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6號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建立時間:1934年創立 寧夏博物館一般指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余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陳列展覽 通史展覽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二樓南側,展出面積4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元、明、清三代寧夏的歷史風貌。西夏末期連年征戰,寧夏地區生產衰敗,社會動蕩,農業荒蕪,成為一片廢墟;忽必烈建元之後,吸取先進的中原經濟文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寧夏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回族形成;明清兩代,全國大一統,地區社會穩定,回族進一步發展壯大。該展覽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寧夏社會經濟與歷史文化的展示,表現出昔日「塞上江南」的歷史風貌。 大夏尋蹤 大夏尋蹤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二樓,展覽集中了西夏故地寧夏回族自治區自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餘件,其中包括從素有「東方金字塔」美譽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等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數十件。旨在從西夏文字、西夏鑄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築等五個方面,全面、真實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當今西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展示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絲路重鎮 絲路重鎮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二樓,該展覽的宗旨意在展示從北朝至隋唐時期,位於絲綢之路孔道上的兩個重鎮——固原、靈州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頗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記的遺迹、遺物,從而揭示出寧夏在絲綢之路上曾有過的輝煌與重要地位。北朝至隋唐是與周邊甚至遙遠國家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而寧夏處於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絲綢之路孔道。 農牧家園 農牧家園展廳在寧夏博物館二樓,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草原牧歌」,第二部分為「秦關漢月」;主要表現寧夏地區自西周、春秋戰國至秦漢的歷史發展進程;通過144件套文物展品,儘可能為觀眾勾勒出這一時期文明進程的輪廓。第一部分側重於表現寧夏南部戎族青銅文化的特點,展示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銅牌飾、銅帶飾等;第二部分側重於表現寧夏北部農業的開發和水利設施的建設,展示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相關文物,以陶器和青銅器等為主。 文明曙光 文明曙光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二樓東北角,該展覽以場景復原、實物展示、多媒體互動等多種展示方式再現寧夏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各個文化現象和重要發掘。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上游、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正當東西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衝,遠在石器時代這裡就產生了原始文明,北部黃河沿岸有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文化」遺址,南部固原地區「馬家窯文化」、「菜園文化」和「齊家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朔色長天 朔色長天展廳在寧夏博物館二樓,展覽共分五篇:《文明曙光》、《農牧家園》、《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用豐富的文物語言敘述了寧夏三萬年來各民族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展覽擷取歷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明之花,如寧夏獨特的新石器時期之菜園文化陶器、戰國至漢代的透雕青銅牌飾、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之彩繪陶俑、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銅牛和大石馬、清代官窯瓷器精品等,展出文物數量豐富:共計1083件,其中一級文物114件。 