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錢往哪處走,未來就往哪走。這個命題大抵是不會錯的。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決定把錢投在火箭和火星上時,人們去火星而不是其他任何行星上居住的可能性就高了一點點。當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說以後所有需要能源的建造業都會在月球進行,並專款籌備該項目時,月球潛在的利用性就更大了一些。Elon Musk,彷彿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但這些都是太遠的東西。老百姓,一日三餐,填飽肚子最重要。只要今天肉價還是15塊一斤,明天芹菜還是2塊錢一根,就沒什麼太多需要煩惱的。未來? 唉,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把自己過好不給他們添麻煩就是最大的福氣了。想當年我們連肉都吃不上,現在他們打小就大魚大肉,真是日子是越過越好咯!且不談大魚大肉與好日子是否具有等值關係。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已知世界人口是在增長的(聯合國預計的是2050年地球人口將會達到97億人), 已知地球可居住面積是不會顯著增長的,已知肉菜價格是不能上漲的很離譜的,求以後的肉菜該從哪裡來?人多了,需要的肉菜也多,人和牲口植物成長都要用地用水。而且牲口也要吃飯啊,所以還要考慮種牲口的糧食的土地面積的增長等等因素。但土地和水源都是有限的… 這就是矽谷幾個大佬們琢磨的問題。矽谷的思考方式很簡單: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有商機。而且越有錢的人,思考問題的方向和範圍越大。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佐斯思考的是未來的居住,比爾蓋茨和推特創始人之一艾文·威廉姆斯思考的,則是未來的食物。 未來的食物未來的食物,老實說, 不是個好寫的話題。因為想寫明白這個話題,我找來了不少不同角度的,關於分析當下食物的生長體系對人類未來有怎樣影響的文章(亞特蘭大雜誌,NPR,比爾蓋茨日記,著名科學家和食物政策制定者VaclavSmil的文章,等等)。基本統一的論調是,當下的全球食物體系是個「有洞補洞,不看大局,只看當下」的體系,不好。但未來該怎樣,各種說法不一。然而縱觀全局,贊成未來姓「非肉」的隊伍還是相當龐大的。「非肉」大軍最有力的論據就是:人不是貓, 不是非肉而不能活。且種植物需要的土地面積和水源,相較養牛羊要少太多了。再加上未來科學育種這塊潛在的產量創新,養活幾百億人口增長是沒問題的。大白話就是:非要在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和肯德基28天站不起來的白羽雞里做選擇的話,那有超級水稻的未來還是稍微好更多的。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和肯德基的速成雞 吃肉?吃素?縱觀人類的進化過程,最大的躍進點之一就在於開始食肉。23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是吃堅果和漿果的,他們大身體,小腦袋。大腦也小,沒能力做深入的思考。然後他們發現了肉,人類學家Leslie Aiello說也許是因為看到狗在吃骨頭,然後最早的「人」也趴下來跟狗一起搶骨頭和肉。因為肉的脂肪和能量含量遠大於植物,「人類」慢慢的開始走進了肉菜平衡的飲食結構,胃開始變小,能量開始往大腦發育上走。腦袋變大,人開始變得越來越聰明。但230萬年後的今天,肉是不是仍是身體必要元素,成了科學家的反思對象。他們不是沒有理由的。人類進化到今天,科學家已經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大多數發生在我們體內的現象,比如維持生命需要的營養物質,導致不同疾病形成的某種變異細胞等等。「飲食」這個話題,早已大於文化和傳承,成了生命科學體系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相當一部分科學家眼裡,人類體內其實最需要的,且肉的存在價值最大的,是提供脂肪和蛋白質,還有一些微量元素。假如說你本身就是素食主義者,那不吃肉怎麼做到營養均衡的生活這個問題,對你就不是問題。矽谷想探索的,是怎麼讓無肉不歡,但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能夠自願減少肉的攝入量。 矽谷眼裡的未來食物「代肉」是個名詞。也是一個我特別希望你看到時,不會有太多負面意見的詞。於我們,代肉是個很熟悉的名詞。北京功德林素菜飯莊里的香油脆鱔、清炒蟹粉、孜然羊肉串、 紅燒海參、焦淄魚片,裡面的各個原料都是千百年來「代肉」的最高級展現方式。但對於大多數無肉不歡的吃貨,功德林是個「存在,知道,但沒事兒不會在那宴請客人」的地方。功德林大概也沒想法要吸引咱們這些無肉不歡的食客。功德林的素蟹粉,用純素食材料調和出蟹粉的味道但矽谷想要改變的,恰恰就是我們這群肉食主義者。