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儒教 (宗教) - 健康日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孔教)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本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請在討論頁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本條目仍有爭議及準確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儒家

中文名稱
繁體 儒教 孔教 儒家信仰
簡體 儒教 孔教 儒家信仰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儒教
羅馬字 Jyukyō
韓文名稱
諺文 유교
韓文漢字 儒敎
文觀部式 Yu gyo
馬賴式 Yu kyo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 Nho giáo
喃字 儒教
其他名稱
英文翻譯 Confucianism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之
中國民間信仰
哲學
  • 天-上帝
  • 顯靈
  • 陰陽
  • 五行
  • 命運
  • 緣分
  • 報應
理論
  • 中國神話
  • 真人
  • 混沌
  • 龍 和 鳳凰
  • 中國神祇
  • 中國開創傳說
  • 中國人精神世界觀念
實踐
  • 敬香
  • 敬祖
  • 風水
  • 術數
  • 乩童
體系
  • 宗族社會
  • 寺廟
內部傳統
傳統哲學或教義:
  • 儒家思想
  • 道教
  • 其他學派

傳統宗教儀式:

  • 東北民間信仰
  • 法教
  • 乩童
  • 儺文化
  • 中國傳統巫教
  • 行好的

傳統信仰:

  • 媽祖
  • 川主
  • 王爺信仰

祕密社會:

  • 德教
  • 羅教
  • 氣功
  • 天帝教
  • 三一教
  • 天道
  • 軒轅教
  • 理教
與宗教相關的
  • 本主教
  • 畢摩教
  • 苯教
  • 東巴教
  • 儒教
  • 摩教
  • 苗教
  • 梅山教
中國民間信仰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爲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爲宗教領袖,以孔子爲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儒教正統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漢靈帝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爲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正式把儒教定爲國教,五經成爲國家法典以及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以春秋決獄。[1]漢代末年,儒教廣泛傳播,“太尉公承夙緒,世篤儒教,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受四方。學者自遠而至,蓋逾三千。”[2]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爲官學,其後各主要朝代或歷史時期,都是官方指導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屬於儒教分支。

何光滬對於儒教的定義如下:“所謂儒教,非指儒學或儒家之整體,而是指殷周以來綿延三千年的中國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爲核心,包括‘上帝’觀念、‘天命’體驗、祭祀活動和相應制度,以儒生爲社會中堅,以儒學中相關內容爲理論表現的那麼一種宗教體系。”[3]

目錄

  • 1 儒教的由來與發展
  • 2 儒教經典
  • 3 儒教禮儀
    • 3.1 禪讓禮
    • 3.2 登基禮
    • 3.3 封禪禮
    • 3.4 郊祀禮
    • 3.5 祀祖禮
    • 3.6 懷子禮
    • 3.7 出生禮
    • 3.8 進學禮
    • 3.9 成人禮
    • 3.10 婚禮
    • 3.11 喪禮
    • 3.12 立社禮
    • 3.13 奠基禮
    • 3.14 吉禮的甲骨文證據
  • 4 神職系統
    • 4.1 神職人員
    • 4.2 祭祀場所
    • 4.3 神祇信仰
      • 4.3.1 自然神祇
      • 4.3.2 人格神祇
        • 4.3.2.1 宋代文宣王陪祀
        • 4.3.2.2 宋代武成王陪祀
  • 5 儒教服飾
  • 6 儒教曆法
  • 7 基本教義
  • 8 儒教是否宗教的各種觀點
  • 9 臺灣儒教與宗教
  • 10 儒教與神道教的關係
  • 11 關於孔教(儒家宗教化)
  • 12 印度尼西亞孔教會
  • 13 儒家文明與世界
  • 14 參考文獻
  • 15 外部鏈接
  • 16 參見

儒教的由來與發展

儒家
儒學理論
仁 義 禮 智 信

天命 良知 天理 中庸
三綱五常 四端 五倫 七情六慾 四維八德
名教 禮樂制度 宗法 井田
格物致知 內聖外王 教化 和諧 大同 (思想)
道統 聖賢 君子 小人

仁政 王道 (儒家思想)

儒門人物
堯 舜 禹 商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孔子 孟子 荀子

四配
顏回 孟子
曾參 孔伋

十二哲
閔損 冉雍 端木賜 仲由 卜商 有若

宰予 冉耕 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

古代儒者
中國

董仲舒 何休 施讐 丁恭
王通 賀德基 韓愈 程顥
邵雍 周敦頤 張載 程頤 朱熹
陳永華 陸九淵 俞樾 吳汝綸 段玉裁
曾國藩 薛瑄 呂坤 曹端 王守仁 羅欽順
王夫之 顧炎武 黃宗羲 顏元 方苞

日本
藤原惺窩 林羅山 室鳩巢
新井白石 雨森芳洲

朝鮮
薛聰 權近 吉再 安珦 李穡
李滉 王仁 李齊賢 鄭夢周 鄭道傳
崔致遠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彥迪 李退溪 李慄谷

越南
朱文安 阮秉謙 阮廌
黎貴惇 阮文超 吳時任

琉球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書
六經 五經 九經 四書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 左傳 公羊傳 穀樑傳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
大學 中庸

十三經註疏 四書章句集註

古典儒學
中國儒學

經學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樸學 經世之學 實學

日本儒學
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當代儒學
學者

熊十力 梁漱溟 馬一浮 唐君毅
牟宗三 方東美 徐復觀 張君勱
蔣慶 杜維明 成中英 劉述先 蔡仁厚

學派

新儒家 孔教運動 學衡派 波士頓儒家

相關事項
六藝 諸子百家 孔子弟子 綱常

儒教 書院 孔廟 祠堂 宗族

衍聖公 科舉 國子監 五經博士 批林批孔 孔子和平獎

儒家文化圈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堯舜即注重“敬敷五教”。[4]「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5]「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6]五教即五禮,全是家庭之禮。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7]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堯、舜、禹、湯之執中,與孔子所本於堯舜之執中者,於何見之?見之於庸德、庸言而已。故中字屬於理境,而庸字屬於行爲。講儒家之學,必須注重倫理,始可見其自契敷五教以來,一脈相承之統系,否則儒家者流出於司徒之官之說,亦不能得其解。”[8]這也是太史公說儒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原因。

“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夏商周詩書禮樂的術士。《說文》: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周朝“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9]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10]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取於夏朝、商朝,並且發揚光大,是儒者心中理想的制度。詩書禮樂是周朝的王官之學,又稱古之四教,周朝貴族的教科書。《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 “教之《春秋》,而爲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爲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爲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處,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會合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11]這裏的《春秋》和《世》都是史書,《令》是關於時令節日天文曆法,比如《禮記·月令》。《語》是指《國語》《家語》,比如傳世的《孔子家語》。《故志》是指孔子收入《尚書》中的《仲虺之誥》《湯誥》《大誥》《康誥》《酒誥》《洛誥》之類。《訓典》則是《尚書》中的《堯典》《舜典》《伊訓》之類。孔子把周朝的王官之學帶入民間,儒教就是基於詩書禮樂發展而來的禮教,並經過孔子的傳承以及後來歷朝聖賢對於五經的闡釋不斷完善。荀子說“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12]儒教以孔子爲至聖先師,以昊天上帝爲至上神,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13]“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14]

漢朝孝武皇帝時定爲中國官方統治思想,尊六經立學宮,重視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被稱爲經學,或者漢學,此後成爲中國的正統。唐朝制定了《開元禮》成爲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古代中國人把儒教叫做“聖教”。

