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2月14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情人節。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這個原本屬於西方的節日,在全世界都廣為流行。你是否知道,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也有著自己的情人節?在傳統習俗中,有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每個節日都有鮮明的特色。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習俗:賞花燈,會情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燈節,是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存在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燈。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辛棄疾《青玉案》詞的後半段:「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見的情境。元宵節是如此浪漫的一個節日,所以說它是的「情人節」。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習俗:春遊踏青,結交異性「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一天,人們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魏晉以後,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杜甫《麗人行》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畫的就是唐代上巳節貴族女子春遊的情景。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曆三月三這一天,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農曆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如此風情搖曳的美麗節日,被認為是最正宗的「情人節」。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習俗:對月乞巧,祈求姻緣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一天當做「情人節」。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更為七夕增添了濃濃的愛意:「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傳統節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身份識別的象徵之一,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主要形式。倘若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節日,就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當今,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受到了西方節日的重大影響,他們對西方節日如數家珍,趨之若鶩。形成這種衝擊,與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力量有關,也與青少年學生缺乏足夠判斷的盲目接受有關;既有商家唯利是圖的商業利誘,也有大眾傳媒毫無頭腦的推波助瀾。這股盲潮的涌流泛濫,已經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面對這種衝擊,我們不能漠然視之,但也並非畏之如虎。我們深知:只有海納百川,才能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我們既不全盤否定,也決不照單全收,而是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和態度去批判吸收。參考來源:「學國學網」公眾號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