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1.導言《傷寒論》創立了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以及方證對應的六經辨證方法。六經辨證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各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為後世樹立了法度與標準。 但我們辨證論治的水平,既有客觀因素制約,也有主觀因素影響,如醫者的「悟性」。那何為「悟性」?「醫者,意也。」可謂中醫之「悟性」,后因郭玉傳而廣之。《後漢書·郭玉傳》云:「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唐代醫家孫思邈更稱之為:「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2.抓主證(1)抓住主證:定時發病案先來看看《首席醫官》小妮的怪病:小妮此時又犯了病,整個人一副無意識的狀態,趴在曾毅的肩膀上軟得跟麵條似的,四肢掉在那裡。 兩個月了,犯病的時間很有規律,每天中午12點左右發作一次,晚上12點左右發作一次。過上一個多小時就會自然蘇醒,跟正常人一樣。 檢查報告有七八斤重,孩子兩手滿是針眼。曾毅把十幾個重要檢查報告翻完,腦電圖、腦地形圖、心電圖、腦CT、血清……並沒有發現可以確診的依據,至少不能診斷為神經官能症、腦發育不全、高血壓、腦顱腦器質損傷之類的。黃燦老中醫診為陰陽失調。處方:小柴胡湯。 劉渡舟曾說,「抓主證」是辨證的最高水平。抓住了主證,治好了病,也就發展了《傷寒論》的治療範圍,擴大了經方使用。要做到抓主證:第一,要明傷寒之理,理明則能辨證論治,從而達到抓住主證的目的。第二,要熟讀《傷寒論》原文,反覆誦讀,能夠把主證記熟,在臨床時才能得心應手。 《傷寒論》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臨床上,小柴胡湯的證眼除了「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之外,脈弦也是證眼,脅痛也是證眼,休作有時也是證眼…… 特別要強調的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不僅適用於小柴胡湯證,也適用於所有經方方證。我在《100首經方方證要點》中提煉小柴胡湯的證眼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 同樣,我們還可以歸納:麻黃湯的證眼:無汗、脈浮緊;桂枝湯的證眼:自汗、脈浮緩;柴胡桂枝幹薑湯的證眼為:口苦、脅痛、便溏;半夏瀉心湯的證眼為:上嘔、中痞、下利;葛根湯的證眼為:項背強几几;五苓散的證眼為:口渴、小便不利;烏梅丸的證眼為:腹瀉、口乾等。 (2)抓住主證:口苦少陽病的口苦,早上起來的時候最苦。 《傷寒貫珠集·少陽》:「足少陽,膽也,膽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膽受邪而熱,其氣上嗌,故口苦。」而《傷寒論》第272條曰:「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個人認為,此「欲解時」亦是「欲病時」。也就是說,少陽病的病情緩解時間是晨起時。即日出前後,相當於現在的早上3~9時,因為古人沒有時鐘,當時基本是依據太陽運行來推斷大概時間。而少陽病的病情加重時間,亦是日出前後(即從寅至辰上)。 因此,脈弦+早上晨起時口苦=小柴胡湯之證眼。 陽明病的口苦,是晚飯前後最苦。 為何陽明病之口苦是晚飯前後最苦?《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而陽明病「欲病時」是什麼時間?《傷寒論》第193條:「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由此可見,陽明病的病情加重是在晚飯前後,相當於現在的下午15~21時,即日落前後,此時可見口苦。其治當清宣鬱熱,用梔子豉湯。 因此:腹滿而喘+晚飯前後口苦=梔子豉湯之證眼。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此乃心肺陰虛內熱證。陰虛內熱,邪熱上攻所致口苦,當清心肺虛熱育陰,治當百合知母湯。 因而:口苦+小便赤=百合知母湯之證眼。 (3)抓住主證:頭暈坐著不暈,站起來頭暈,眼前發黑。