專題展覽 回鄉漫步 回鄉漫步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三樓東南側,展出面積1000—1200平方米,該廳主要是藉助新穎多樣的展陳手段,通過文物、照片、文字、模型等展品表現出寧夏回族在宗教、生活、文化各個方面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回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自唐代伊斯蘭教傳入到元代回回民族形成,歷經各個歷史時期至今,回族與寧夏這塊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寧夏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域,也是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域。 紅旗漫卷 紅旗漫卷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二樓西側,展出面積2200—26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革命前輩在寧夏留下的珍貴革命、歷史文物。陳列面向部隊、機關、大、中專院校、廠礦企業、廣大人民群眾,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該廳從寧夏早期革命活動、紅軍長征、西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方面詳細介紹寧夏的革命史。 石刻史書 石刻史書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一樓西側,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序——最初的家園、岩畫——留刻在石頭上的生命印跡、保護研究——我們正在做和還需要做的。通過大量實物、拓片、圖片等將岩畫豐富的信息傳達給游者,其中展出的岩畫實物約150塊,拓片約300幅,照片約150幅,游牧民族文物若干,複製品若干。該展廳把寧夏岩畫放到世界岩畫的大環境範圍中展示比較,努力尋求文化的共性,並且不迴避岩畫中內容研究的不確定因素。 輝煌塞上 輝煌塞上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一樓東側,主要是展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整個展覽內容大約使用150×200平方厘米圖板約500塊,照片約600—800幅等,展陳內容涉及工、農、商、文、衛、教、體、旅、交通和城市建設等十個方面。展覽主要是以照片、圖表、模型、實物為主,力爭使展覽整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現視角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又不缺乏獨特性。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國宴奇石大餐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北角,主要展出全國名石千餘塊,以滿漢全席的形式展出,根據奇石的色、形、紋製作的「奇石豪宴」,「蒸煮煎炒」式樣齊全,有「烤全羊」、「烤乳豬」、「紅燒肉」、「魚段」、「餃子」、「果盆」等,葷素齊備,白肥紅瘦,其鮮艷的色澤、與原物擁有幾乎毫無二致的質感。 臨時展覽 五彩華章 五彩華章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側,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館藏的歷代瓷器精品。瓷器是古代偉大發明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就成功燒造了「原始瓷器」,經過春秋、戰國、秦漢的發展,到了東漢「青瓷」終於燒製成功了。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聲望,被稱為瓷器的故鄉;該展覽就是要通過展示寧夏回族自治區收藏的各個時代的瓷器來表現人民對人類物質文明所做的貢獻,以此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方圓史話 方圓史話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側,主要展出錢幣。該廳展陳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展品陳列一千件左右。錢幣展以歷史發展為主線,通過大量的實物,結合文字、圖片及相應的設計製作來進行內容展開。做為一個專題性文物展覽,「錢幣展」旨在比較全面地展示錢幣源遠流長的發展史及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同時,起到宣傳和普及錢幣知識,利於錢幣收藏與鑒賞的積極作用。 筆墨春秋 筆墨春秋展廳位於寧夏博物館三樓西南側,主要是展出館藏的歷代書畫精品。該廳面積900平方米左右,共展出200幅左右字畫作品。筆墨春秋展廳展出的目的旨在通過館藏字畫的展示,使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優秀的古代、近現代文化遺產,了解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絢麗多彩,以及不同時期的書法、繪畫風格及特點,更進一步的加深人們對書畫知識的認識。 