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這是近段時間很多投資者關注的一個焦點消息,原因是證監會將保本基金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並取消連帶擔保機制、限定規模上限。先澄清一下:不用擔心,之前認購期買過的保本基金在到期時還是承諾保本的。但保本周期到期后,就要按新規定,要麼清算,要麼改名按新規定運行。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現存的保本基金共有151隻,2016年底合計規模為3200億元。從保本周期到期時間分佈看,2017年到期的有34隻,2018年到期的多達71隻,其餘46隻則全部在2019年到期。其實,大家也不用唏噓買不到,看看如下圖是2017年2-6月將到期的13隻保本基金,數據來源於WIND。累計收益超過個位數的,都是在14年前半年發行的,歷經三年,剛好經歷過一輪牛市的基金;累計收益為個位數的,感覺還不如買餘額寶呢。保本基金一般都有1~3年的固定期,犧牲了流動性卻不一定能換來好的收益。重點來了,為什麼要改新規,問題的關鍵在於擔保機制有問題。目前的連帶擔保責任機制,說白了,還是基金公司在擔風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擔保機構有權無條件向基金管理人進行追償,基金管理人實際對基金份額持有人的投資本金承擔保本清償義務。這算神馬擔保啊,虛晃一槍,風控不嚴的基金公司當然想多發了,而擔保公司更是歡喜,不擔風險,還能賺個1%~1.2%的通道費。如果保本基金規模過大,而遇到極端情況,虧損很大,而基金公司又兜不了底的話,風險就會爆發,而18年將是保本基金到期的高峰期。這正是證監會現在未雨綢繆出台新規的目的。新規之後,就不一樣了,擔保公司需要自己承擔風險。如此以來,如果擔保公司對基金管理人能力不信任,可能不願意合作,或者擔保費會增加很多。這樣對我們小散來說,雖然保本的風險只是從基金公司轉到擔保公司,但至少不再是自擔保,風險相對小了一些。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擔保費的提高跟規模變小的「稀缺性」,未來的「避險策略基金」的申購費或管理費會提高,基金公司肯定會把這部分成本轉移給投資者。所以,未來如果要買「避險策略基金」,還是可以繼續買,因為風險相對小了些,但成本也會高一些。雖然證監會規定,避險策略基金至少80%的資金都會投資同業存款、國債、央行票據、3A級的債券,但換言之,最多還是有20%的資金可以投資權益類的資產,其投資金額不能超過安全墊的3倍,所以很難預測這種混合式基金的平均收益,跟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密切相關。最後,提示一下:新規之後如果要買避險基金,除了在認購期買,持有到期這個傳統前提外,最好看看是跟哪家擔保公司在擔保,以及相關的重點的條約,比如擔保公司的實力、基金公司的實力跟過往的業績怎麼樣。PS:免收贖回費針對的只是認購期的投資者,如果持有期小於一年贖回,一般會有1.5%~2%的贖回費,這個坑大家注意啦。安全墊是指基金資產凈值減去避險策略周期到期日基金合同約定的投資本金的現值后的差額。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