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邁向成功的格鬥課,談運動、心理素質訓練與自我探索 – ARON HACK 亞倫害的

原始文章

邁向成功的格鬥課,談運動與心理素質訓練計畫


心理素質造英雄

不管是電影或現實生活,我們都曾見過這樣的畫面:在比賽最後關頭逆轉勝的運動員、在眾人質疑下侃侃而談的企業家、在手術房進行急救的主治醫師。不同的職業,不同的遭遇,但這些人都有相同的特質,冷靜,果決。這裡我們統稱為心理素質。

如果能力與經驗決定了一個人優秀與否,強大的心理素質則能培養萬中選一的傑出。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定義成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心理素質都是成功人士的必要條件。

關於心理素質的定義有很多,包括自律、情緒控管、抗壓性、挫折容忍度、自信、克服恐懼等。這裡我們再次聚焦,把重點放在我認為最難訓練的部份,克服恐懼。

為什麼克服恐懼那麼難?

「熟能生巧」是所有人都能理巧並接受的經驗法則,你想打好籃球就要多練習,你想彈好鋼琴就要多練習,你想說一口漂亮的英文就要多練習,Practice makes perfect。不只是練習,還要有意識、有系統的「刻意練習」。

練習是必要的,但大部份的練習成果僅止於技巧層次,如果讓你懼怕的不是技巧,而是情境,這樣練習還有用嗎?

想像一下,如果你害怕上台報告,你實際上怕的是在台下的睽睽眾目,而不是報告的技巧。然而,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很難隨時找一群人坐在台下,模擬實際報告時的肅殺氣氛,隨時準備慘電自己的老闆或客戶。這個情境本身無法模擬。

同理,回想一下那場你失手的比賽,你失敗的談判,當下讓你喘不過氣的壓力,忍不住顫抖的聲音和雙手。你知道自己還不夠強大,但無從練習。當然,有些人說,只要多經歷幾次就會習慣,但這個方式的成本太高,似乎註定要搞砸過幾次才會成長。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習慣未雨綢繆。

然而,我們在這裡能夠得到一個寶貴的共識:恐懼感是共通的,是外在事物引發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夠模擬恐懼、習慣面對恐懼,就能夠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無論你是上班族、醫師或運動員。

運動是訓練心理素質的唯一解

在大部份談論心理素質的書或文章中,提到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心理調適與運動。
心理調適的部份幾乎是廢話,那麼輕易就能調適的話,那還需要練嗎,因此這部份我們不談。

至於運動,則是多數人普遍較能接受的方式。藉由運動增強身體狀況,並且在競爭的情況下達到訓練結果,如籃球、足球等競賽型團隊運動。然而,這個方式的效率太差。我們不可能每一場比賽都遇到雙方同分,比賽時間剩30秒,而且剛好是我方進攻的局勢,尤其在團體運動中,可能會有其他技巧更高明的隊友扛起逆轉勝的重責大任。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為自己營造出高強度心理壓力的情境。

其他個人運動,如網球或跑步,似乎也沒辦法有效模擬緊張與危機感。
後來,我找了很久,終於發現我認為最適合的運動項目,格鬥。

演化心理學,從人類演化史角度切入

格鬥這個答案雖然沒有嚴謹的理論基礎,卻也不全然是憑空想像,經過思索過後,我認為可以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切入。

演化心理學是以物競天擇的角度,研究某些情感與情緒反應為什麼能夠延續。舉例來說,像是「害怕」這個反應,以前可能有些人類具備害怕的能力,有些沒有,沒有害怕能力的那些人,最後可能都被野獸吃掉了。

知名的著作《快思慢想(Think fast and slow)》提到,人類有兩個思考模式,「快思」模式與「慢想」模式,這兩個模式在人類演化的過程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快思模式讓人類遠離危險,慢想模式則讓人類發展出更進步的文明。這裡我們可以得到另一個寶貴的共識,從演化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說,只要能夠理解人類的心理恐懼機制是為了對抗什麼怪物而存在,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創造怪物,打倒牠,然後升等。

回到上面的例子,當原始人類遭遇野獸時,具備恐懼機制的個體會迅速作出反應,然後逃跑;不具恐懼機制的人可能還試著對野狼摸摸頭,結果被吃手手。懂得害怕的人活了下來,恐懼機制也一路保存在基因中直到現在。我們不必像人類祖先一樣,擔心突然冒出的豺狼虎豹,但恐懼機制以另一種方式被觸發,像是上台報告或談判。

如果以上論述過程你都能接受,你也一定猜到了「模擬恐懼、習慣面對恐懼」的方式:讓自己曝露在一定的攻擊危險中,然後戰鬥。如果拳腳棍棒你都不怕,你還會怕老闆嗎?

應該選哪一種格鬥?

