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 - 健康日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印度共和國)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印度共和國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Republic of India
國旗
國徽
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語)
“唯有真理得勝”[1]
國歌:Jana Gana Mana
《萬民心靈的主宰者》[2][3]
由印度控制區域爲深綠色;
宣稱主權但未控制區域爲淺綠色。
首都 新德里
28°36.8′N 77°12.5′E / 28.6133°N 77.2083°E / 28.6133; 77.2083
最大城市 孟買
18°58′30″N 72°49′33″E / 18.97500°N 72.82583°E / 18.97500; 72.82583
官方語言 印地語
英語[4][5][注 1]
認可的地方語言
第八附表
  • 阿薩姆語、孟加拉語、博德語、多格拉語英語Dogri language、古吉拉特語、印地語、卡納達語、克什米爾語、孔卡尼語、邁蒂利語、馬拉雅拉姆語、曼尼普爾語、馬拉地語、尼泊爾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梵語、桑塔利語、信德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烏爾都語[8]
國家語言 無[9][10]
宗教 79.8% 印度教
14.2% 伊斯蘭教
2.3% 基督教
1.7% 錫克教
0.7% 佛教
0.4% 耆那教
0.9% 其他信仰[11][12]
政府 聯邦制議會制
共和國[1]
• 總統
拉姆·納特·科溫德
• 副總統
穆罕默德·哈米德·安薩里
• 總理
納倫德拉·莫迪
• 首席大法官
T·S·塔庫爾[13]
• 人民院議長
蘇米特拉·馬哈詹
立法機構 印度議會
• 上議院
聯邦院
• 下議院
人民院
獨立 自英國
• 自治領
1947年8月15日
• 共和國
1950年1月26日
面積
• 總計
3,287,263[14]平方公里[注 2](第7名)
• 水域 (%)
9.6
人口
• 2017年估計
1,330,000,000[15](第2名)
• 2011年普查
1,210,854,977[16][17](第2名)
• 密度
389.2/km2(第31名)
GDP (購買力平價) 2016年估計
• 總計
8.720萬億美元[18](第3名)
• 人均
6,658美元[18](第122名)
GDP (國際匯率) 2016年估計
• 總計
2.250萬億美元[18](第7名)
• 人均
1,718美元[18](第140名)
基尼係數 33.9[19](2009年)
 · 第79名
人類發展指數  0.609[20](2014年)
 · 第130名
貨幣 印度盧比(₹) (INR)
時區 印度標準時間 (UTC+05:30)
(不使用夏時制)
日期格式 dd-mm-yyyy
行駛方位 靠左
電話區號 +91
互聯網頂級域

.in

其他TLD
  • .ভাৰত
  • .ভারত
  • .ભારત
  • .भारत
  • .ਭਾਰਤ
  • .இந்தியா
  • .భారత్
  • بھارت.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Bhārat Ganarājya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是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印度面積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衆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7年7月印度擁有人口13.4億,僅次於中國人口的13.8億,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預計近年將交叉。是亞洲第二大也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面積328萬平方公里(含爭議領土),同時也是世界第三大(購買力平價/PPP)經濟體。

印度並非單一民族及文化的國家。印度的民族和種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爐”之稱,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和英語被定爲印度共和國的聯邦官方語言[5],並且法院裁定印度沒有國語。[9][10]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但受限於教育水平,普通民衆普遍不精通英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約佔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約1億7千7百萬人)。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臥兒王朝。印度也是衆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邊國際組織的成員,包括世界貿易組織、英聯邦、金磚五國、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和不結盟運動等。

印度經濟雖然增速驚人,但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以耕種農業、城市手工業、服務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爲主的部分行業已經相對取得了進展。除了民族文化與北方地形的豐富使印度旅遊業頗受歡迎之外,由於時差,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寶萊塢電影的文化輸出在英語圈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不亞於世界主流。同時印度還是很多專利過期藥物的生產地,以低價格提供可靠的醫療。近年來,印度政府還大力投資本國高等教育,以利於在科學上與國際接軌,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亞半島生態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目錄

