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很多人偏愛銀行理財,最重要的原因應該就是保本保息。保本保息這一個提法,一下子就套住了不少保守型投資者。另外,銀行理財也推出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甚至可達12%,這一提法一下子又讓追求高收益的積極型投資者撒不開腿。這麼看來,銀行對於理財的營銷手段真是太高啦!但是,事實真的有說的這麼好嗎?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銀行理財產品的真面目。保本保息的真相什麼叫「保本保息」,簡單理解保本可以理解為兜底,保息理解為剛兌,本來是預期收益,但是銀行剛性兌付幹掉預期,變成固定收益。按照2016年7月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規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保本理財產品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和保證收益型。從這個意見稿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確實有保本產品,也有保證收益產品。那為什麼現在都在提要打破銀行理財剛兌呢?也就是要打破收益剛兌。爭議就出在對保證收益型產品的認識上。按照上面銀監會公布的意見稿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本行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類或最低收益率,超過的部分應當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或最低收益。什麼意思呢?我來解釋一下: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中高於商業銀行本行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或最低收益,應當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或最低收益。舉個例子:如果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95%,一年期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3.5%,但實際上,銀行能100%兌付給你的收益率只是1.95%。所以,這才是保息的真相!前段時間,銀監會要求各個銀行降低保本產品的收益率也是這個原因,按照規定並沒有所謂的「保息」產品。記住,凡是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保本保息本身就不現實。再者,銀監會早就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了。一直以來,銀監會都在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到了今年,公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又再次重申了打破剛性兌付。從這個角度來講,糾結於銀行理財是否保本保息沒有多大意義。想要保本你不如存款好了,想要保息,實際上保的還是存款利息。有人要問了:既然不允許剛兌,那麼為何,銀行工作人員仍在向你推銷保本保息的產品呢?你想想啊,銀行員工由於沉重的業績要求和殘忍的競爭機制,在向你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會暗示你,這個產品絕對能保本保息,你就放心買了。可是口說無憑啊,多的是口頭開出的「空頭支票」。有本事你讓他把保本保息寫進產品的合同里啊!而由於過去銀行建立了廣大的群眾信任基礎,大家對於銀行工作人員有「謎一樣」的信任,因此他說什麼,你也就信什麼了。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句,什麼銀行小黑板、易拉寶、銀行員工口頭告訴你的保本保息,都不可信,你要相信擺在明面上的東西,去看產品說明書啊!最高預期收益率都是騙人的銀行有一類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很高,這類產品大多是結構性產品。什麼是結構性產品?簡單說就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資金大致保障本金,另一部分「愛怎麼玩兒怎麼玩兒」,去博取高收益。這麼說吧,就是比如說你投了100元,銀行把其中的94元拿去購買一個到期時可兌付100元的零息債券。也就是說,你的本金有了。接著,銀行把剩下的6元拿去投資外匯、股票、期貨之類的東西,這些產品的收益那可就說不準啦。最後,銀行給你一個預期收益率的範圍,聲稱最高可達到多少多少。很多人就盯著這個最高可達到多少,卻沒看到收益範圍跨度比較大,從3%到13%不等。結果就是,這個最高收益一般都是達不到的,最終的收益也就和保本型產品收益差不多,4%左右。所以,這是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產品,你以為能賺取高收益,最終也只是比保本好一點點。還是那句話,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想要保本又收益高,好好再想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銀行理財小毛病多上面說到的兩種銀行理財是較為典型的兩種,現實中購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的點還有很多。比如銀行理財產品是有募集期的,要注意資金站崗問題。買過銀行理財的人都知道,扣款之後並不能馬上生息,搞不好要等好幾天。要分清產品是銀行自銷的,還是代銷的,代銷的產品很多時候銀行工作人員的認識是不如自銷產品的,因此你所得到的信息也是較少的。避免銀行「飛單」等現象發生在你身上,最重要的是要看它是不是真產品,還是工作人員虛假構造的。產品編碼是以「C」開頭的額14位數,把編碼輸入理財網可以查到的,就是真的銀行理財產品。再提醒一句,一定要注意看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注意辨別產品的風險等級。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