南朝朱熹創建理學,尊四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朱熹的儒教思想體系從天地萬物說起,從格物致知入手,落實於人倫日用,道德修養,歸結爲求仁,成賢成聖。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同時也是他的施政方針。他用畢生精力註釋的《四書集註》,成爲宋代以後官方培養人才的標準教科書。理學以及心學又被稱爲宋學。

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國早年還曾有“打倒孔家店”的運動,到國民政府時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爲國家祭祀。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國大陸否定儒家思想,並曾有批林批孔運動,而在臺灣則有相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國大陸在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儒教重新逐漸得到重視。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國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響。儒教也是古代韓國和越南的官方正統思想,現在儒教對韓國、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儒教經典

儒教經典指的是孔子所“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15]“自孔子在時,方脩明聖經以絀繆異。”[16]“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17]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詮釋五經,完備禮制的經學是漢晉隋唐的主流。著名的經學家有鄭玄、王肅、孔安國、趙岐、何休、王弼、韓康伯、範寧、何晏、郭璞、孔穎達、賈公彥、徐彥、邢昺、孫奭等。

  • 五經
    • 《詩經》
    • 《尚書》
    • 《儀禮》
    • 《易經》
    • 《春秋》
  • 《樂經》

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爲「四書」,“學問須以《大學》爲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18]朱熹認爲古禮不可考,倡導道統之說,自創《朱子家禮》。南宋以來的科舉考試重心也轉向四書,標誌理學成爲主流。著名的理學家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張載、王陽明等。

  • 四書
    • 《大學》
    • 《論語》
    • 《孟子》
    • 《中庸》

儒教禮儀

儒教禮儀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19]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以就是“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20]《禮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按照《周禮·春官·大宗伯》的說法,嘉禮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華夏王朝秉承《尚書》華夷之辨之旨,《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明史》均有禮儀志或祭祀志,以示繼承周禮。

周禮 分類 禮名
吉禮 天神 郊祀、大雩、朝日、夕月、祓禊
吉禮 地祇 祀皇地祇、神州、社稷、五嶽四瀆四鎮、海、祀社稷山川、五祀
吉禮 人鬼 享宗廟、祭孔
嘉禮 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 冠禮、笄禮、聘禮、婚禮、節令(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視朔、冬至朝賀、除夕、元旦、鄉飲酒、鄉射禮
賓禮 接見、宴請外賓 相見禮、燕禮、公食大夫禮、覲禮
軍禮 射禮、大儺、講武、告齊太公廟 大射
凶禮 喪禮、葬禮、致奠、探病 既夕禮、虞禮

禪讓禮

爲朝代更迭名正言順,前朝帝王主動設受禪臺將天子的地位讓出。

登基禮

天子的就職典禮。

封禪禮

主條目:封禪

封禪大多在泰山舉行,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以強調帝王君權神授的天子身份。

郊祀禮

主條目:祭天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爲天下祈福。冬至祭天於圜丘,夏至祭地於方丘,二者分別位於國都南郊和北郊,郊謂大祀,祀爲羣祀,故稱爲郊祀

祀祖禮

主條目:祭祖

懷子禮

即“胎教禮”。母親懷子後,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身不行惡事,心不起惡念,能以胎教。

出生禮

  • 誕生 孩子出生後,如果是男孩就給他玉璋並在門左懸掛木弓,如果是女孩就給她瓦器並在門右懸掛佩巾,即弄璋、弄瓦、懸弓、懸帨禮
  • 三朝 孩子出生第三天再抱出來,如果是男孩,就行射禮
  • 滿月 滿月酒
  • 百日 孩子出生第三個月末,要選擇吉日爲孩子剃胎髮。但不能把胎髮全剪掉,男的留個“角”,女的留個“羈”,或者男的留左邊,女的留右邊。由母親帶領去拜見父親與祖父,父親爲孩子取名
  • 週歲 占卜前途,即抓週

進學禮

學生與老師初見面,先奉上禮物以表尊敬,即束脩禮。

成人禮

主條目:冠禮

婚禮

主條目:中式婚禮和三書六禮

婚禮是儒教非常重要且神聖的禮儀。定婚禮,別男女,立夫婦之義,使男女各守其道,各循其義,各成其德,各正其位。

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

《禮記·婚義》

喪禮

主條目:葬禮 § 中國傳統葬禮

儒教非常重視喪禮,《禮記》中喪禮的篇目有《喪服小記》、《喪大記》、《奔喪》、《問喪》、《喪服四制》、《服問》、《間傳》、《三年問》、《檀弓上》、《檀弓下》、《雜記上》、《雜記下》等十餘篇。儒教喪禮制度非常複雜,對於人的行爲、態度、飲食、喪服、斂日及喪禮的等級、程序都有詳細規定。對不同親疏關係和社會等級又有不同規定。

立社禮

王爲羣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爲立社,曰王社。諸侯爲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爲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

奠基禮

起源遠古時期獵頭祭祀習俗,在破土動工前祭祀本土的生靈祈神保佑。

吉禮的甲骨文證據

吉禮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根據《尚書》則能追溯到堯舜禹時代,是真正古老的華夏傳統。甲骨卜辭中已見“帝、鬼、巫、褅、雩、蒸、祝”等字。[21]甲骨卜辭所記的商代人崇拜的東西,第一是上帝,其次是日、月、雨、雲、雪、四方、山、水等自然神祇。[22]比如有「丁丑卜,嗔貞:其壬丁宗門告帝甲暨帝丁,受又」。[23]從甲骨卜辭所見,商人求雨的巫術一是焚人祭天,一是用龍參加祭祀。前者焚的是“巫”(上天使者)與“旌”(不祥之人),目的是感動上帝哀憐亢旱而賜雨。甲骨卜辭中的求雨之祭均伴隨舞蹈,[24]在甲骨文中有“辛卯奏舞,雨。癸巳奏舞,雨。甲午奏舞雨。”[25]甲骨卜辭記:“庚寅卜,辛卯隸舞雨;壬辰隸舞雨;庚寅卜,甲午隸舞雨”。甲骨卜辭中有大量“貞我舞,雨”,“茲舞,人從雨”之類的文字。在甲骨文中,“舞”寫作“喪”或“鋌”,像人舞若兩袖形。

又有「貞:有鹿?亡其鹿?」在這些卜辭中,「其鹿」的用意是佔問是否用鹿來獻祭上帝的意思。

“儺”在商代已有,在甲骨文中寫作“宼”。商代甲骨文對四方神的祭祀分爲三類,其中就有祓禳。

另如田狩,甲骨卜辭有“戊午卜敖貞『我狩砌禽』”,說明瞭武乙同帝辛時代舉行次故之多而已。武丁時一次打獵,就捉到了一頭老虎,四十頭鹿,一百六十四頭狐狸,一百五十九頭小鹿。[26]

神職系統

神職人員

儒教是民族宗教和國家宗教,國家組織、家庭組織、宗族組織相當於教團組織。太常主管國家祭祀禮儀,屬官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等。而家庭、家族則由家長、族長負責祠堂祭祀的主持。

祭祀場所

清代皇室祭祀在九壇八廟(除堂子爲薩滿教祭祀外),貴族階級都有宗廟,民間家庭則在祠堂、堂屋祭祀。公共祭祀場所有孔廟(或稱文廟)、書院、土地廟、海神廟、山神廟等百神廟,以及爲忠烈之士、節義之士所立的專祠。

