在果,而是努力於因。我們的心智模式之所以會輪迴,除了記憶引發的慣性使然,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們被五彩繽紛的現象世界給繞暈了,所以才會對自己的原地踏步難以察覺。我們要擺脫現象的糾纏,在「因」上努力,而非在「果」上兜圈子。這樣做雖然會很累,但不這樣做我們永遠無法從巨大的慣性中抽身。千萬不能因為焦慮,就頻繁動作,凡事三思而後行,想清楚了再行動。這樣做即便無法立刻擺脫輪迴,但起碼可以減少損耗。2.通過自我覺察和學習,讓心智模式的作用從輪迴變成迭代。無論是哪一種輪迴,都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性才能持續下去,而自我覺察能讓我們有一個更加開放的大腦,收穫很多從未有過的「自知之明」,從而能夠在循環的慣性中「抽身」,去用新的視角審視原有的問題——引入新的視角,在任何時候都是「破局」的關鍵。當覺察帶來的「新視角」令你開始質疑自己遭遇的「合理性」時,輪迴的平衡就會逐漸被打破,並在你覺察的持續中,土崩瓦解。但僅僅覺察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通過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觀察框架」;通過了解新的思考邏輯,掌握更多的規則,更新「思考路線」;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使自己獲得更加容易「解脫」的心智模式,令自己的修道之路減少一些內在的阻礙。覺察是一個打開心門的過程,學習則是一個不斷點亮心燈的旅程,這二者的疊加態作用到你的心智模式上,會讓你的心智模式從無盡的輪迴轉向不斷的迭代。和輪迴不同的是:迭代雖然也有重複,但輪迴只是重複而已,迭代卻能在重複中不斷遞推出新的變數。有頭驢,拉了一輩子磨,主人憐憫它,就讓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吃草。可是驢對廣闊的世界視而不見,而是繞著一棵樹,一步一個腳印地打轉。原來,這頭驢拉了一輩子磨,除了轉圈已經不知道別的了——許多人,終其一生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上打轉,難以突破,除非認識到自己是頭驢。如果你沒有覺察到這一點,不要說脫離六道輪迴了,僅僅是心智模式的輪迴就足以令你一生原地踏步,一事無成。心智模式的輪迴,如果你看懂了,它就是我們善法的增長引擎,如果看不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死亡螺旋。因果並不是佛教首創的,佛教只是給它打了緣起的補丁而已。佛陀未出世前。印度已有了著相當系統的因果學說,因果是古印度人得以解釋現像存在的理論基礎。而大智大慧的佛陀則在因果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緣起」來作為一切「現象」的解釋,新鮮血液的加入令古老的因果論重新煥發生機,因果論的許多流弊都隨著「緣起」的加入而一逐漸消散。在緣起論提出之前,因果論最大的問題就是——必不可少的被宿命論捆綁。因生果,果生因,因為因果之間的必然性,一切看起來都是註定的——就算是你主觀的造作,也不過是某種不可知原因產生的結果而已。但只要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宿命論其實是一種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世界觀,它自洽的邏輯體系雖然能解釋問題,但不能解決問題。不過佛教將「緣起」編入因果論的底層源代碼,這個問題就隨之消散——在緣起論的視角下看:缺乏足夠的條件下:因就不能生果,因果之間的必然性必須構建在「條件」(緣)的偶然性之上才能實現。果的顯現必須通過、只有通過「緣」的作用才能達成,而且不是單一的緣,必須是許多因緣的交互作用,即所謂「眾緣和合」才能顯果。如此一來,被緣起論加持過的因果論不僅擺脫了宿命論的控制,還從另外一個角度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可以通過製造因緣來得到果——這個思想也是佛教所有修證體系的邏輯支點。緣起論認為:世界上許多事物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在事物發展的初期,它們往往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由於條件或者純粹機遇的關係,最終才沿著某一個特定的方向發展下去。既然事物的發展都是從最初的可能性開始的,意味著「果」是可控的,我們可以通過控制條件來控制「果」的走向。我前面說的「三世因果」的三世,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緣」,因為時間是業果成熟的根本條件,正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更全面的說應該是「不是不報,緣分未到」,因為除了時間,業果的成熟還需要其他條件,時間不過是因緣具足的一個表徵而已,因緣具足時,「時機」自然就會成熟。 在「三世因果」的視角下,成為一個好人本質上是你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因果輪迴是這個世界的基本「運行邏輯」,如果你不能理解因果輪迴,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麼都看不見。因為你只是看,而並沒有看到,更不用說看懂。在這個因果輪迴的世界里,絕大部分運作,都不是在你眼前發生的,你所看到的,並不是事物的發生,而是一種事物的呈現——這個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再看不懂因果輪迴,你無疑就是一個睜眼瞎。不理解因果輪迴,這個世界就會在你眼前以一種你無法理解的方式運轉著,你對這個世界的一切期望,都註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通常誇一個人有見地會說他很有「眼光」,其實無非是指兩個方向——看的遠和看得透。看得透,是指能看見過去和現在的關係——找到因果——看見事物發展的脈絡。看得遠,是指看得懂未來和現在的關係——看見輪迴——洞察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這兩種能力無論哪一種都是要靠辛苦的學習和不斷領悟的,但與靠慣性行走毫不費力的「睜眼瞎」相比,這種人一定走得更遠。 延 伸 閱 讀凡夫能往生上品三生和中品三生嗎?解答一下這些年我遇到過的奇葩問題要做善知識的「組件」和「插件」,而非「掛件」和「擺件」。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