  • 1 國名釋義
  • 2 歷史
  • 3 政治
  • 4 行政區劃
    • 4.1 國家首都
    • 4.2 邦
    • 4.3 聯邦屬地
    • 4.4 印中邊境爭議地區
    • 4.5 主要城市
  • 5 地理
    • 5.1 氣候
  • 6 經濟
    • 6.1 交通運輸
  • 7 人口
    • 7.1 語言
    • 7.2 宗教
  • 8 文化
    • 8.1 傳播媒體
    • 8.2 電影
    • 8.3 體育
  • 9 教育
  • 10 外交
  • 11 軍事
    • 11.1 陸軍
    • 11.2 海軍
    • 11.3 空軍
  • 12 參見
  • 13 註釋
  • 14 參考文獻
  • 15 外部鏈接

國名釋義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爲羌獨(漢語拼音:qiang dú),東漢稱它爲“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爲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爲Ίνδό(Indu),龜茲語Indaka。今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發現,“竺”在古代就讀作du,豆可讀”du”(ou音與u音轉變),而“天”、“身”、“賢”除聲母不同外,韻母(en和an)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限、垠、根、恨。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裏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爲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于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爲,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蹟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爲帕勒德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

歷史

主條目:印度歷史

印度存在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古印度在印度河的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最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爲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其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字也衰亡,無人能懂。導致古印度文明衰落中斷的原因至今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21]近代基因研究顯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異較小,可能是因爲在古代遭遇過大天災使人口大幅減少的緣故。另有一些專家認爲主因是印度河流域的大洪水或發生乾枯。[22]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羣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在之後的數世紀中,雅利安人逐漸定居並從事農業活動。雅利安人帶來的外來語言取代了當地語言,在文化上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爲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爲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製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畫。阿育王時始建。其壁畫被視爲佛教藝術的經典。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不過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攻佔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了德里蘇丹國,自13世紀的德里蘇丹國開始印度歷史有了較確切的的史料記錄。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峯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列國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峯,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併爲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爲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爲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英屬印度的政治地圖(1939年以後)

聯合王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爲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着,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2/5(有些省裏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聯合王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爲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爲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1869-1948)

隨着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文化人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爲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由於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矇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爲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爲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的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

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先後通過歸併、改組以及對土邦王公實行贖買政策,最終消滅了印度境內分裂割據的土邦國。同時在獨立後第一年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得到克什米爾約2/3的領土。1949年6月初,印度派兵進駐錫金,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爲錫金首相。1949年8月,印度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爲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後在1975年錫金被印度正式吞併。1959年印度接納達賴喇嘛丹增嘉措,中印兩國開始交惡。1961年與葡萄牙爆發戰爭得到果阿。1962年由於印軍開始進入中印邊界主權爭議地區建立軍事哨所,爆發中印邊境戰爭,擴張態勢受挫。1965年和1971年與巴基斯坦先後兩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其中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

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國家長期經濟干預造成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1年,印度總理拉奧開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制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格的勞工法也限制了外來投資。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政治

拉姆·納特·考文德 第14任印度總統

納倫德拉·莫迪 第14任印度總理

位於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樓

主條目:印度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多達7.14億選民,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政黨聯盟)、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2009年)[23]

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爲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

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中聲明印度是一個主權、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和國,保證其公民的正義,平等和自由,並努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爲其領土。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都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行政區劃

主條目: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法律上劃分爲29個邦(प्रांत,states,但其中「阿魯納恰爾邦」有爭議),6個聯邦屬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以及國家首都(新德里)。

國家首都

  • G.新德里

  • 安得拉邦
  • 阿魯納恰爾邦(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的爭議領土)
  • 阿薩姆邦
  • 比哈爾
  • 恰蒂斯加爾邦
  • 果阿邦
  • 古吉拉特邦
  • 哈里亞納邦
  • 喜馬偕爾邦
  • 查謨-克什米爾邦
    (與巴基斯坦、中國有領土糾紛)
  • 賈坎德邦
  • 卡納塔克邦
  • 喀拉拉邦
  • 中央邦
  • 馬哈拉施特拉邦
  • 曼尼普爾邦
  • 梅加拉亞邦
  • 米佐拉姆邦
  • 那加蘭邦
  • 奧里薩邦
  • 旁遮普邦
  • 拉賈斯坦邦
  • 錫金邦
  • 泰米爾納德邦
  • 特里普拉邦
  • 北阿坎德邦
  • 北方邦
  • 西孟加拉邦
  • 特倫甘納邦(位於安得拉邦北部)