神祇信仰

大祀三十: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季秋大享明堂,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正月上辛又祀感生帝,四立及土王日祀五方帝,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東西太一,臘日大蜡祭百神,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四孟、季冬薦享太廟、後廟,春秋二仲及臘日祭太社太稷,二仲九宮貴神

中祀九:仲春祭五龍,立春後丑日祀風師、亥日享先農,季春巳日享先蠶,立夏後申日祀雨師,春秋二仲上丁釋奠文宣王、上戊釋奠武成王

小祀九:仲春祀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季夏土王日祀中霤,立秋後辰日祀靈星,秋分享壽星,立冬後亥日祠司中司命司人司祿,孟冬祭司寒

自然神祇

天或稱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或天皇大帝、皇地祇、社、稷。

司中、司命、司人、司祿、司寒、風師、雨師、雷師、雲師、帝社、先蠶、司令、泰厲、靈星、山林、川澤、馬祖、先牧、馬社、馬步

七祀

司命、中霤、國行、泰厲、門、戶、竈

五方上帝

中央黃帝含樞紐(配帝軒轅氏,從祀后土、鎮星、中宿、日、北辰、北斗)

東方青帝靈威仰(配帝伏羲氏,從祀勾芒、歲星、東宿、雷公、風伯)

南方赤帝赤熛弩(配帝神農氏,從祀祝融、熒惑星、南宿)

西方白帝白招拒(配帝少昊氏,從祀蓐收、太白星、西宿)

北方黑帝汁光紀(配帝顓頊氏,從祀玄冥、辰星、北宿、月、雨師)

九宮貴神

西北曰青龍、正北曰太一、東北曰太陰

正西曰咸池、中央曰天符、正東曰軒轅

西南曰攝提、正南曰天一、東南曰招搖

五嶽

中嶽中天王(唐睿宗封)、西嶽金天王(唐玄宗封)、東嶽天齊王(唐玄宗封)、南嶽司天王(唐玄宗封)、北嶽安天王(唐玄宗封)

東嶽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西嶽順聖金天王/金天順聖帝、中嶽崇聖中天王/中天崇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五嶽後號:東曰淑明後,南曰景明後,西曰肅明後,北曰靖明後,中曰正明後(宋真宗封)

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王大貞玄聖帝、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元世祖封)

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明太祖封)

五鎮

沂山東安公/東安王、會稽永興公/永濟王;吳山成德公/成德王;醫巫閭廣寧公/廣寧王;霍山應聖公/應靈王(宋仁宗封)

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明太祖封)

四海

南海廣利王,東海廣德王、北海廣澤王、西海廣順王(唐玄宗封)

東海淵聖廣德王/助順廣德王,南海洪聖廣利王,西海通聖廣潤王,北海沖聖廣澤王(宋仁宗封)

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明太祖封)

顯仁、昭明、正恆、崇禮(清世宗封)

四瀆:

河濱“靈源公”、濟瀆“清源公”、江濱“廣源公”、淮瀆“長源公”(唐玄宗封)

江濱“廣源王”、河瀆“顯聖靈源王”、淮瀆“長源王”、濟濱“清源王”(宋仁宗封)

江濱廣源順濟王,河濱靈源弘濟王,淮濱長源博濟王,濟濱清源菩濟王(元世祖封)

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明太祖封)

涵和、潤毓、通佑、永惠(清世宗封)

五龍

青龍神廣仁王、赤龍神嘉澤王、黃龍神孚應王、白龍神義濟王、黑龍神靈澤王(宋徽宗封)

人格神祇

儒教傳統的祖先信仰和君主崇拜相互影響,除了人人都供奉祖先外,天子擁有“封神”的權利,太廟內也不僅供奉皇帝的祖先還供奉了已故的功臣名將,歷代帝王廟也供奉了188位中國歷朝帝王和79位歷代賢相名將。民間祠堂除了祭祀先祖和竈神也爲歷代聖賢建廟立祠。

宋代文宣王陪祀

十哲:費公閔損、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賜、衞公仲由、魏公卜商、鄆公冉耕、齊公宰予、徐公冉求、吳公言偃、陳公顓孫師,為從祀;

東廡:金鄉侯澹臺滅明、任城侯原憲、汝陽侯南宮適、萊蕪侯曾點、須昌侯商瞿、平輿侯漆雕開、睢陽侯司馬耕、平陰侯有若、東阿侯巫馬施、陽穀侯顏幸、上蔡侯曹卹、枝江侯公孫龍、馮翊侯秦祖、雷澤侯顏高、上邽侯壤駟赤、成邑侯石作蜀、鉅平侯公夏首、膠東侯後處、濟陽侯奚容箴、富陽侯顏祖、滏陽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公祖句茲、武城侯縣成、汧源侯燕伋、宛句侯顏之僕、建成侯樂欬、堂邑侯顏何、林慮侯狄黑、鄆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葴、臨濮侯施之常、華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棖、濟陰侯顏噲、泗水侯孔鯉、蘭陵伯荀況、睢陵伯穀樑赤、萊蕪伯高堂生、樂壽伯毛萇、彭城伯劉向、中矣伯鄭衆、緱氏伯杜子春、良鄉伯盧植、滎陽伯服虔、司空王肅、司徒杜預、昌黎伯韓愈、河南伯程顥、新安伯邵雍、溫國公司馬光、華陽伯張栻;

桃園文昌宮十二哲神位。
桃園文昌宮東廡先賢先儒神位。
桃園文昌宮西廡先賢先儒神位。

西廡:單父侯宓不齊、高密侯公冶長、北海侯公皙哀、曲阜侯顏無繇、共城侯高柴、壽張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須、鉅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樑鱣、臨沂侯冉孺、沐陽侯伯虔、諸城侯冉季、濮陽侯漆雕哆、高苑侯漆雕徒父、鄒平侯商澤、當陽侯任不齊、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樑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鄡單、祁鄉侯罕父黑、淄川侯申黨、厭次侯榮旂、南華侯左人郢、朐山侯鄭國、樂平侯原亢、胙城侯廉絜、博平侯叔仲會、高堂侯邽巽、臨朐侯公西輿如、內黃侯蘧瑗、長山侯林放、南頓侯陳亢、陽平侯琴張、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丘明、臨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勝、考城伯戴聖、曲阜伯孔安國、成都伯揚雄、歧陽伯賈逵、扶風伯馬融、高密伯鄭玄、任城伯何休、偃師伯王弼、新野伯範寧、汝南伯周敦頤、伊陽伯程頤、郿伯張載、徽國公朱熹、開封伯呂祖謙。

宋代武成王陪祀

十哲: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

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衞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儒教服飾

桃園文昌宮供俸的至聖先師。

桃園文昌宮「至聖先師孔子之 神位」。

孔子曰:“行夏之時,乗殷之輅,服周之冕”。[27]因此歷代華夏王朝的史書都有繼承周禮的輿服制。儒教服飾體現了“象天法地”“絕地天通”的信仰,“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爲天之大數也”,通過《周禮》中的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等級化而來。天子六服象徵天,有三辰昭其明;王后六服象徵地,而有五行相生。

儒教曆法

儒教曆法來自《禮記·月令》。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孟冬祀神州,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除夕送寒氣而有大儺之禮。

基本教義

敬天,奉祖,孝親,忠信,仁義,崇禮,性善,弘毅,見賢思齊。

  •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
  •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三達德”:智、仁、勇。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孝經》)
  •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傳》)
  •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 “持志養氣”、“養浩然之氣”(孟子)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 “三希修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周敦頤)
  •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張載)