館藏文物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余件,經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賀蘭山岩畫、紅軍西征和陝甘寧邊區時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該館一、二、三層所陳列的通史篇、專題篇和臨展篇三大版塊十二個展覽,互為補充,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寧夏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西夏竹雕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7.5寬2.7厚0.3完殘情況:右邊緣斷開,畫面僅存局部出土地點:1975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竹雕通體呈長方形,細淺陰刻,左邊上端有一圓孔,右端已殘。竹雕中所描繪的情景應為當時中原人民的生活場景:有庭院、松樹、假山、窗戶、花卉和人物。其中兩位男子,頭扎髮髻,身著寬袖長衫,腰間系帶,一人正輕手輕腳捕捉草叢中的蟲鳥;另一人靜立在屋檐下旁觀,其形象逼真,布局適宜,造型美觀。 綠琉璃花紋方磚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33寬34厚5.5完殘情況:邊緣及底座有微殘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獻殿遺址收藏單位:寧夏博物館 磚為正方形,陶胎,表層施綠色琉璃釉,釉面已磨損。四周有一寬2.5厘米的邊框,中間飾有石榴花蔓草卷葉紋,是西夏時期一件極為珍貴的琉璃建築材料。唐以後,地磚紋樣一改往昔以動物為主要題材的傳統,用植物紋裝飾。在西夏陵區出土的文物中,花草紋飾的方磚多有發現,其中尤以3號陵碑亭出土的品種和數量最多,花卉圖案多達8種以上,大都以蓮花、忍冬和水草枝葉為題材。圖案有的模印在器物正面;有的在側面;有的正側面皆有。除側面的忍冬紋外,其餘多為中心對稱或軸對稱圖案。 彩繪泥塑羅漢像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①高63.5正面寬42.4側面寬31完殘情況:①雙手殘缺②③修復完整出土地點:1990年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羅漢圓頂光頭,粗眉細眼,眼珠烏亮,眼角稍翹,鼻樑高直。結痂趺坐,身著交領袈裟,腰部束帶,外穿右袒大衣。袈裟用黑色襯底,上繪白色團花;大衣用黑色繪出格子圖案,領邊和方格圖案內刻畫繁密的花卉紋,紋飾上貼有金箔,但多已脫落。此像體態豐滿,神態怡然,形神兼備;紋飾線條流暢,技法運用純熟。 鎏金銅牛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長120寬38高45重188千克完殘情況:表面鎏金多為脫落出土地點:1977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M177 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卧,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製作時需要將冶鍊、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藝品,說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黑釉剔刻牡丹花經瓶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殘高38.8口徑7.5腹徑19.5底徑1完殘情況:修復完整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靈武磁窯堡 這種經瓶圓崗深腹,肩部有一澀圈,釉色光潤明亮,腹部裝飾開光剔刻牡丹伎葉紋,形成白地黑花的效果。開光兩側刻劃花葉和密集的弧線紋作為底紋,起到了局部裝飾的作用。西夏經瓶,多為剔刻花紋飾,施釉均不到底,製作精良。造型特點為小口,束頸,豐肩,腹部修長下收,暗圈足。牡丹花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見的紋飾,在西夏的扁壺、罐、瓶、盤和盆等器物上大量使用,體現了西夏人對牡丹花的喜愛。 嵌松石銀菊花飾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長4寬2.8重2.7完殘情況:殘,周邊少一菊花瓣 這件銀質橢圓菊花形飾件,表面鎏金,中間花蕊處鑲嵌有一顆綠松石,花心周圍有連珠及卷草紋裝飾。該器物為西夏人的帽飾,做工精細,反映了西夏金銀器製造己經有鍛、壓、鑲嵌、鎏金、拋光等多方面"技術。 彩繪木雕花瓶、絹花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①通高49瓶高19.3腹徑7.5底徑8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該器物由花瓶和花束兩部分組成。花瓶為造型、裝飾基本相同的一對。瓶、座連休,上部為瓶,下部為座。瓶敞口圓唇,呈喇叭形,頸部細長,腹部鼓圓。座上部為一圓盤,下部為覆缽形。底部有圈足。通休以紅色襯底,頸部貼金箔,腹部施金色牡丹花紋,底部以金線勾勒出蓮瓣輪廓,腹與底座間的相輪邊沿貼金后再用紅、綠色彩繪。同時出土花兩束,分別插於瓶中。兩束花各由一根用包裹麻紙的鐵絲作主幹和若干分支,以及用絹紗製作的花朵矛口綠葉組成。其中一束花朵採用紅、白兩色,紅花又用白色龍骨鑲邊。另一束的花朵採用紫花瓣、藍花蕊。色澤艷麗,花姿優美。 彩繪絹質《塔龕千佛圖》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通長244寬86畫面長123寬82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畫面中心繪一坐佛,身著朱紅袈裟,施降魔印,結跏趺坐,有頭光、背光、身光。