印度行政區域

聯邦屬地

  • A. 安達曼-尼科巴羣島
  • B. 昌迪加爾(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首府)
  • C.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
  • D. 達曼-第烏
  • E. 拉克沙羣島
  • F. 本地治裏

印中邊境爭議地區

參見:中印邊界問題
  • 東段:印度實際控制,屬1987年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管轄,面積83743km²;中國稱藏南地區。
  • 中段:印度實際控制,約2100km²。
  • 西段:中國實際控制阿克賽欽地區,約33500km²[24]。

主要城市

印度大城市排名
2011年人口普查[25]

排名 城市名稱 邦/中央直轄區 人口 排名 城市名稱 邦/中央直轄區 人口
德里

孟買

1 德里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16,753,235 11 坎普爾 北方邦 2,920,067
2 孟買 馬哈拉施特拉邦 12,478,447 12 勒克瑙 北方邦 2,901,474
3 班加羅爾 卡納塔克邦 8,425,970 13 那格浦爾 馬哈拉施特拉邦 2,405,421
4 金奈 泰米爾納德邦 7,088,000 14 印多爾 中央邦 1,960 521
5 海得拉巴 特倫甘納邦 6,809,970 15 塔那 馬哈拉施特拉邦 1,818,872
6 艾哈邁達巴德 古吉拉特邦 5,577,967 16 博帕爾 中央邦 1,795,648
7 加爾各答 西孟加拉邦 4,486,679 17 維沙卡帕特南 安得拉邦 1,730,320
8 蘇拉特 古吉拉特邦 4,462,002 18 賓布里金傑沃德 馬哈拉施特拉邦 1,729,359
9 浦那 馬哈拉施特拉邦 3,115,431 19 巴特那 比哈爾邦 1,683,200
10 齋浦爾 拉賈斯坦邦 3,073,350 20 瓦拉納西 北方邦 1,201,815

地理

印度地形圖

主條目:印度地理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注 3]、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26]。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字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國灣接壤。

肥沃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裏峯,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峯,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國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島國。

而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峯康城章加峯)、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爲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經濟

主條目:印度經濟

印度人均收入估計(1857–1900年,以1948–49年價格爲基準)[27]

傳統粗糖製造過程

印度的跨國英文電話客服中心(攝於2005年)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8],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29],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爲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30]。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衆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爲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爲1,389美元,爲世界第140位[29]。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31],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32],逐步轉型爲利伯維爾場[33][34],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有4.876億勞動人口,居世界第2位,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佔18%。以佔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55.6%和26.3%。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35]。主要工業包括軟件,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採礦,石油,製藥,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35]。於2006年,對外貿易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於1985年時,僅佔6%[33]。印度佔2008年全世界貿易額的1.68%[36]。於2011年,印度爲世界第10大進口國及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爲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件、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35];進口品則爲原油、機械、寶石、肥料及化工製品[35]。於2001年至2011年間,石化製品及工程器材佔出口比重由14%成長至42%[37]。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透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開放後這數年間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7.5%[33],過去十年的時薪也翻倍[38]。自1985年以來,已有4.31億印度人脫離貧窮[39]。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印度競爭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場(第17位)、銀行部門(第24位)、創新(第39位)及經商(第44位)等方面表現較佳[40]。全球最大的15家信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於印度,而企業對於外包國家的偏好度僅次於美國[41]。印度爲第11大消費市場,2030年將成爲第5大消費市場[39]。印度通訊爲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於2010年至2011年間,增加了2.27億用戶[42];汽車工業成長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長了26%[43],汽車出口成長了36%[44]。印度發電裝機容量爲250吉瓦(109瓦特),其中8%屬再生能源[45]。