儒教思想除了“先王之道”以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也很重要。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當中就有很多關於倫理關係的主張,比方說“孝”、“仁”,生活方式上主張節儉、富貴不淫等等。在性別上,認爲男女有別,陰陽互補,傳統社會是“男尊女卑”。儒教不主張通過暴力革命來進行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改變,並且把這看作社會動亂的根源,而主張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建功立業的方式,而政府也安排相應的“選賢與能”的制度。

儒教是否宗教的各種觀點

中國宋代以來,常把儒道釋三教並稱。(此外,還把胡人信奉的摩尼教、景教和祆教稱為三夷教[28]。)唐朝《辨惑一》記載:“吳尚書令闞澤對吳主孫權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何以言之?孔老設教,法天以制,不敢違天。諸佛說教,諸天奉而行,不敢違佛。’”[29]可見古人眼裏儒教是與道教佛教一樣的宗教。明代末年,利瑪竇來華試圖通過“驅佛補儒”“合儒-補儒-超儒”“陽闢佛而陰貶儒”“貶佛毀道,援儒攻儒”,修改儒教教義(比如替換上帝概念)以使其基督教化,方便傳教,遂倡儒教非教說。這引起了明朝傳統派士大夫和佛教徒極度不滿。崇禎年間《刻辟邪集序》中說:“有利馬竇、艾儒略等,託言從大西來,借儒術爲名,攻釋教爲妄,自稱爲天主教,亦稱天學。”[30]利瑪竇一死,繼任者立即認爲儒教是宗教,引發禮儀之爭,教皇克萊蒙十一世發佈教皇敕令《自那一天》絕對禁止中國天主教徒敬天祭孔祭祖。1742年,教皇本篤十四世在教皇敕令《自上主聖意》“禁止傳教士對敬天祭孔祭祖問題進行再議,並堅決否定克萊蒙十一世特使Charles Ambrose Mezzabarba的八條變通辦法,要求堅決執行《自那一天》禁令。[31]20世紀初,滿清還頒佈《學務綱要》:“外國學堂有宗教一門,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學堂不讀經,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謂三綱五常,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

梁啓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第一個提出了儒教非教說,否定了自己早先在《西學書目表》的儒教說,認爲孔子所教“專在世界國家之事,倫理道德之原,無迷信,無禮拜,不禁懷疑,不仇外道”,孔子應與蘇格拉底並稱,而不能與釋迦、耶穌並稱,“夫不爲宗教家,何損於孔子!”。蔡元培、陳獨秀發展了梁氏的儒教非教說,否認孔教是教,但不否認漢武帝之後存在過儒教。陳獨秀正告康有爲:“吾國非宗教國,吾國人非印度、猶太人,宗教信仰心,由來薄弱”奠定了“中國古代無宗教說”的基礎。他們作爲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獲得了五四時期學者的全體支持。1982年崔大華發表於《哲學研究》第六期的《“儒教”辨》以及錦全發表《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的《是吸收宗教的哲理,還是儒學的宗教化?》認爲儒學的核心是道德、倫理,因爲儒學沒有人格神,沒有彼岸世界,沒有把孔子當作神。儒教不像道教那樣可以成仙昇天或者像佛教那樣講究來世,也沒有西方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的天國。但這是各大宗教的不同特點,並非宗教的構成要素。而猶太教、瑣羅亞斯德教和神道教也是沒有天國的概念,舊約裏甚至沒有“天國”一詞。[32]早期中國原始宗教具有上帝、四嶽、祖先等諸神崇拜,儒教承認存在神、鬼,但不關心其世界的事,而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現實世界,儒家左丘明的左傳說“神無福也”,按照儒家歷史觀,神不是決定戰爭勝敗、國家發展或者衰敗等等一系列人間世事的主宰,儒家認爲“先王之道”(即周文王、周武王所實施的政策和治國理念)纔是保證社會穩定和國家昌盛的根本因素。然而根據出土金文化考古材料,周文王、武王所實行的政策以及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儒家所提倡的“先王之道”有很大的區別,實際上儒家的“先王之道”更像是一種基於西周早中期社會的理想模式。漢武帝以後儒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流派結合,出現了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等個別中國原始宗教的儀式,不過中國原始宗教的很多內容已經失傳(有一些內容保存在道教科儀之中),今天人們只能通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出土文獻去瞭解夏、商、周三代的中國原始宗教。儒教雖然和亞伯拉罕諸教有很大的區別,但毫無疑問儒教是東亞古代最重要的意識形態之一。

1978年底,在中國無神論學會成立大會上,任繼愈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論點。1980年起,任繼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正式提出“儒教是宗教”的主張。儒教是教說的第一篇文獻是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第一期發表的《論儒教的形成》,此後就是《儒家與儒教》等論文。儒教是教說的依據是儒家經典神聖化建立了儒教神學體系。神學化的儒家,把政治、哲學和倫理三者融爲一體,形成龐大的儒教體系,在意識形態中一直佔據着正統地位。儒教的來源,一是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一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宋代創立的理學標誌着儒教的成熟。儒教崇奉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有神靈系統和祭天、祀孔的儀式,儒教的經典是六經,中央的國學和地方的府、州、縣學就是儒教的宗教組織,學官就是儒教專職的神職人員;儒教不講出世,不主張有一個來世天國,而把成賢成聖作爲宗教的最高追求;其教義就是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神化和宗教化。朱熹對神靈非常虔誠,每遇大事,要向孔子報告;天旱少雨,向山川等神靈祈禱。朱熹的宗教感情,是儒者宗教感情的典型體現和集中代表。人神關係在儒教中的表現,就是天人關係。在儒教中,天是人命運的主宰,人必須順從天的意志。董仲舒說天有意志,有喜怒,可以賞善罰惡。朱熹在董仲舒的基礎上,把天理性化,也把天人性化。認爲天又道德的屬性——至善,從而使天人一理,天人貫通;對上帝意志的順從,就表現於對天理的遵守。[33]

何光滬指出儒教的天是佑民、討罪的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至上神。儒教的政教合一在性質上基本上是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致的。[34]賴永海指出天即上帝是儒家的至上神,天的意志是儒家一切政治、倫理原則根本出發點。以昊天上帝爲至上神的神靈系統是儒教的信仰系統。上帝最初乃是上古的祖宗神。宋代儒者把天、理、帝(上帝)等說成同實異名的概念,只是改變了上帝觀念,並沒有改變上帝是世界主宰的實質。孔子及優秀的儒者,死後都被祀爲國家的公神。君主和儒者是尊奉天命治理和教化民衆的君和師。宋代開始,儒者們用哲學的理氣關係、心性之論,論證仁義禮智之教,忠信孝悌之德,都是天賦予每個人的本性,因此遵守這些原則,乃是自己的本分。儒學本質上就是釋經之學。[35]

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不僅儒,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是以人為中心的無神論宗教。[36]中國人重視葬禮,重視家族的延續,重視孝道,重視落葉歸根,對祖先的尊敬可以說是一種習慣。[37]當代中國人部分會把宗教等同於迷信,在言行上拒絕接受宗教,因而往往也不認為儒為宗教。

黃進興認為近代儒教是否為宗教之爭,皆執「基督教」作為宗教的基型,以此裁度儒教,[38]然而這種觀念與傳統宗教觀差異甚大,與東漢以來儒、釋、道三教鼎立,可以成為獨立的宗教個體不同。明代以來「三教合一」,因與釋、道二教結成有機體,遂蛻變成民間宗教。1910年刊行的「臺灣舊慣調查會」報告書把儒教定位為宗教,記道:「儒教是孔子及孟子所祖述的古代聖王教義,內容包括宗教、道德及政治,三者渾然融合成為一大教系。」[39]