身光靠背上繪有摩竭魚和怪獸,像的上方繪一座覆缽式塔。坐佛周圍劃分成三十五個長方形小塔龕,塔剎有相輪傘蓋、寶頂,並有背光。每個塔龕內繪一尊結跏趺坐佛像,身披朱紅袈裟,面部與身體外露部分為黃色,手印有降魔、說法、禪定、轉法輪幾種,皆有頭光、背光、身光,每尊坐佛頂上亦繪一座覆缽式塔。整個畫面色澤深沉,以紅、黃、藍為主,並有描金。 《上樂金剛》唐卡 時代:西夏質地:書畫尺寸重量:通長85.5軸寬53.2完殘情況:修復完整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 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間部分繪上樂金剛雙身像,金剛全身裸露,頭戴五釉摟冠,面部和身軀呈藍色,面有三日,直鼻大耳,雙臂擁抱明姐,左手握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柞,雙腿弓立,雙腳各踩一仰伏狀魔。金剛身桂五十個釉摟,胯下環繞虎皮,佩戴項圈、臂圳、手錫、腳錫和披巾等飾件,身後有頭光。明姐全身裸露,面部和男軀呈紅色,面向金剛,左臂摟抱金剛脖頸,左腿與主尊右腿相併,右腿盤繞主尊腰際,明姐頭亦戴五釉摟冠,頸部佩戴釉摟串珠,飾櫻咯、臂訓和腕錫,右手上舉執雙叉勾刀。仰伏兩魔下面為仰覆蓮花台。金剛身後有紅色半圓形身光,內圈繪金色火焰紋,外圈以淺藍色襯底,繪有佛木生故亭人物及鹿、玉兔和花草圖案。上部,橫置五個小盒,盒內各繪有一尊勝樂金剛雙男像,五尊雙男像的造型、衣冠與主尊基木相同,僅色譯不同,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趴紅、綠色。下部亦置五小盒。中間三個小盒內各繪一尊護法金剛,皆全身裸體,面部與身呈藍色,長有三日,男休矮壯,右臂皆上舉,從左至右,三金剛分別握金剛柞、劍、勾刀,皆頭戴冠,飾有金色項圈、臂訓和手錫,披巾繞男。叫間與左側金剛胯系虎皮帶,右側金剛身掛釉摟串珠。三金剛背後常有紅色身光。左右兩側小框內各繪師祖像一尊,結脅跌坐於蓮座上。左側祖師無帽,面相豐滴,五官端正,咯帶微笑,著紅色描金右袒架粱;右側祖師頭戴毗盧帽,面目清瘤,唇上描有兩撇八字鬍,下頻長有絡腮鬍須,身著交領架粱,外披黃色大衣。兩祖師像皆有頭光、背光矛口身光,但採用不同顏色,頭光白色,背光綠色,身光紅色。有人從畫風布局和畫中祖師服飾推測,應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師的作品。 草書佛經長卷 時代:西夏質地:書畫尺寸重量:縱16總幅寬574完殘情況:殘出土地點: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這幅長卷由九張白麻紙連接而成,有的字騎在兩張紙接縫處·這表明是先將紙粘貼在一起·然後書寫"。全篇草書·很難辯認·但字體筆法流暢·書寫隨意。整篇文字層次分明·段落請晰。全卷總計三百二十四行,約七千三百多字·是現知最長的卷式西夏文文書·也是西夏文草書書法的佳作。 西夏文草書與漢文草書的書寫規律相似·其筆勢飛動雄健·有漢字草書¨簡而動"、"流而暢。的特點。點畫l同每以牽絲映帶,「借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撩筆下筆重,能看出其中章草的意味和特 點。"西夏犬草書用筆及分行布白的章法來著·的確有氣韻生動的鮮明特點和粗擴豪放的強烈個性。它是研究西夏文字及其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據卷未記載·該長卷為党項酩布氏所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31.7寬12厚1.9完殘情況:修復完整出土地點:捐贈 元代初期版本,經折裝,上下單欄框,木活字印刷(前三行的經名和題款為雕版印刷,第一行的卷數為活字印刷)。西夏文楷書,文字工整秀麗,油墨均勻乾淨。該佛經通體呈長方形,封面為黃色,上下邊緣有修復的痕迹。它是研究西夏文字、佛經及木活字印刷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石狗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54.5寬21.4高40.3完殘情況:底座兩側殘缺 這件砂岩圓雕石狗,四肢跪卧,頭微抬,神態乖巧,線條簡練概括,為西夏時期的雕刻精品。 石馬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130寬38高70重355千克完殘情況:一耳修復完整,底座前部有裂縫,整體基本完 石馬為砂岩圓雕,四肢屈膝跪卧,馬頭稍垂,頸部呈彎曲狀,瞪目立耳,馬鬃整齊流暢地披散在脖子上,身體肥壯渾圓,比例勻稱,線條簡潔凝練,姿態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細膩,生動地再現了西夏馬的現象,不失為西夏石雕藝術的精品。西夏石雕大體上有陵墓石雕、碑刻、石刻塔和摩崖造像等,其藝術特徵渾厚樸實、飽滿豐腴、雄健奔放、堅實粗獷。 琉璃鴟吻 時代:西夏質地:陶瓷完殘情況:修復完整出土地點:寧夏銀川西夏陵區收藏單位:現藏國家博物館 鴟吻是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正面相對而立。這件綠釉鴟吻為龍首魚尾造型,遍飾磷紋。因其形體碩大可推測它所在宮殿的宏大。 雕龍石欄柱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殘高123寬33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 灰白色砂石質。通體分為三部分,柱頭、柱身、柱座。柱頭,殘存下半部,為一束腰蓮花座,座上蹲獅僅存一足。柱身,與柱頭連為一體,三面雕刻有纏柱的雲龍浮雕圖案,二龍戲珠,雲氣繚繞,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柱身另一面平素無紋,上下各有一長6.5厘米、寬5.5厘米的長方形榫孔,可與橫欄套合。