雖然過去幾十年間印度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但仍持續面對社會經濟上的挑戰。印度爲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貧窮線以下人口最多的國家[46],但貧窮人口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60%降低至2005年的42%[47]。有一半的孩童體重過輕[48],其中46%孩童營養不良[46],政府推出午餐計劃英語Midday Meal Scheme以改善印度孩童的營養狀況[49]。自1991年以來,印度各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最富裕的邦其人均國內生產淨值於2007年時已達最窮者的3.2倍[50]。印度貪污情形顯著增加,根據報告估計自獨立後的非法資金流通約4620億美元[51]。印度於1991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僅329美元,自經濟自由化後,2010年時已達1265美元,預計2016年時可達2110美元,但仍較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伊朗、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爲低,且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難以超過前述國家[52]。

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件出口國以及衆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印度已經成爲軟件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爲全球重要出口國,[53]2014任仕達(Randstad Group)公佈「亞洲最不快樂的員工」調查顯示,最快樂的員工排名第一名是印度。[54]

交通運輸

主條目:印度交通運輸

班加羅爾街頭的出租車

印度交通運輸包括鐵路、公路英語Indian road network水路英語Inland waterways of India、航空等方式。儘管印度交通系統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總體仍舊相對落後。2014年印度鐵路里程達68,525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五[55];有7000多個車站,使用超過12,000輛火車[56],年輸送旅客100億人次,貨運量超過10億噸[57]。但既有鐵路線大都存在着年代久、速度慢、安全差等問題,無法滿足需求[58]。因爲沒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列車班次在印度經常誤點。2015年9月23日,印度鐵道部宣佈將啓動3條高鐵線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59]。2015年底媒體報道,日本將建造孟買至亞美達巴德的新幹線高鐵[60]。

印度公路等級可分爲三類:一是高速公路英語Expressways in India國道英語National Highway (India);二是邦道英語State highways in India和地方主要道路;三是其他道路和村道。據2009年估計,印度全國道路里程數爲330多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三。印度有12個主要港口和184箇中小港口,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61]。內河航道長度爲14,500公里,其中5200公里的河道和485公里的運河可以通行機械化船隻[62]。印度有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目前,印度私有民營航空公司佔據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靛藍航空(IndiGo)是印度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捷特航空(Jet Airways)排名第二。而印度唯一的一家國有航空公司是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63]。根據印度民航局公佈的數據,印度2015年國內旅客運輸量達到8109.2萬人次,2016年將成爲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國內航空市場[63]。

隨着印度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逐漸顯現。印度政府早期採取諸如修建立交橋和拓寬道路等辦法,但隨着機動車數量增加問題日益嚴重。印度政府通過“國家城市交通政策”和“國家城市更新計劃”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地鐵系統)、快速公交[64]。嘟嘟車是一種三輪摩托車,在印度常作爲出租車英語Taxis in India使用。而只有大約10%的印度家庭擁有摩托車[65]。

人口

主條目:印度人口

印度婦女

印度各地區人口密度地圖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員會又對印度全國的人口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人口達到1,210,193,422人[66],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於2001年至2011年間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爲1.76%[66],較前一個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爲低[67]。性別比爲0.94女/男[66],於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年齡中位數爲24.9歲[68]。過去50年來的醫療進步及綠色革命使農業生產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長[69],但印度仍面臨數個公共衛生相關的挑戰[70][7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印度每年有90萬人死於飲用受污染的水及及呼吸受污染空氣[72],每10萬人約有50名醫師[73]。於1991至2001年間,都市人口成長了31.2%[74],然而,全國仍有超過7成的居民居於鄉村[75][76]。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印度共有27個百萬人以上的城市[74],其中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及清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佈於恆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來源請求]。

身着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

印度於2011年的識字率爲74.04%(男:82.14%;女:65.46%)[66],識字率以卡拉拉邦最高[77],比哈里邦最低[78];性別比是1.064男/女,預期壽命68.59歲,人口增長率爲1.606%,出生率爲22.69 /1,000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印度的主要族羣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還有一羣非定居的族羣,如以打鐵聞名的加督利亞洛哈爾人,以遊牧爲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採集和狩獵維生,或是從事鹽商、算命師、法術師、阿育吠陀治療師、變戲法者、石磨工、刺青師傅等行業。人類學家已辨識出印度約有500個非定居的流浪團體,人數可能高達8000萬人。