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如坐舟車之上,坐著、躺著都天旋地轉。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頭重腳輕,走路莫名其妙就摔一跤。如《傷寒論》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陽病「目眩」也是頭暈。但以目眩為主,目眩就是眼花,眼花就是看東西不清楚,如近視眼、飛蚊症、結膜炎、斜視、復視、角膜炎、青光眼等都可以說是「目眩」。 3.讀懂癥狀:寒熱往來這裡的熱可以理解為體溫升高,也可以理解為病人自我感覺到的身體熱感。此外,這裡的熱也可以理解為惡熱。 因為太陽是惡寒,陽明是惡熱。少陽是介於二者之間,一會兒惡寒(正勝則有太陽之惡寒,從太陽出表),一會兒惡熱(邪勝則有陽明之惡熱,從陽明入里)。 感冒的病人臨床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寒熱往來的狀況:一會惡寒,趕緊蓋被子,一點涼也受不了;一會又惡熱,趕緊掀被子,連被子的餘熱都受不了。這種情況也可以理解為寒熱往來。 而且寒熱往來可以理解為惡寒與發熱同時存在,也可以理解為發冷和發熱交替。 除體溫的變化外,尚包括患者心中自覺的寒熱交替感(與體溫無關):時而畏風發冷,時而面紅煩熱;或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畏冷;或心胸煩熱,四肢冰冷;或覆被則煩躁發熱、似汗非汗,而去被又覺寒冷至骨、肌膚粟起;以及對溫度變化的自我感覺過敏。 4.打呼嚕案:理解病機五苓散治療打呼嚕(兒童腺樣體肥大)案羅姓朋友女兒,5歲,每晚必打呼嚕,聲音奇大,全家人不勝其擾。到醫院五官科檢查,鼻甲肥厚,要求手術切除,家長不忍。求中醫。脈細滑,舌苔白。 五苓散:白朮5g,茯苓5g,澤瀉10g,豬苓5g,桂枝5g。30劑后,呼嚕聲大減,再30劑不再打呼。后再隨訪:孩子已8歲,葯后未再打呼。 這是運用五苓散原方治療的一個案例,守方兩個月。此案用方是受了黃煌老師的影響,他認為這些肥大、水腫、肉瘤等,皆可視為水液代謝失常。當時這個小孩是從老家來旅遊時見到的,回家后服藥兩個月,就完全不打呼嚕。前幾天清明回老家問起,說未再有打呼。這個打呼嚕其實是變態反應引起的組織增生水腫所致。 再如五苓散證的病機是太陽膀胱蓄水。 蓄於下則小便不利;蓄於中則見「心下痞」和水入則吐的「水逆」;蓄於上則見「吐涎沫而癲眩」;蓄於表則有汗出;蓄於腸則有下利;蓄於肌膚則有水腫。至於現代醫學中青光眼的眼壓增高,梅尼埃綜合征的內耳迷路的積水,以及腦積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積液等,都可以認為是「蓄水」的表現形式。對於蓄水的理解,完全可以活用此方。 如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積液。為了不讓初學者迷惑,我戲稱為身體的某個地方多了純凈水。藉助西醫的診斷更好解釋,比如腦積水、腦水腫、青光眼、梅尼埃綜合征、胸水、腹水、下肢水腫、上肢水腫、特發性水腫、關節腔積液、睾丸鞘膜積液、盆腔積液、心包積液、腎積水、羊水過多等,或者說病人感覺胃裡有水等。 身體的某個部位缺水乾燥,比如口渴、眼干、舌燥、鼻子干、嗓子干、皮膚裂口、皮膚乾燥等。 身體的某個部位流水,比如流眼淚、流清鼻涕、吐稀水樣痰、耳朵流清水、皮膚滲液、大便水樣瀉,甚至遺尿。遺尿實際上流的也是清水,皮膚慢性潰瘍也流清水等。 注意五苓散治療的是純凈水的問題。 如果病人大便呈黏條或大便的是血或大便的是膿,都不能用。 又如,小柴胡湯的病機是「血弱氣盡、正邪分爭」。即邪氣不能長驅直入,正氣也不能一鼓祛邪外出,相持不下。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麼徐靈胎會說:「小柴胡湯之妙在人蔘」。 《傷寒論》第97條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這是小柴胡湯證的核心病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在太陽時,正邪分爭於表,如正氣勝則邪退;如正氣不足,血弱氣盡、膜理開,邪氣因入,則邪因乘虛進入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因而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這就進入少陽病的病理階段了。 