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工作中的唐文泰老人 恆春奇製作的戲曲盔頭 新華網長沙3月28日電 近年來,洞口縣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精神,堅持依法保護、科學保護,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保護項目1項,省級「非遺」名錄保護項目4項,市級「非遺」名錄保護項目6項;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名,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名;「非遺」展廳4個,傳習所2個。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文化主管部門的努力下,一種以「非遺」傳承人為代表的工匠精神和匠心情懷正在洞口落地生根。 刀尖上的工匠精神 轉折、頓挫、凹凸、起伏……3月23日,春寒料峭的晌午,走進略顯局促的洞口墨晶石雕傳習所,一把精緻刻刀,在唐文泰老人的手上,起伏舒展,千變萬化,讓人嘆為觀止。 洞口是著名的雕刻工藝之鄉。年近八旬的唐文泰老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墨晶石雕的傳承人。萬千變化皆是刀上功夫,「陰陽層次,起伏舒展,乍一看千遍一律,細看之下卻又是千變萬化。」在唐文泰老人眼裡,這些正是墨晶石雕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代又一代洞口雕刻人的孜孜追求。 傳統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傳統手工藝者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熱愛和忠誠,這種精神,我們把它叫「工匠精神」。唐文泰老人就是「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入行以來,唐文泰老人刀下的作品已經不下千件,遠銷日本、新加坡、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38個國家和地區。1959年,他在北京參與了人民大會堂屏風和湖南廳瀟湘八景的雕刻;1964至1969年又先後在韶山、湖南一師等地參加毛主席早期革命紀念地的雕塑工程製作。 唐文泰老人用刻刀雕刻出了許多精彩絕倫的作品,也刻寫出了精彩的人生。1987年9月,他應邀赴法國講學傳藝四年,不僅得到法國項目主管的交口稱讚,更獲得了法國有關單位授予的金質獎章。在法國期間,他編著了《木雕實用工藝教材》。回國后,在傳藝帶徒之餘,又編寫了《塑造人物基本要點教材》一書。 當年的工藝新秀,如今已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傅。2005年12月,67歲的唐文泰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十大優秀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稱號,2010年4月被提名為「湖南省百名傑出文化名人」。這背後,無不隱含了唐文泰老人對工藝的專註和對完美的追求。 「要用到20多把各式各樣的刻刀。」唐文泰老人介紹,從選料、設計、剪樣、描圖、打粗胚、粗雕、細雕、打磨、打磨、烤熱、上蠟、擦光,一件墨晶石雕從原石到成為作品,至少有十多道工序,大件的作品甚至要耗時半年乃至一年以上。儘管現在年紀大了,但對於上門來的客人,唐文泰老人還是來者不拒,精雕細琢不為工繁省一刀。2017年3月14日,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張帆專程看望唐文泰老人,並為他的工匠精神點「贊「。 更令人欣喜的是,為傳承洞口墨晶石雕、木雕這一民族藝術瑰寶,2009年,洞口企業家付中華組建了湖南華夏工藝美術公司,將流散在外的原縣工藝廠老藝人組織回來,全程發展墨晶石雕、木雕,並利用其創辦的雪峰博雅職業技術學校,招收學生專門學習傳承墨晶石雕技藝。而對於像高沙瓦罐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南農家好夥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藉助」壹品洞口「旅遊商品品牌,對其重新包裝、設計,通過參加湖南省旅遊商品博覽會和運行電子商務手段,為全縣」非遺「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探索。 到目前為止,洞口縣已有40餘件以墨晶石雕為主的雕刻作品先後獲得全國工藝美術大賽金獎和銀獎,併產生了黃龍舟、孫廣祥等一批工藝美術大師。一塊石頭,一把刀,他們和唐文泰老人一道,在踐行「工匠精神」之路上越走越遠…… 袼褙中的工匠情懷 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高沙,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恆春奇」這個字型大小了。這個從清嘉慶年間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興盛一時的老字號,到了第六代傳人袁小伍手裡,成了湖南省內最後一家手工製作盔頭帽飾的民間作坊。 雖然輝煌不再,但手藝還在。高沙「恆春奇」戲曲盔頭傳人袁小伍11歲開始便跟著父親學習盔頭製作,如今仍然在堅守這一家傳技藝。不負初心,2016年11月,「恆春奇」戲曲盔頭製作工藝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恆春奇」盔頭製作延續了花鼓戲的盔頭類型,有雕、刻、挖、嵌、堆、塑、染、綉、扎、貼、膠、漆等手法,三十多道工序。除花鼓戲外,還適用於祁劇、漢劇、京劇、桂劇。「別看舞台上那些盔頭金光閃閃,其實是紙做的。」袁小伍介紹,「恆春奇」盔頭的紙袼褙大部分用的就是普通皮紙和土紙,刷上麵粉、明礬,漿糊調成稠稀適當,粘貼十八至二十三層再晾乾成紙袼褙,然後根據角色頭型大小用泥土加棉花泥塑,並用鎚子打烙制胎,再刷紅土、瀝粉,最後火烙成型。製作一頂盔頭,最簡單的也要四五天,複雜點的要十多天才能完成。 在袁小伍和他祖輩的手裡,一張張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的土紙,就這樣成就了無數的戲曲名角。 袁小伍最拿手的是瀝粉鑲嵌技藝,這是盔頭製作工藝中最見功夫的一道工序。它是將盔頭製作膠粉用金屬篩子篩過後的石膏膠水(牛膠)調成后,用自製的銅瀝粉嘴,通過握手擠壓時的輕重瀝出各種粗細線條。「配料和手感輕重不好把握」,袁小武介紹,光這一道工序,他學了三年, 其中辛苦鮮為人知,難與人言。而現在越來越沒有人能坐的住、吃的苦學這手工技藝了。 有人說,工匠精神引領下的「德國製造」代表了精細與耐用。而跨越三個世紀的「恆春奇」盔頭何嘗不是精細、耐用的代名詞。「父親做的盔頭,至少可以用四十年以上。」在湘西南戲曲界,還有不少過去「恆春奇」製作的盔頭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在使用。將工藝和價值發揮到極致,袁小武以這種追求作為畢生的目標。 2013年,袁小武的父親帶著遺憾走了,他做了七十多年的戲劇盔頭帽飾,最大的心愿是讓製作手藝傳下去。把普通的土紙做成華麗的盔頭並世代傳承,這是「恆春奇」幾輩人共同的專註與執著所在。「先把圖紙整理恢復出來。」對於如何傳承這一技藝,實現父親的心愿,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袁小伍正在著手憑記憶把歷史上「恆春奇「盔頭多達五、六十頂的圖樣教給女兒,進行搶救性整理,希望能夠把這百年技藝傳下去。 「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懷。」 袁小伍的女兒,這個二十齣頭的丫頭,顯然已經做好了接過這個比她年齡大10倍的家傳技藝的世紀交接準備。對於明天,她躊躇滿志。 付金林、戴昌陸、豐保連、向德田、向乾坤、楊連桃、楊期銀……在洞口,像唐文泰、袁小伍這樣的「非遺」傳承人還能數出一大串。「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也許,這就是洞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和他們的情懷。(曾洪源)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