在比爾蓋茨過去幾年的日記里,「如何通過代肉讓肉食者更自願的多食用植物蛋白」是他經常思考的大課題。而最受矽谷關注的兩個公司:Beyond Meat 和Impossible Meat,想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Beyond Meat 和Impossible MeatBeyond Meat是一家2009年成立的美國公司,CEO Ethan是一位多年的素食主義者。他知道,讓已經吃素的人多吃素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他想改變的,是如何讓有社會責任感的肉食主義者,在超市裡選擇肉的時候,能夠稍微停頓一下,然後拿起一個植物蛋白製作的「代肉」,而不是工業化養殖的牛豬雞。「味道」是重點。比如漢堡肉,當放入煎鍋的一瞬間,牛肉油脂碰觸到高溫的鑄鐵鍋,滋滋的聲響同時飄散出的那種只有油脂特有的焦香味。還有那種咬下去,說不出來的,肉的質感,以及餡里蹦出的汁水,都是人們難以取捨真正牛肉的原因。如何讓代肉能夠至少滿足以上所有的牛肉特質,是Ethan研究的課題。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我提過食品調香師是怎麼通過分解提取各種天然氣味里的分子(點擊閱覽),然後通過各種嚴密的計算,將氣味分子重新組合,形成完全可以愚弄我們大腦的各種人造氣味的。Ethan這裡做的,也是類似的事情。他分解提煉一個正常漢堡肉的所有屬性,將它們分子化,然後再倒推,如何在植物世界里提煉出這些漢堡肉的分子元素。首先是質感,牛肉有種似碎,但不碎,有嚼勁,但也很鬆軟的口感,以及肌肉纖維的紋理。還有,最重要的,牛肉血紅蛋白自帶的鮮紅色。想讓肉食者覺得自己在吃牛肉,從外表和紋理上,就必須滿足。Beyond Meat的經典代肉漢堡Ethan的結論是以豌豆蛋白為主,混合以其他植物蛋白和水,在他們自己研發的機器里,通過加熱,驟冷驟熱,加壓等方法,製造出形狀如真實肌肉紋理的代牛肉/代雞肉胚。尤其針對於代漢堡牛肉餅,他還混入了芥花籽油,椰子油,葵花籽油等燃點不同的油脂,以模仿牛肉天然存在的那20%的絕美油脂比例,以及甜菜頭汁,來模仿牛肉的血色。當Beyond Meat血紅的「牛肉餅」接觸鑄鐵鍋的瞬間,滋滋的聲響瞬間轉化為油脂的焦香,無論從外表還是煎制的過程,與真實的牛肉都幾乎無差異。(當然,細看還是能看出它不是肉的。但,目的不是讓你以為它是肉,而是讓你在已知希望多吃素食的前提下,更願意選擇這款漢堡肉)。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Meat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針對有社會責任感,希望每周能多吃一兩次純素的食物,但又不想讓自己吃草吃的很痛苦的肉食主義者。但兩個漢堡的區別就在於另一個元素:heme。Impossible Foods的創始人PatrickBrown是原先斯坦福的生化學家。同樣的,他也是個為了地球未來考慮的素食主義者。在他的實驗室里,他發現了heme,人體血液內帶有鐵的細胞分子,在血管里,heme的作用是把氧氣帶到你身體的各個方向。很大程度上,你看到漢堡肉的血紅就是heme的功勞。而且heme這種元素,是可以從純植物的大豆和植物酵母上提取的。有了heme的存在,「代肉」在煎的過程里,氣味會更向接近肉味的方向上發展。 代肉的味道口味呢?上周末我去香港參加Greenovation大會,和我同參加大會的,為紐約時報撰文的好友Larissa告訴我香港是Beyond Meat第一個海外銷售的城市,現在有限時的品鑒活動,所以我立馬跑去買了個漢堡品嘗。紐約時報曾經對Beyond Meat進行過多次的報道,我深知它在美國造成的影響。我也好奇這種科學研究成果下的「肉」味兒。在香港的展會上,我嘗到了Beyond Meat的素漢堡吃完后,我覺得,在已知它不是肉的前提下,能夠做到如此真實的焦香和幾近肉質的口感,而且抓在手上的這個漢堡,無論從重量,形狀,五分熟那種內紅外焦的顏色都和真實漢堡無異。這個是很迷惑大腦的,也是我覺得這個未來漢堡里一個最有價值的創新。這個漢堡的口感和顏色都極度接近真實漢堡但話說回來,為什麼要仿肉?該多吃蔬菜就多吃蔬菜就好,吃仿肉的漢堡,總覺得愛地球愛的「不夠誠懇」。我以前也問過這個問題,比如功德林素菜館的素紅燒肉,素松鼠桂魚,為什麼?佛門清凈地,該吃蔬菜就吃蔬菜就好。但我這次從香港回來,加上讀完這些各角度關於人類當下的家禽畜牧養殖模式的資料后,我有了新的理解。其實目的無非是能讓子孫後代不要過分為我們現在的行為買單,但「我們」對於未來的理解,每個人所處的程度和角度都不同。作為一個忠實的肉食主義者,不是我不想多吃素,而是讓我啃一碗沙拉,我大腦都會告訴我:你好可憐啊,你吃不飽的,你又在自虐了。假如有多一個選擇, 從味道,形狀和嗅覺上能讓糊弄我的大腦,讓它不給我發送「你又在吃草了」這樣的信號,而且也能讓我感覺到自己為未來做了微小的一點貢獻,那我又何樂而不為呢?吃素還是吃肉,你怎麼選?歡迎留言。文:梅姍姍 圖:來源於網路更多美食諮詢,歡迎訂閱一大口美食榜(微信ID:laiyidakou)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