柱身下端平腳,柱座已不存在。系一件西夏建築構件中十分珍貴的石雕藝術品。 石螭首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64寬23高25完殘情況:基本完整下唇有一處殘缺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6號陵 紅沙石質,通體呈長方形,分前後兩部分:前端為螭首,用螺旋紋飾表現上唇捲曲的形狀。螭口銜珠,眉骨突出,雙目圓睜,頸部有一圈鬃毛,兩角用浮雕手法刻出,神態威猛,氣勢非凡,後端為楔形榫頭,可套嵌在建築物上。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68寬65高62完殘情況:完整 圓雕,白砂石質,近似正方體。為男性人像,面部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圓睜且外凸,鼻樑短粗,獠牙外露,下顎置於胸前。裸體,腹有肚兜,肩與頭齊,肘部后屈,雙手撐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頂左上角陰刻西夏文三行,計15個字。第一行4字漢譯為「小蟲曠負」;第二行4字漢譯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漢譯為「瞻行通雕寫流行」。背部陰刻漢文一行6字「砌壘匠高世昌」,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迄今在西夏陵區多座帝陵的碑亭遺址中,已出土這類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彩繪泥塑佛面像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高21.5面寬18.8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面向方圓,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雙眼細長,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製成。有淚痕,系高溫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直鼻大嘴,唇上墨繪八字鬍須,下頜上墨繪日、月、雲紋飾,面部裝飾白粉。佛像豐頤秀目,莊重慈祥,繪畫技法嫻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彩繪泥塑力士面像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高13面寬12.5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塑像右額稍殘。力士頭髮捲曲,瞪目,面部肌肉隆凸有力,作威怒目。雙眉緊鎖,雙目圓突,直鼻大嘴,怒容滿面,表情威猛。色彩以黃、黑為主,線條粗獷,技法純熟。面像運用寫實與藝術誇張相結合的手法,塑造出力士的威嚴形象,既保留有濃厚的唐宋遺風,又體現了西夏粗獷奔放的民族精神。 彩繪泥塑佛頭像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高36正面寬24.2側面寬24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賀蘭縣宏佛塔天宮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頭殘像,造型完好者僅兩尊。佛像頭頂為螺髻,中間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頤,雙眉隆起,眉間有白毫,眼珠烏亮,為黑色釉料特製。下眼瞼上有黑色淚痕,系高溫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樑高直,厚唇上用墨線繪出八字鬍須,下頜用墨線繪日、月、雲狀紋飾。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與額頭連成直線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顯得平淡、冷靜。半閉雙眼,流露出沉思內省的神態。恬靜而莊重,具有犍陀羅造像藝術的古樸風格。豐腮、下巴圓潤、眉如彎月、嘴唇短厚、圓而近方的臉型特徵,是以當時人們公認的典型面相標準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遺風。 《上師圖》唐卡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通長135軸寬94.5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畫用深綠色綢緞裝裱。頂端裝竹質扁細軸,外裹綠色綢緞,軸桿上掛三條黃色幡帶,上飾花卉圖案。底端裝 藏傳佛教對西夏晚期佛教發展有深刻的影響,敦煌、安西、黑水城及興慶府周圍都發現了大量藏密題材的作品。《黑韃靼事略》記載:「西夏國俗,自其主以下皆敬國師,凡有女子,必先以薦國師,而後敢適人」元人馬祖常亦有詩曰:「賀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卻召瞿曇作夫婿。」西夏民眾中這些深受密教影響的行為,正是藏傳佛教盛行於西夏後期的歷史見證。 彩繪絹質《阿彌陀佛坐像圖》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縱48.5厘米橫31.7厘米完殘情況:殘 畫面上的坐佛飾低螺髻,面相方圓,長眉細目,嘴角上翹,略露笑意。五官用墨線勾勒,面部以淺紅色暈染。佛身著硃紅色交領袈裟,手印不清,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其後有橢圓形項光、背光和身光,蓮花座下為束腰須彌台,台上繪紅、綠色花紋。