《臺灣私法》引《臺灣府誌》,列舉玉皇上帝、東嶽大帝、北極大帝、天后、五穀先帝、保生大帝、三山國王、水仙尊王、開漳聖王、廣澤尊王、註生娘娘及臨水夫人、五顯大帝、元帥爺、王爺、大眾爺、義民、城隍爺、福德正神、竈君、文昌帝君及魁星諸神皆屬儒教,[40]後來增田福太郎認為臺灣人的宗教是「道、儒、佛三教互相混合而成的一大民間宗教」,就忠實反映傳統的宗教觀念。傳統社會儒教往往置於參照座標的原點,其他各教無不悉心揣度與儒教的對應與聯繫,在「宗教」(religion)的概念入主後,陳熙遠認為:儒教竟謫配到「宗教」的邊緣,不僅「儒教」在「宗教」的論域裡逐漸邊緣化,……而且由於避諱傳統「教」字的稱謂有誤導為「宗教」的可能,在現代語彙中,「儒教」更幾乎為「儒學」、「儒家」、「儒道」所取代。[41][42]

臺灣儒教與宗教

「儒教」一詞不必然是指「宗教」,有時只是指「教化規範」,而其「祭祀行為」亦有宗教性格。日治時期臺灣山本曾太郎就指出:儒教是否為宗教?目前學者的研究尚無一致的看法;要斷定儒教是否為宗教是不容易輕下結論的。[43],山本曾太郎認為儒教是一種「純然的宗教」。[44] “儒教”是否為宗教的問題之所以為很多人士爭論根源在於“宗教”的定義。一些人支持來自於歐美的以基督教為樣板的“宗教”的定義,由此意義上來説,儒教不是宗教。一些人只是把“宗教”一詞當作中國固有的“教化”來理解,由此説來,毫無疑問,儒教也是一種宗教。

不論「儒教是不是宗教」,但《臺灣民報》的作者羣常拿「儒教」與各宗教作比較,如吳三連說「孔子曰、大同、老子曰、無為而治、佛曰、極樂世界」,是宋代以來的儒、釋、道並論的「三教觀」。

臺灣社會雖然是各種宗教薈集之所在,然而還是以閩粵族羣的儒教、道教、佛教,及揉和三教的民間信仰等這些傳統宗教最為凸顯。[45]信徒遍及臺灣主流人羣的媽祖廟有被歸入儒教,但實則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並融入了道教乃至佛教色彩的民間信仰。臺灣日治時期的宗教分類曾將「人格神」的信仰畫入儒教,因此媽祖信仰亦屬儒教,儒教成為臺灣最大的宗教,戰後則將「人格神」信仰歸類為道教或臺灣民間信仰,有時亦不承認儒教為宗教,現時有組織的儒教如中國儒教會、中華聖教總會等則承認為宗教團體。[46][47][48][49]儒教中,在一定時期內被公認最有高尚品格的人稱作“儒宗”,如曾子、朱熹、二程、王陽明等。

  • 鸞堂信仰[50]

儒教與神道教的關係

日本神道教吸收了儒教的信仰和禮儀。祈年祭、鎮花祭、神衣祭、三枝祭、大忌祭・風神祭、月次祭、鎮火祭、道饗祭、鎮魂祭、神嘗祭、相嘗祭、新嘗祭、踐祚大嘗祭、追儺、奉幣均來自周禮的規定。[51]每年4月的神衣祭,在《禮記·月令》中也有“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的記載。

儒教吉禮 出典 神道教祭祀 出典
郊祀 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 祈年祭 二月祈年六月十二月々次。十一月新嘗祭等者。國家之大事也。欲令二歳災不起。時令順一レ度。預二此祭一神。
時享薦 先薦寢廟而後食。四月以彘嘗麥,麥之新,氣尤盛,以彘食之,散其熱。七月登穀,黍稷之屬,於是月始熟,而先薦。八月嘗麻,九月嘗稻,皆初熟而薦之。十二月嘗魚。 月次祭 二月祈年六月十二月々次。十一月新嘗祭等者。國家之大事也。
先薦寢廟 示例 相嘗祭 謂嘗二新穀一以祭二神祇一也。朝諸神之相嘗祭。
大嘗禘 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外祭則郊社是也 踐祚大嘗祭 神祇令仲冬下卯大嘗祭是也。[52]
臘百神 臘者,歲終大祭,縱飲。非迎氣,故但送而不迎。 鎮魂祭 大嘗鎮魂。既入二神祇祭祀之例一。然所以別顕一者。
先蠶 薦鞠衣於先帝 神衣祭 又麻績連等。績麻以織二敷和衣一。以供二神明一。故曰神衣
大儺 示例 追儺 示例
儺,磔牲於宮門及城四門,以禳陰氣。 道饗祭 卜部等於二京城四隅道上一而祭之。言欲令四鬼魅自外來者不三敢入二京師一。故預迎二於路一而饗遏也
端午 示例 鎮花祭 示例
寒食 示例 鎮火祭 示例

宋明理學傳入日本後,藤原惺窩以及德川家康的老師林羅山認爲神道即堯舜之道,陽明學者熊澤春山主張“以神明之本體爲良如”,把“良知”與神道相柔和。山崎暗齋之後,又有荷田春漫、荷茂真淵提倡復古神道,主張以孝道爲先,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這顯然也是受到了儒教的影響。這些主張「神儒調和」的學者試圖「援儒攻佛」以復興受佛教衝擊的神道教,基本上採取的是工具主義的態度,並未接受其內核(湯武革命的思想尤其被視為危險),對孟子亦加以貶抑而獨尊孔子,預示日本學者後來拋棄儒學擁抱西學的行為;更為激進的國學派思想家則將儒家思想亦視作外來,主張研究《古事記》《萬葉集》《源氏物語》等古書,要求復興未受佛儒污染的純淨的神道思想。

關於孔教(儒家宗教化)

中華之古教曰儒教,與古道教並存,東漢時立宗教之道教;儒教至清代分枝為孔教,孔教分了三家:孔聖會(1909年)、孔聖堂(1912年) 、孔教學院(1930年) 。

近代以來,中國的科技文明和軍事實力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中國人爲求存圖強,發生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運動,同時也對儒教產生強烈懷疑,發起了批判。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對是否再將儒教定爲國家思想產生了分歧。民國初年以來康有爲的孔教運動倡導儒教和國家官僚組織分離,按基督教模式允許人人祭天,允許人人祭孔,因為“自共和以來,教化衰息,紀綱掃蕩,道挨凌夷,法守集壞,禮俗變易,蓋自羲軒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盡,人心風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極。”[53]革命人士主張不再尊儒,而康有爲、陳煥章等人成立孔教會,呼籲將孔教定爲“國教”,並得到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後因袁世凱稱帝失敗,請定國教運動也沉寂下來。但是康陳繼續在民間傳播孔教,並且還創造了一些宗教化禮儀。與此同時,以學衡派爲首的一批認爲傳統儒家思想通過更新能夠適應現代文明的學者,則力圖用現代觀點重新解讀儒家經典,創造“新儒家”。新儒家與康有爲和陳煥章的孔教是不同的。