在得出格鬥這個結論後,我便開始思考,哪一種格鬥或武術較適合我。一開始,我評估的項目是劍道,但後來得知,劍道、跆拳道、西洋劍都已經是運動化的武術,因為運動化,所以有明確的規則及限制,像是不能打頭或其他要害,我認為這會降低模擬的真實性。最後,在同時考量個人的身體素質的情況下,我選擇了棍術菲律賓魔杖,又稱為Kali。

菲律賓魔杖是一項很酷的運動,可以使用單棍、雙棍,類似的招式也可以替換成小刀或是空手,用於日常生活防身時,可以拿雨傘、圍巾、原子筆等容易取得的物品,雙截棍也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

截拳道圖片來源:武甲Martial Armour菲律賓魔杖圖片來源:武甲Martial Armour

菲律賓魔杖Kali 學習心得

培養對拳理的理解力

如果你以為學格鬥不用動腦,只要重複練習,用肌肉記住所有技巧,最後變成反射動作,那你就錯了。像Kali就是非常需要理解力的格鬥類型,理解了,才知道為什麼這個動作要這樣做,也才知道如何在練習時必避免受傷。

舉例來說,我曾問教練,「為什麼Kali的雙棍預備動作是將棍子放在肩膀上?不能X型交岔之類的?這樣好像比較帥?」,如下圖。

邁向成功的格鬥課,談運動、心理素質訓練與自我探索畫面來源:FILIPINO MARTIAL ARTS DOUBLE STICK DRILLS | TECHNIQUE TUESDAY

教練說,「你有看過拳擊的預備動作嗎?是不是雙手會放在下巴前面?」,說完他把我手上的兩支棍子抽掉,「是不是這個樣子?」。因為原理互通,所以Kali也可以替換成空手招式。

Image result for boxing ready pox

另外,因為菲律賓曾經被西班牙殖民,所以Kali裡面保留了一些西洋擊劍的動作和術語,從下面的兩部影片可以略窺一二。

再扯遠一點,像是因為電影《葉問》系列而爆紅的詠春拳。詠春拳一開始是由女性所創,因為女性天生的體能條件普遍不如男性,因此,詠春不太會和對手硬碰硬拼拳,而是利用其他技巧取勝,如「黏」字訣。不像拳擊的動作,出手攻擊後就縮回防禦,「黏」的意思是肢體緊貼著對方,壓迫對方的活動空間,甚至誘使對方的手腳打結,無法大展拳腳。如果可以用一隻手壓制對方的兩隻手,就等於自己多了一隻可以攻擊的手,因此,詠春又被稱為「三隻手」。

比較詠春和Kali,前者雖由女性所創,但演化到後來比較像是君子的武術,君子總是穿著長袍馬褂,所以會有踢腿的動作,但都是低腿居多,而且也不太會有蹲的動作,因為馬褂會髒;相反,Kali是戰士的格鬥技,所以蹲啊翻滾啊樣樣來。

學習格鬥時,我相信理解拳理是絕對有幫助的,很多歷史老師會叫你不要死背,用想的,用推理的,像是補教名師呂捷講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


運動教練比起知識教練更能發現你的問題

如果你不知道「專注力」這個概念,你可能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不足;如果你沒聽過「聯想力」這個詞,你可能不會刻意要求自己多方面學習,並嘗試結合跨領域知識。因為有些東西你不知道,所以無法自我要求,這就是教練或老師存在的目的,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協助你探索自我。

很多人上了很多知識課程,但總覺得哪裡卡卡的,不知道怎麼用,但「卡卡的」這個狀態發生在你的大腦中,沒有人可以從旁觀觀察。為了突破瓶頸,你必須將自己的問題文字化、語言化,然後才有可能提出正確的問題,獲得解答。

相反,格鬥與運動本身都是實體動作,實體動作很容易曝露你在理解層面、心理層面、身體素質層面的不足,教練用肉眼就能看到,不須問診就能給予回饋。

舉例來說,有些人的自我覺察力較低,練習的時候不會發現自己的動作和別人做得不一樣;有些人的個性較急,還沒做熟、做到位就求快。在這個情況下,教練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他會叫你慢慢來,不要急。因此,運動可以練心,這我完全相信。

運動是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這起聽來很像空話,但如果你接受了以上論述,這句話會變得超級具體。

開啟自我探索之路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教練教會你基本功後,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以我的狀況來說,我知道我的理解力、聯想力是好的,不時可以提出好的想法,問出好的問題,但反應力不夠快。所以我可以收集很多素材,慢慢蘊釀成還算有內容的文章,但真的面對緊急、突發狀況時,我不一定可以妥善處理。因此,我希望在格鬥中訓練自己的反應力,讓自己更冷靜、更果決,做出更正確的反應。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格鬥與運動的實體化特性同樣有幫助。想像一下,當老師教微積分時,學霸們一聽就懂,你卻聽了很多遍還是一知半解。可惜的是,你無法潛入學霸們的腦袋,去觀看他的理解與思考方式,但運動就具體得多,你可以觀察學霸們一開始哪裡不會,刻意練了哪些動作,就算手上沒有棍子是不是也會比畫動作,無時無刻執行虛擬訓練。

當自我探索越透徹,就能越理解自己,避免在生活、職場等不同情境下作出錯誤的決定。

最後,分享佩劍學校的影片給大家。佩劍學校是世界上最早從事以星際大戰為靈感的決鬥的公開表演的團隊之一,並且提供擊劍訓練課程。記得嗎?Kali裡面也有擊劍的元素,所以有些原理是相通的。


推薦文章

中年以後,比起運動,你更需要肌力訓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aronhack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