該畫人物造型與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的同類形象十分相似,它的創作顯然受到後者的影響。 彩繪絹質《護法力士圖》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通長180寬66畫面長83.2寬52.8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畫面上繪一護法力士,頭戴冠,冠頂上又出一法像,長髯后揚,突眉怒目咧嘴,肩披紅色雲肩,腰束長帶,右手握長把三股叉法器,左手於胸前托一物,雙腿直立,身上裝飾金色耳環、腕釧。畫面主要用紅、黃、藍色,設色濃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有力。畫面右上角有一長方形榜題,其上墨書四個漢字,似為「□皇真君」。此畫屬中原風格,畫面飽滿卻並不複雜,疏朗有致,動感流於其中。人物造型屬於漢族傳統的現象和模式,繪畫形式主要是運用線描手法,線條流暢、圓潤,色彩清淡簡約,藝術表現形式與唐宋一脈相承。 彩繪絹質《財神圖》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通長148.5寬57.2畫面長121寬6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財神坐於須彌台上的蓮花座內,頭戴珠飾寶冠,面相豐腴,杏眼圓睜,上身裸露,下著紅色短裙,左手抱一隻大貓鼬,鼬嘴裡含著寶珠,象徵財寶。左腿盤卧,右腿彎曲向下;右腳踏一白色海螺,象徵能入海取寶。周身佩戴項圈、瓔珞、臂串、腕釧等飾件,其後有圓形項光、背光和身光。整幅畫面污染嚴重,局部殘破。此畫人物造型、衣冠服飾、敷色運筆等與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的同類形象十分相似,選材屬於藏傳佛教的範疇。 彩繪絹質《熾盛光佛圖》 時代:西夏質地:書畫尺寸重量:通長240寬77.4畫面長121寬61.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畫面居中的主像為熾盛光佛,面相方圓,莊重慈祥,身著硃紅色架粱,施說法印,結脅躍坐於蓮花座上。主尊上方繪星宿、黃道十二宮和祥雲。星宿已模糊不清。四朵祥雲內各有七尊立像,腎頭戴冠,勇著藍色或紅色長衫,雙手持符板於胸前。十二宮多漫濾不清,僅存圓形輪廓。整個畫面內容豐富,布局嚴謹,線條流暢,色彩鮮艷。西夏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比起唐宋高度發達的漢儒文化,西夏確實望塵莫及。所以西夏繪畫的主要特徵和水平仍表現於狂熱的宗教崇拜及其宗教繪畫作品之中。由於西夏原有文化的不甚發達,加之西夏所處地理位置的多邊、中介等特點,因而各種繪畫風格能在這裡共存發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西夏獨特的畫風——濃郁的混合風格,即在西夏繪畫中既有中原畫風的影響,又有藏傳佛教藝術的特徵,也可找到印度——尼泊爾風格以及中亞回鵲藝術的影子。 雙龍鈕八卦銅鐘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通高66.5口徑52重64.5千克完殘情況:完整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銀川新華街 鐘頂端二龍蟠附紐,左右兩龍雙爪彎曲抓地,龍爪瘦勁道奇,肘尖向上突起,探首躬背呈拱形;龍頭雙角上指,兩須前伸;項脊呈鋸齒狀,鱗片整齊,層次分明。鐘聲肥碩,鍾肩飾一周串珠垂蓮,蓮瓣豐腴;採用雙道縱起凸棱八分鐘身,腰部中間橫施三道凸弦紋,將鐘身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方框格內填以八卦圖形。鐘口為八面凹弧狀。表面部分有鏽蝕,保存基本完整。此物為道教用具,與上述佛教文物一同出土,反映出當時佛、道合流的情況。 鎏金天王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高57.5正面寬31.7側面寬16完殘情況:鏽蝕 佛教中的天王是護持佛法的神,該造像為四天王(亦稱「四大金剛」)之一,取立姿,頭戴寶冠,橫眉怒目,長髯拂胸,身著金甲,下襯寬袖征袍,披帶飄搖。左臂抬起,食指和小指向上,其餘三指微屈,右臂內屈,右手握空拳(可能原握有兵器),足踏半馬蹄形山嶽台座。此像似為南方增長天王。在黑水城出土有一副西夏時期的增長天王畫像,作赤色忿怒形,此形象在印度佛教中表示降伏邪魔、增長善根之意。相比之下,這件造像的整體形象則更加中原化。 鎏金韋馱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銅尺寸重量:高58正面寬31.7側面寬16完殘情況:鏽蝕 鎏金文殊菩薩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銅尺寸重量:通高58.5正面寬46.5側面寬25.5完殘情況:有鏽蝕 鎏金普賢菩薩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銅尺寸重量:通高61.5正面寬48側面寬24凈重28完殘情況:有鏽蝕,基本完整 鎏金拾得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銅尺寸重量:通高56正面寬25側面寬21凈重16.8完殘情況:有鏽蝕,右手食指殘斷 鎏金寒山銅造像 時代:西夏質地:銅尺寸重量:通高55正面寬26側面寬21.5完殘情況:有鏽蝕,基本完整 六棱雙耳長頸瓶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高55.3腹徑24.5口徑14.8重6.完殘情況:徑部一殘孔,腹部有二殘孔,底邊緣有殘 出土時共兩件,一件完整,另一件已殘破。通體呈六面,直口,平唇,長頸,鼓腹,高足。龍首雙耳,鑄於頸,內套圓環。瓶頸和圈足的六棱面上,均飾有斜線網格紋,造型古樸典雅。 