儒教、儒學等詞源遠流長,但「孔教」一詞近代纔出現, 主要是因為晚清進士康有為的力推。康有為曾與弟子樑啓超合作推行短暫的戊戌變法。為了推動變法, 康有為將儒學革新改造為孔教,一方面將儒學宗教化,即把孔子這個人物偶像作為教主,以凝聚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將儒學政治化,凸顯孔子的改革精神,以便推動其變法。康有為曾於《以孔教為國教配天地議》中說:「欲救人心,美風俗,惟有亟定國教而已;欲定國教,惟有尊孔而已。」

康有為在1898年於《孔子改制考》一書中為了其改革的政治意圖,把孔子描繪為一位社會改革家,並尊孔子為「萬世教主」,又把孔子塑造成託古改制的「素王」。他在《孔子改制考·序》中就說「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艱,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為神明,為聖王,為萬民作傳,為大地教主」,由此可見康有為所推的孔教實蘊含着極大的宗教式偶像崇拜意味,有別於較為著重教化、教學的儒教和儒學。

印度尼西亞孔教會

主條目:印尼孔教

印度尼西亞孔教會發展開始於1900年,當年成立“中華會館”,潘景赫和陳金山分別擔任會館主席和祕書;中華會館領袖李金福著《華人宗教》一文,肯定宗教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學說是華人宗教的精髓。1923年,各地孔教會代表在中爪哇梭羅市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孔教總會,設在萬隆,後來在1924年正式成立,推選張震益和胡英恭爲總會主席和祕書。日本侵佔印尼,認爲孔教總會反對日本而下令凍結其一切活動。1955年,重新成立了全國性的孔教總會(MATAKIN)。1966年蘇哈托軍事政變上臺後,華文教育被禁止,孔教會轉入地下和家庭活動。1972年統計,印尼有300萬孔教信徒,佔印尼華人的大半。1999年瓦希德當上總統後,孔教會才重新合法。2006年,印尼孔教會重新公開活動,印尼身份證上允許將孔教登記爲自己的宗教信仰。2006年,蘇西洛總統出席春節活動承諾,在進入改革時代後,要根據憲法精神,解決印尼華人身份地位問題,讓華族與所有民族享有同等的權利,讓孔教同其他宗教享有同等的地位[54]。

目前,印尼孔教總會在印尼各地設有200個左右的分會——孔教會(MAKIN)。孔教會組織教徒定期以禮堂爲主從事宗教祈禱、唱聖歌和學習經書等活動,還開展的活動有華夏傳統節日、聖誕日(即孔誕日或孔聖誕日)的祭孔儀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結婚公證和舉辦婚禮,老人故去的喪禮舉辦,慈善、賑災等活動。孔教會出版各種儒家經典以及《孔子聖蹟故事》、《孔教聖歌》、《禮儀手冊》、《中國文化》等書籍,並製作聖歌碟片、龍和麒麟圖案等各種用具和紀念品。由於曾經幾十年禁止華文,因此目前出版的書籍幾乎全是印尼文,孔教徒希望子女能學會華文,讀原版的經書和資料。印尼的孔教徒把曲阜看作“聖地”,希望一輩子至少要去一次。

儒家文明與世界

儒家文明指儒家思想下的文明,主要區域範圍為東亞。

參考文獻

  • ^ 《後漢書·儒林傳序》
  • ^ 《蔡中郎集》卷五《司空楊公碑》
  • ^ 何光滬. 《中國文化的根與花——談儒學的“返本”與“開新”》. 
  • ^ 《尚書·虞書》
  • ^ 《國語·鄭語》
  • ^ 《史記·五帝本紀》
  • ^ 唐賢秋,2004,《道德的基石: 先秦儒家誠信思想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桑兵,張凱,於梅舫,2008,《近代中國學術批評》,中華書局,第47頁
  • ^ 《尚書·周書》
  • ^ 《論語·八佾》第十四
  • ^ 《國語·楚語上》
  • ^ 荀子,先秦,《荀子·儒效》
  • ^ 《孟子·梁惠王下》
  • ^ 《周易·觀·彖》
  • ^ 莊子,《莊子·天運》
  • ^ 《新唐書》卷五十七
  • ^ 荀子,先秦,《荀子·勸學》
  • ^ 朱熹,南宋,《朱子語類》卷十四
  • ^ 《周禮·春官宗伯》
  • ^ 《禮記·月令》
  • ^ 毛遠明,1999,《左傳詞彙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 項楚,2009,《中國俗文化研究》,巴蜀書社
  • ^ 魏慈德,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 ^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 ^ 中國屈原學會,2003,《中國楚辭學》第二輯,學苑出版社
  • ^ 朱歧祥,1990,《甲骨四堂論文選集》,臺灣學生書局
  • ^ 《論語·衛靈公》
  • ^ 榮新江,2001,《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三聯書店
  • ^ 李師政,唐,《辨惑一》
  • ^ 徐昌治,《聖朝破邪集》八卷(亦題《破邪集》或《皇明聖朝破邪集》)
  • ^ Peter Phan, Culture and Liturgy: ANCESTOR VENERATION AS A TEST CASE
  • ^ Mike Mason. 2002.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b. Wheaton, IL: Crossway Books. Page 160: “Indeed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throughout the Old Testament there was no equivalent to the Christian concept of “Heaven.” Heaven was the place where God dwelt, but there was never any suggestion that the faithful might go there.”
  • ^ 任繼愈,2007,《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 宗敎學》,福建教育出版社,347頁
  • ^ 《論中國歷史上的政教合一》(1988,《文化·中國與世界》)
  • ^ 李申,《關於儒教的幾個問題》《儒教、儒學和儒者》
  • ^ 安樂哲(Roger T. Ames):Confucianism and A-theistic Religiousness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 安樂哲 郝大維:「儒家民主主義」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3-07.
  • ^ 黃進興,1997,〈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23期,頁188。
  • ^ 李世偉、王見川,1999,《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公司),頁155。
  • ^ 《臺灣私法(二捲上)》,1911,(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頁246。
  • ^ 陳熙遠,2002/12,〈「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13卷4期,頁37-66。
  • ^ 翁聖峯,2009/3,〈日治時期臺灣孔教宗教辨——以臺灣文社及崇文社為論述中心〉,殷善培編,《文學視域》(pp.399-424),臺灣學生書局。[1]
  • ^ 原文:無論儒教は果して宗教なりや否やに關しては學者間に尚は一致點を認めてないら、その斷定に苦してむけれども
  • ^ (〈宗教的殖民政策論(上)〉《臺灣青年》2:5,和文頁31,1921年6月。)
  • ^ 宗教的類別與臺灣民間信仰
  • ^ 〈日據時期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翁聖峯,「第2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錄於《第2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81~p118,成功大學中文系編,1999/12/18。再經修改之後,刊於《臺灣文獻》第51卷第4期,p285~p308,2000/12/31。[2]
  • ^ 〈評《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兼論續編《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的可行方向〉,翁聖峯,2001/3,《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1期,p169~p186。[3]
  • ^ 〈一九三○年臺灣儒學、墨學論戰〉,翁聖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3,1~22,[4]。
  • ^ 〈《鳴鼓集》反佛教破戒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羣的衝突〉,翁聖峯,《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PP83~104,2006/12。[5]
  • ^ 《臺灣大百科》〈鸞堂〉。[6]
  • ^ 樊和平,1995,《儒學與日本模式》,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68頁
  • ^ 『令集解』2(職員令)神祇官條・大嘗
  • ^ 康有為,《中國學會報題詞》,1913。載湯志鈞編:《康有爲政論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797頁
  • ^ 蘇西洛出席春節活動 承諾解決印尼華人地位問題

