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但經濟學是怎麼定義「租」的意思呢?
經濟學定義的租
最權威的經濟學百科辭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裡面,大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就寫有兩個條目,一個是私有產權,另外一個條目就叫“租( Rent )”。這意味著經濟學是非常看重「租 – Rent」的概念的,他的廣泛意思就是:
對資產的付費
這邊的資產包括土地、礦山、人的才能、發明創造,甚至是特權,只要能夠帶來收入的就叫資產,而對資產的付費就叫租。
案例說明
這麼說可能還很難懂,我們從淺到深舉幾個案例給大家說明:
房租的意思很簡單,我們並沒有擁有房屋的產權,而是針對這項資產進行付費,於是我們稱為房租。地租也是如此,我們是租借這塊土地,對這塊土地進行付費,所以叫地租。這些都是有形物體,所以很好理解。
那我們來用深的案例來舉例:如果某個企業得到政府特許可以進口某種商品,他就是靠著獨佔某項權力來獲取利潤,例如菸酒專賣,這時得到的利潤,經濟學就把它稱為一種租(Rent)。你的利潤不是因為你努力得到的,而是因為你霸佔了某項權利得到的,所以你是在享受這項權利為你帶來的好處,你不論有沒有認真都無所謂,因為這些都是白賺的。這邊就會牽扯到為了獲得這項專屬權利你是否浪費的更多社會資源的討論,這邊先略過不提。
到這邊也許你都還能理解,如果我們談論的資產是無形的呢?
如果我的工作是一個非常專精的程式設計師,工資是十萬塊一個月,如果我放棄當程式設計師就只能去當貨運司機,工資變成三萬塊一個月,那我的「租」就是七萬塊。什麼意思呢?
這邊要注意一個假設,雖然理論上我可以不開心就換其他間公司繼續當程式設計師,但事實上不見得有這麼多公司有程序員的職位願意讓我換,也不是想換就換得了,於是考慮到這些現實狀況,我的「次優選擇」就是貨運司機,所以公司即便砍我薪水我都不會離開,在砍到三萬之前這七萬塊就是白賺的,因為公司沒砍我薪水。這些賺到的錢,經濟學就叫做「租」,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不勞而獲。不論你怎麼砍我薪水,我都是做同樣的產出,所以你多給的就是不勞而獲不是嗎?
工作有沒有租?
工作上是否也有租呢?確實有的,如果我們的工資是要求每天上班無時無刻都在工作,那我在上班時間偷偷滑手機半小時沒被火掉,我就賺了半小時的「租」,因為這些都是白賺的。
從這邊又導出一個新的概念:
一份資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務跟它的收費沒有關係的時候,它體現出來的就是租。
我滑手機跟工作無關,但我依然收費了,這邊體現出來的就是「租」。所以這些是我賺到的。
租會隨競爭消失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當程式設計師,公司給我十萬、九萬、八萬甚至三萬五千,我都提供一樣的服務,那我就是白賺了那七萬塊,所以我的租就是七萬。而我在提供的編寫程式服務,就是不以收費的變化而變化的資產。但你認為公司有這麼傻,能砍到三萬塊的工資卻會花十萬請你嗎?
所以租會隨著競爭而消失
本來我工資十萬,但因為市場上有更便宜的人力,所以我的租就會競爭而慢慢消失,慢慢的我工資就變成了七萬、六萬、甚至四萬,但因為我提供的服務都是一樣的,所以我沒辦法反抗,這些「白賺」的利益就慢慢不見。這時我就必須讓自己更努力,提高我的能力來維持高收益,那這些努力就會變成我的「成本」。
你看,這時就要回來談成本了:
如果提供的服務跟收費其實是相關的話,那麼它就體現為一種成本。
這時我們就知道一件事情:租跟成本是一體兩面的,從長遠來看,白賺的利益還是要付出代價。
總結:
有一種資產,不以收費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資產帶來的收入就是租,這是一種相對“旱澇保收”的收入。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一定程度的租。但隨著時間、競爭條件的變化,真正旱澇保收的收入並不存在。
從人生的觀點來說,懶遲早就是要付出成本的,因為你原本享受的那些「不勞而獲」,遲早都要付出代價。讓我們更深入的思考,租在我們人生扮演的角色為何?
如果我們現在認真工作跟懶惰工作都無所謂,那你懶惰工作就是在享受著工作的「租」,但我們也說了,這「租」是會隨著競爭而消失的,也許你是靠關係近來領高薪,也許你是有什麼特別的管道拿到職缺,但你不付出成本,這些租就慢慢的變小,隨著競爭,你就會被淘汰。
同樣的道理,原本你拿五萬,如果你認真工作提高能力,也許你下一份工作的收入就會變得更高,有人用十萬請你,此時你就要衡量你留在這位置上的「機會成本」多大,當考慮到你的機會成本居然是放棄了十萬的機會,你就應該跳槽。但如果你懶惰,只想享受租的好處,你同樣也是在付出巨大的代價,那就是你下一份工作可能薪水變得低於現在,因為你的租消失了,下一份工作只能拿三萬,你就付出了兩萬的代價。
好的,那我們就來問你一個問題了:
請問,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它的租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