上樂金剛像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高15底座寬5.5底座長10.4完殘情況:主尊有三臂斷損,仰覆魔雙臂皆斷 上樂金剛又稱勝樂金剛藏語稱"登巧",蒙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密無上喻咖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該雕像造型十分複雜。蓮巫上直立著上樂金剛擁抱明姐雙身像主尊金剛為裸體·男軀呈藍色有藍、紅、白、黃四色面孔·戴骷髏冠,長有三目,鼻樑高直。金剛共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妮,雙手各握一法器,其餘十臂向兩側平伸。戴腕鐲,胯掛兩串骷髏,右腿直立左腿錘膝弓立雙腳下各踏一魔,白色仰魔與灰色伏魔呈掙扎狀躺在橢圓形仰覆蓮花座上。明妃裸體呈紅色,頭戴五骷髏冠,長有三目,仰首垂髻,面對主尊。左腿與主尊右腿並立,右褪盤繞主尊腰際,右手上舉握白色勾刀,左臂摟主尊頸,左手端盛血顱缽,腕飾金色手鐲。主尊身後雕成大象形狀,象頭向左側,長鼻下卷,呈白色。整個雕像將藏傳佛教上樂金剛修法中木尊、佛母的造型與裝飾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造型生動,雕刻技藝嫡熟,彩繪色譯鈍麗,散發出將單純與深奧微妙融為一體的奇異魁力。 木雕供桌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58.5寬40.5高32.5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該器物為放置祭禮供品的供桌。用傳統木工卯樟工芭製成,在桌前後有兩個看亂各有雙根、摟空雕花檔板和花牙板裝飾。前看面上摟空雕花檔板用雙悵隔為上、扒下三層,上層又用蜀柱分為三個正方形小框,每框內透雕折扶牡丹花紋,中層分成;兩個長方形小框,框內內亦雕折杖牡丹花乙紋,下層雕刻四組如意雲頭紋飾。后看面上擋板與前看面檔板雕飾墓木相同。花牙板位,於桌腿外側,透雕出如意雲頭與卷草紋。桌子通體彩繪,紅漆襯底,金色線條勾勒出桌面邊沿、腿足、雙根、蜀柱、花檔板和雕花牙板的輪廓,間施黑色和綠色,是一件難得的西夏佛教寺廟供桌。 嬰戲蓮紋印花絹(二件)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①長30寬84②長29.7寬87完殘情況:殘出土地點:1986年寧夏賀蘭拜寺口雙塔 該兩塊印花絹圖案完全相同·為童子戲花圖。圖中的花紋採用連續紋樣·其基本構圖是一排圓形花環內繪有四來小白花,環外繪一闊稀珠紋:另一排是菱形花框內繪四來小白花:花框與花環錯位排列。花框四邊各有一戲花童子·童子皆為僅圍一黃色吐兜的白拌兒童·戴有桃G項圈和環狀手鑷。右手上舉、左手下垂各機一枝條,雙腿騰空躍起。党項族是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畜牧業發達·聽以毛紡織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西夏通過宋朝每年均 歲賜"以及貿易獲得大量中原的絲織品·為了發展自己"絲織手工業。西夏政何機構中設置了"絹織院"和"綉院等·專門管理棉、絲和麻紡織業"生產,折出的絲織品有絹、紗、羅絢、絞、錦等。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有一些關於絲"生產工字的詞語如"蝶絲、染絲線、綉線、紡線工"等·這說明西夏絲織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西夏文銅印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邊長6厚0.5鈕高1.2完殘情況:基本完整出土地點:寧夏固原黃鋒堡鄉徵集金指剔 時代:西夏質地:金銀器尺寸重量:長8重13克完殘情況:完整出土地點:內蒙古巴盟臨河市高油房 這件純金鑄造的指剔,柄部造型複雜,主體部分為雙魚,魚兩腮相對,張口合鰭,尾部束帶;魚的上下裝飾仰蓮、連珠和爪棱紋等紋飾。下接雙面斜刃指剔。 高透雕人物形金兒墜飾 時代:西夏質地:金銀器尺寸重量:高4.2重31克完殘情況:嵌物均缺失,器物略有變形出土地點:內蒙古巴盟臨河市高油房 該飾件純金鑄造,鏤空雕刻人物和花朵。中間為三個人物,正中坐像,拱手持一物,左右兩側立一男一女。上下兩端裝飾花朵,上端三朵,下端五朵,花蕊中空,原來有鑲嵌物,已脫落。耳墜背後有彎鉤。 西夏荔枝紋金牌飾 時代:西夏質地:金銀器尺寸重量:長5寬2.1厚0.4重11.7千克完殘情況:基本完整 該飾件通體呈長方形,用純金捶而成,四周壓出凸棱邊框。正面凸出三組荔枝果及枝葉紋,底為圓點紋,背面左右兩端各有一橫穿。它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純金工藝品,表現了西夏時期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 白釉剔刻花罐 時代:西夏質地:瓷尺寸重量:高30.7口徑16.5腹徑30.2足徑1完殘情況:修復完整 西夏文大號字木雕印版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長13.7寬23.3厚2完殘情況:殘 該雕版為大號字版,每字1—1.2厘米見方,表面整齊平滑版面中間有寬1厘米的中縫,中縫兩側各豎刻六行西夏文字,其中最長一行殘存十個西夏文字;中縫上亦刻有三個略小的西夏文字,雕版背面無字。這類雕版共發現7塊,此塊殘版是宏佛塔槽室·內所發現的殘版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沒有全部都炭化變黑的一塊。 西夏文「首領」銅印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邊長5.6厚0.5鈕高1.6完殘情況:基本完整出土地點:寧夏固原七營白嘴村徵集 印文為陰刻西夏文篆書"首領"二字。印背無題款·中部有一方形紐西夏官制一般模仿中原王朝·下設官職多由部族中的大小首領充任·因此西夏官印中最常見的是"首領"二字。