外部鏈接

  • 張祥龍:〈儒教的重建〉(2008)
  • 張祥龍:〈重建儒教的危險、必要及其中行路線〉(2008)

參見

  • 漢字文化圈主題
  • 中國主題
  • 宗教主題
  • 儒家
  • 孔子
  • 香港孔教學院
  • 孔子學院
  •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
宗教
 
主要宗教及信仰
亞伯拉罕諸教
猶太教
  • 保守派
  • 海馬諾特派英語Haymanot
  • 卡拉派
  • 正統派
  • 改革派
基督教
  • 聖公宗
  • 羅馬天主教
  • 舊天主教
  • 獨立天主教英語Independent Catholic churches
  • 東方教會
  • 東正教
  • 東方正統教
  • 新教
  • 耶和華見證人
  • 後期聖徒運動
    • 摩爾門教
  • 耶穌主義英語Jesuism
伊斯蘭教
  • 遜尼派
  • 什葉派
  • 伊巴德派
  • 蘇菲派
  • 阿赫邁底亞
  • 唯獨古蘭經
其他
  • 巴比教
    • 艾扎勒巴比教英語Azali
    • 巴哈伊信仰
  • 德魯茲教
  • 曼達安教
  • 拉斯塔法裏
  • 撒馬利亞教
印歐宗教
印度英語Indian religions伊朗英語Iranian religions宗教
  • 吠陀宗教
  • 印度教
    • 毗溼奴派
    • 沙克達教
    • 溼婆派
    • 阿亞瓦芝
    • 師摩多派英語Smartism
  • 佛教
    • 大乘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密宗
  • 耆那教
    • 天衣派英語Digambara
    • 白衣派英語Śvētāmbara
  • 錫克教
  • 雅茲迪教
    • 以什克派英語Ishikism
    • 雅賽尼派英語Yarsanism
  • 瑣羅亞斯德教
歐洲宗教
  •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 neopaganism
  • 波羅的海英語Baltic neopaganism
    • 狄耶夫圖裏英語Dievturība
    • 德魯維英語Druwi
    • 洛姆瓦英語Romuva (religion)
  • 高加索英語Caucasian neopaganism
  • 凱爾特英語Celtic neopaganism
    • 德魯伊
  • 日耳曼
  • 希臘
  • 意大利英語Italo-Roman neopaganism
  • 羅馬尼亞英語Zalmoxianism
  • 斯拉夫英語Slavic neopaganism
烏拉爾宗教
  • 芬蘭英語Finnish neopaganism
  • 匈牙利英語Hungarian neopaganism
  • 烏拉爾英語Uralic neopaganism
中亞與北亞宗教
  • 白教英語Burkhanism
  • 楚瓦什英語Vattisen Yaly
  • 滿族英語Manchu shamanism
  • 蒙古英語Mongolian shamanism
  • 西伯利亞英語Shamanism in Siberia
  • 騰格里
東亞宗教英語East Asian religions
  • 儒教
  • 道教
  • 大乘佛教
  • 中國民間信仰
  • 中國祕密宗教
    • 羅教
    • 齋教
    • 先天道
    • 一貫道
    • 在理教
    • 真空教
  • 三一教
  • 巫教
  • 神道教
  • 巫堂
  • 高臺教
  • 和好教
  • 道母英語Đạo Mẫu
  • 本主教英語Benzhuism
  • 畢摩教
  • 苯教
  • 東巴教
  • 赫蒙族宗教英語Ua Dab
非洲宗教
傳統英語Traditional African religion宗教
  • 阿坎族英語Akan mythology
  • 坎巴族
  • 盧巴族英語Baluba mythology
  • 班圖族英語Bantu mythology
  • 柏柏爾族英語Berber mythology
  • 庫巴族英語Bushongo mythology
  • 庫希特人英語Waaq
  • 丁卡族英語Dinka mythology
  • 埃菲克族英語Efik mythology
  • 達荷美族英語Dahomey mythology
  • 關契族英語Church of the Guanche People
  • 伊博族英語Odinani
  • 伊索科族
  • 科伊科伊族
  • 洛圖科族英語Lotuko mythology
  • 洛齊族英語Lozi mythology
  • 盧格巴拉族英語Lugbara mythology
  • 馬賽族英語Maasai mythology
  • 姆布蒂族英語Mbuti mythology
  • 塞雷爾族英語Serer religion
  • 圖姆布卡族英語Tumbuka mythology
  • 約魯巴族英語Yoruba religion
  • 祖魯族英語Zulu mythology
流散英語Afro-American religion宗教
  • 坎冬博英語Candomblé
  • 庫米納英語Kumina
  • 奧比亞英語Obeah
  • 金斑達英語Quimbanda
  • 帕洛英語Palo (religion)
  • 桑特里亞教英語Santería
  • 恩斑達英語Umbanda
  • 伏都教
    • 海地伏都教英語Haitian Vodou
    • 路易斯安那伏都教英語Louisiana Voodoo
  • 文提教英語Winti
其他宗教
  • 巴多信仰英語Bathouism
  • 邦廷教英語Mun (religion)
  • 日月教英語Donyi-Polo
  •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 folk religion
  • 克拉底英語Kirant Mundhum
  • 薩那馬希英語Sanamahism
  • 薩奈信仰英語Sarnaism
  • 緬甸英語Burmese folk religion
  • 老撾英語Satsana Phi
  • 師公教英語Mo (religion)
  • 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n folk religion
  • 印度尼西亞英語Aliran kepercayaan
  • 巴廷信仰英語Kebatinan
  •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Australian Aboriginal mythology
  • 美洲原住民
  • 中部美洲英語Mesoamerican religion
  •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 mythology
  • 波利尼西亞英語Polynesian narrative
新興宗教英語List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不和教英語Discordianism
  • 埃坎卡英語Eckankar
  • 新紀元運動
  • 新思想運動
  • 雷爾運動
  • 山達基
  • 泰勒瑪
  • 一神普救派
  • 威卡教
 
歷史宗教
史前宗教
  • 舊石器時代宗教英語Paleolithic religion
近東宗教英語Religion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 埃及
  • 美索不達米亞英語Ancient Mesopotamian religion
  • 閃米特英語Ancient Semitic religion
原始印歐宗教英語Proto-Indo-European religion
亞洲宗教
  • 原始印伊宗教英語Proto-Indo-Iranian religion
  •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 mythology
  • 奧塞梯英語Ossetian mythology
  • 吠陀宗教
    • 印度教
    • 佛教
    • 耆那教
    • 錫克教
  • 瑣羅亞斯德教
    • 密特拉教
    • 祖梵教英語Zurvanism
  • 諾斯底主義
    • 摩尼教
歐洲宗教
  • 凱爾特英語Celtic polytheism
  • 日耳曼英語Germanic paganism
    • 盎格魯-撒克遜英語Anglo-Saxon paganism
    • 大陸英語Continental Germanic mythology
    • 諾斯英語Norse religion
  • 希臘
    • 諾斯底主義
    • 新柏拉圖主義
  • 摩尼教
  • 巴爾幹
  • 羅馬
  • 斯拉夫