所以,只要認識清楚了小柴胡湯的病機是「血弱氣盡、正邪分爭」,便可以靈活地把該方廣泛應用於各種「體虛」的感冒,如經期感冒、產後感冒、老人感冒、小兒感冒、大病後感冒、手術后感冒等。 對此,劉渡舟教授曾經解釋曰:「因虛人感冒之病因病機,與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機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用小柴胡湯統治之。方中參、草、棗補益中焦脾土,令谷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芩、夏、姜,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5.聯繫經絡:忍尿則手掌心疼痛案鄭某,女,68歲,長沙市人。2006年5月28日初診。訴其小便較頻,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則立覺雙手掌心與手腕相連接的部位疼痛,而且脹痛逐漸加重,只要排尿后,其脹痛則隨之消失。由於稍有延緩不尿則手掌心脹痛,故不得不頻頻入廁,晝夜如此。每隔1~2小時必須上1次廁所,病已月余不愈。曾去醫院做過多次檢查:膀胱未發現任何病變,尿檢無任何異常。手掌部位經幾次照片亦未發現異常。診斷不明,用消炎、止痛藥治療無效。詢其小便色清不黃,小便時並無灼熱澀痛感,察其手掌部並無紅腫發熱之象。舌色淡紫,舌苔薄白,脈細。辨證:膀胱氣化不利,水氣凌心,影響經脈。治法:化氣行水,兼通心脈。主方:五苓散加丹參。 處方:丹參30g,茯苓20g,炒白朮10g,豬苓10g,澤瀉10g,桂枝6g。7劑,水煎服。 按:手掌為神門、勞宮所處之位,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靈樞·經脈》云:「心手少陰之脈……入掌內后廉……心所生病者,掌中熱痛。」又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入掌中……是動則病手心熱。」小便者,膀胱所主;膀胱者,腎所主。若膀胱氣化不利,致水氣盛,水盛可以凌心。而此案患者卻並無心下悸等水氣凌心的癥狀,而是突出的表現在忍小便則掌中脹痛。掌中者,心經經脈所達之位也。如此推敲.豈不是由於水氣所凌,影響到心經經脈所致的掌中脹痛嗎?因此,取五苓散化氣利水,並重加一味丹參,入心脈以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 《劉渡舟教授談傷寒論經絡》:「經絡的問題,不是《傷寒論》單有的問題,那是中醫的基礎理論,學內科的要學經絡,學外科的要學經絡,學婦科的要學經絡,學兒科的也要學經絡。所以說,經絡並不是《傷寒論》所獨有的,凡是學中醫的,為了給以後的學術打下很好的基礎,首先得先學好經絡……如果有人提出來經絡學說在中醫上沒有實用意義,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傷寒論》的經絡方面給廢除了,所有的中醫學基礎都給廢除了,這個關係是很大的。」 《內經》中有臟腑經絡,講臟腑就得講經絡,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觀,都得用經絡學說加以說明。如果把經絡給廢了,「六經非經」了,那中醫的理論——中醫的整體觀,一分為二、分陰分陽的辨證法,六經為體、八綱為用,體用的關係等不就都廢了嗎? 《扁鵲心書》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知識就是力量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以下是廣告時間……給大家推薦《經方實踐得失錄——跟師黃煌學用經方130案》,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內容推薦 本書作者通過130個鮮活的臨床案例,真實、生動地記錄了自己學習、應用黃師「方一病一人」方證學說及經驗處理複雜病情、實踐經方的心得、體悟,其中 既有大量對黃師學術思想和經驗的重複檢驗和提升,也有不少自己潛心研究、大膽探索的寶貴經驗,有成功的收穫,也有失敗的教訓。行文簡潔明快,分析有理有 據,讓你真切感受到經方的獨特魅力。 END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覺得不錯請點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