西夏官印"形制完全仿照宋代官印,基本上是正方形·不過大多數都是圓角方形。大小或s厘米左右見方·或長寬略有差異·多為長方形柱紐或上大下。"撅紐·紐上無孔,印文使用屈曲盤迴之西夏文白文(陰文)九疊篆字·字體繁複·以方筆居多·筆畫刻至印章四角處·能隨印的自然角度而靈活變化·達到了既方正遭勁·又自然天戒的境地。同樣的印文在筆劃回曲上表現出差異,不易辨認·,這與同時期宋、遼、金官印全用朱文九疊漢篆鑄。不同,但從其特點來看·還是受到了漢文印章中九疊篆書的彤響。迄今所見官印·印文有三種·即二字印、四字印和六宇印·其中絕大多數為二字官印。 西夏文銅印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完殘情況:基本完整出土地點:寧夏固原黃鋒堡鄉徵集 印文為陰刻西夏文篆書·尚待辨識。是西夏官印中的四字印。印背無題款,申部有一方形紐·背紐上刻一西夏文"上"字。西夏官印·最早見於清代金石家的著錄,因無人能辨識西夏文字,故不知其聽收者為何印。民國初年開始,隨著西夏文字逐漸被識別。目前我們已見到的西夏官印也逐漸被認識。目前我們已見到的西夏官印的資料已達一百五十餘方,是已發現的用古代少數民族文字鑄印最多的古代官印之一。 西夏文「內宿待命」銅牌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長7寬4.2厚0.3完殘情況:基本完整出土地點:捐贈 此牌也稱「宿衛牌」,正面刻西夏文「內宿待命」四個字,背面無字。牌的形制一般為長方鏟形,周遍起沿,下端成相連的兩個弧形,上有懸佩穿孔。有的背面也有字,一般為人名、官職或牌證的番號。西夏政府曾設「內宿司」,其職責「司統制訓練藩衛戍守及侍衛扈從諸事」。「內宿牌」與另一種「守御牌」相對,內宿衛,外防禦,是西夏高級侍衛官所持有的證明身份的腰牌,是軍中的信物標識。 西夏文木簡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15.8寬2.8厚0.4完殘情況:完整出土地點:1990寧夏賀蘭縣宏佛塔 圭形·上部有孔·孔徑0·6厘米。木簡兩面墨書西夏文,豎行行書。正面4行·每行8至9字:背面4行·每行3至7字·共計45字。圭形木簡正面首為西夏犬 貞觀"二字,全文初步譯為"貞觀癸巳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塔上手已/置人二十三日己畢人/五李原舍人等九人"。"貞觀癸巳十三年"系西夏第四代帝王崇宗乾順的年號。簡背面寫有四行西夏文字·為西夏人名,初步譯為"李原劉平/、舍人、□□、高阿訛/、王牛兒、□□□/、李□狗¨。由此可推斷·此簡大概為當時記亭聽用。 西夏文草書佛經長卷 時代:西夏質地:書畫尺寸重量:縱16總幅寬574完殘情況:殘 據卷未記載·該長卷為党項酩布氏所有。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30.7寬19.5完殘情況:邊緣殘破 這是一部保存較好"木刻本西夏文佛經白麻紙精印蝴蝶裝共9冊約10萬字。完木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椒框縱30.7厘米,橫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23.5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寬1.2厘米,無象鼻、魚毛。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剮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紋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以及有錯排、漏排、數宇倒置等活字"印本特徵因此這部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扳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印刷史和古代話字印利技術具有童大價值。 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西夏文文書殘跡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11寬3.5厚3完殘情況:殘 在這塊不規則的泥塊上殘留有四個完整的西夏文字,尚待辨識 西夏文殘碑 時代:西夏質地:其它尺寸重量:長27寬22.5完殘情況:完整出土地點:1974年寧夏銀川市西夏陵區 此塊殘碑為西夏陵出土的形體較大,字數較多的一塊西夏文碑。砂岩雕鑿,陰刻楷書,所刻碑文筆畫勻稱,筆力遒勁厚重,是不可多得的西夏書法珍品。西夏文字多為比較工整的楷書,大概是借鑒了唐代成熟的楷書風格。從西夏文楷書的書寫規則來看,西夏文字同漢字一樣,亦具有端詳而寧靜的特點。宋人姜夔云:「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通,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正因為如此,西夏文字常給人以端詳、寧靜的感覺,不但字體方正勻稱,而且秀麗輕盈。在用筆方法上,西夏文楷書亦藏露兼施,方圓並出,既顯其骨力,又顯其精神。 花鳥紋玉佩飾 時代:西夏質地:玉尺寸重量:長2.3完殘情況:殘出土地點:吳忠唐墓收藏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鐵剪刀 時代:西夏質地:青銅器尺寸重量:殘長40完殘情況:殘斷為四塊出土地點:吳忠唐墓收藏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這件鐵剪整體形制修長,刀面較寬。党項族是游牧民族,故其用途多為剪羊毛用的。 交通線路 可從銀川火車站乘坐11路、41路車到人民廣場站下車,另外途徑人民廣場的公交線路有11路、17路、41路、101路、102路、201路、游1路、游2路。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