 
主題
方面
  • 叛教 / 離教英語Religious disaffiliation
  • 行爲英語Religious behaviour
  • 宗教
  • 聖職者
  • 轉化
  • 神靈
  • 宗教致幻劑
  • 教派
  • 信仰
  • 火焰崇拜
  • 冥想
  • 修行制度
    • 修士
    • 修女
  • 神祕主義
  • 神話英語Religion and mythology
  • 自然崇拜
  •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 正統
  • 正行英語Orthopraxy
  • 禱告
  • 宗教體驗
  • 儀式
    • 禮拜儀式
    • 犧牲
  • 靈性
  • 超自然
  • 符號英語Religious symbolism
  • 真理英語Religious views on truth
  • 英語Water and religion
  • 崇拜
有神論
  • 泛靈論
  • 自然神論
  • 二元論
  • 主神論
  • 一神論
  • 非有神論
  • 萬有在神論英語Panentheism
  • 泛神論
  • 多神論
  • 超越神論英語Transtheism
無神論及世俗主義
  • 反宗教
  • 自然神論
  • 不可知論
  • 無神論
  • 飛行麪條怪物
  • 人文猶太教英語Humanistic Judaism
  • 無屬
  • 新無神論
  • 順世派
  • 拉維撒旦主義英語LaVeyan Satanism
  • 解構主義英語Deconstruction and religion
  • 各國無宗教狀況英語Irreligion by country
  • 客觀主義
  • 世俗人文主義英語Secular humanism
  • 世俗神學英語Secular theology
  • 世俗化
  • 政教分離
  • 批判
  • 透明粉紅獨角獸
宗教學
  • 人類學
  • 認知科學英語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 比較學
  • 發展
  • 演化來源英語Evolutionary origin of religions
  • 演化心理學英語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 歷史
  • 哲學
  • 神經學英語Neurotheology
  • 心理學
  • 社會學
  • 神學
  • 理論英語Theories of religion
  • 女性英語Women and religion
宗教與社會
  • 農業英語Religion and agriculture
  • 經濟英語Religion and business
  • 聖職者
    • 修行制度
    •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 轉化
    • 傳福音
    • 傳教士
    • 勸誘改信
  • 教育英語Religious education
  • 狂熱英語Religious fanaticism
  • 自由
    • 多元主義英語Religious pluralism
    • 綜攝
    • 寬容
    • 普世主義
  • 原教旨主義
  • 發展
  • 幸福
  • 同性戀
  • 少數羣體英語Minority religion
  • 民族教會英語National church
  • 各國信仰程度英語Importance of religion by country
  • 政治科學英語Political science of religion
  • 人口英語List of religious populations
  • 大分裂
  • 科學
  • 國家
  • 神權政治
  • 素食主義英語Vegetarianism and religion
  • 宗教中心主義英語Religiocentrism
  • 暴力
    • 迫害
    • 恐怖主義英語Religious terrorism
    • 戰爭
  • 財富英語Wealth and religion
  • 多重宗教身份認同
  • 世界基督教
概觀
及列表
  • 索引英語Index of religion-related articles
  • 概述英語Outline of religion
  • 年表
  • 亞伯拉罕諸教先知英語Table of prophets of Abrahamic religions
  • 神化
  • 英語List of deities
  • 創始人
  • 大型集會英語List of largest peaceful gatherings in history
  • 新興宗教英語List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宗教組織英語List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 宗教及傳統
  • 學者英語List of religious studies scholars
  • 類目
  • 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
中國宗教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自由度
法規政策
憲法 · 婚姻法 · 教育法 · 宗教事務條例 · 反滲透 · 基督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原則
主管部門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家宗教事務局
全國性
合法宗教
及其團體
(下屬院校)
道教
中國道教協會 · 道觀(名山、重點宮觀)
佛教
中國佛教協會 · 世界佛教論壇 · (名山、寺院)、佛像
漢傳佛教
重點寺院
藏傳佛教
藏密、活佛、轉世傳承、高級佛學院、寺廟法制教育
南傳佛教
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 團體朝覲 · 門宦制度 · 念“尼卡”、塔立甫 · 解經工作 · 新編臥爾茲演講集 · 清真寺 | 清真女寺 · 院校
天主教
“一會一團”: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 中梵關係(敘任權鬥爭/自選自聖、地上教會/地下教會、中華殉道聖人) · 教區(主教)、聖堂列表(宗座聖殿 · 主教座堂)、修院、聖母朝聖地(河北東閭、上海佘山)
基督教
(新教)
“兩會”:全國三自、中國基督教協會(愛德基金會、愛德印刷公司、金陵協和神學院) · 三自教會/地下教會 · 中國自立教會、地方教會、真耶穌教會、安息日會 · 《三自宣言》、獻堂獻廟、聯合禮拜、控訴運動、《讚美詩(新編)》、神學思想建設 · 教堂、神學院校
非全國性
合法宗教
及其團體
東正教
中華東正教會(黑龍江:哈爾濱 · 內蒙古 · 新疆 · 北京 · 上海) · 香港
少數民族
傳統宗教及信仰
薩滿教 · 苯教 · 佤族原始宗教 · 白族本主崇拜 · 彝族畢摩、蘇尼 · 納西族東巴教
漢族傳統宗教
孔教 · 三一教
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
其他信仰
及其組織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 · 儒教 · 墨教 · 羅教 · 先天道 · 一貫道 · 猶太教 · 摩尼教 · 摩門教 · 新紀元運動 · 巴哈伊信仰
非法教派
或團體
行政認定
的邪教
佛教相關
觀音法門 · 靈仙真佛宗
新教異端
呼喊派(派生:中華大陸行政執事站、全能神教會/東方閃電、被立王及其派生的主神教) · 門徒會 · 全範圍教會 · 靈靈教 · 新約教會(派生:血水聖靈) · 統一教 · 三班僕人派 · 天父的兒女 · 達米宣教會 · 世界以利亞福音宣教會
法院認定
的邪教
華藏宗門
氣功團體
法輪功(被鎮壓前,由國家體委會而非宗教局管轄) · 中功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儒教_(宗教)&oldid=46469369#.E5.85.B3.E4.BA.8E.E5.AD.94.E6.95.99.EF.BC.88.E5.84.92.E5.AE.B6.E5.AE.97.E6.95.99.E5.8C.96.EF.BC.89”
分類:
  • 儒教
  • 儒家
  • 中國哲學
  • 中國宗教
隱藏分類:
  • Webarchive模板wayback鏈接
  • 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
  • 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 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
  • 含有日語的條目
  • 含有朝鮮語的條目
  • 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
  • 含有越南語的條目
  • 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鏈接助手模板的頁面
參考資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 …
主张是宗教的,有以任继愈为首,李申等人,主要观点在《中国儒教史》一书中可谓“
大成“。“秋风“等国内所谓“新儒家“则上继早前部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观点(主要是 …
2017年4月13日 … 宗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不一定要有一个造物主的信仰才算是宗教,更不一定是
一神的信仰才算宗教。简单说儒教是宗教当然不对,因为它的 …
从儒家到儒教-有的认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
,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
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
即《周礼》的官职结构。在这个组织中任职的官员,同时 …
そこで質問なのですが「儒教(の信者)」にはそのような側面があるのでしょうか?確か
歴史の教科書に載っている宗教分布図では東アジア(主に中国と …
历史上有儒教吧,感觉古人眼里儒教是与道教佛教一样的宗教,为什么现在似乎儒学
不再是宗教了? 儒教是宗教的话,那它有哪些神? 就像道教里 …
2012年8月26日 … 在20世纪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宗教信仰成了愚昧与落后的代名词,受此影响,激进
主义的革命思想家们将孔子看作是一个力图将历史车轮拉回到 …

Pin
Shares 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althniceorg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