2014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歷史性裁決,承認變性人爲男性與女性之外的第三種性別。印度目前有約200萬名變性人[79]。

印度經常發生針對女性的強姦和暴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貧窮落後的北部地區,例如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該邦主要實行家長制和封建制,婦女地位非常低下;同時社會有嚴格的種姓之分,關於性別、宗教等的偏見根深蒂固,導致出身於低種姓如賤民的女性往往受害。[80]

語言

主條目:印度語言和印地語

印度-雅利安語支及達羅毗荼語系分別爲印度主要語支,分別佔總人口的74%及24%,其他語言則屬藏緬語族、南亞語系,印度未訂定國語[81]。

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爲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82][83];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6],英語在教育方面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語、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語言使用人數統計如下:

順序 語言 使用人口 比例
1 印地語 422,048,642 41.03
2 孟加拉國語 83,369,769 8.11
3 泰盧固語 74,002,856 7.19
4 馬拉地語 71,936,894 6.99
5 泰米爾語 60,793,814 5.91
6 烏爾都語 51,536,111 5.01
7 古吉拉特語 46,091,617 4.48
8 卡納達語 37,924,011 3.69
9 馬拉雅拉姆語 33,066,392 3.21
10 奧里亞語 33,017,446 3.21
11 旁遮普語 29,102,477 2.83
12 阿薩姆語 13,168,484 1.28
13 邁蒂利語 12,179,122 1.18

宗教

位於德里的印度教寺廟阿克薩達姆神廟

主條目:印度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衆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爲「宗教博物館」。

全印度約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5%)、錫克教(1.9%)、耆那教,又因早期敘利亞基督教的傳入和近現代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基督教(2.3%)盛行[84]。佛教起源於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比較小,佔總人口的0.8%,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有相當大的影響。 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每年都有眾多佛教徒前往朝聖。

印度人根據《吠陀經》將人分爲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

文化

本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2013年6月)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主條目:印度文化

傳播媒體

印度PVR數字電影院

寶萊塢電影

新德里街頭

印度主要的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佈署、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聯合新聞社(第二大通訊社)。

印度報業絕大部分爲私人和財團所有,官方沒有報刊。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爲《印度時報》、《馬拉亞拉姆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印度主要的電視臺有國營的全印電視臺和私營的新德里電視臺等。廣播電臺主要有國營的全印廣播電臺。

電影

主條目:印度電影、印度電影列表、印度電影觀衆獎和寶萊塢票房紀錄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衆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衆達1400萬人之多。[85] 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雖然英語仍是官方語言之一,不同語言的族羣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爲基地的印地語電影業發展最爲成熟,被譽爲寶萊塢(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所以印地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由於印度是個喜好音樂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於是歌舞片與愛情片成爲印度最有特色的電影類型,如2000年的《真愛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等都是最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印度不僅在不斷學習和模仿美國電影,如現代動作片《遁天神盜》系列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類型開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體育題材的勵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後教育思維和模式並着重展現友情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都帶給觀衆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魯克·罕,李提克·羅山,阿米爾·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維婭·萊伊,瑪都麗·荻西特,卡約兒,拉妮·穆科吉,詩麗黛瑋·阿雅潘等。

印度電影觀衆獎是印度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電影獎項,由雜誌《印度電影觀衆》舉辦,廣大觀衆參與投票,始於1953年,每年評選一次。

體育

主條目:印度體育

在印度,一些民族的傳統運動如卡巴迪、印度式摔角仍很受歡迎。但印度並未舉辦過奧運會、世界盃等世界級體育賽事。

印度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9金6銀11銅26枚獎牌(亞洲第7,世界前50)

亞運會:126金168銀245銅539枚獎牌(亞洲第5)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亞洲第17,世界第70位以後)

夏季大學生運動會:3金1銀3銅7枚獎牌(亞洲第12,世界前60)

亞洲室內運動會:22金21銀43銅86枚獎牌(亞洲第8)

夏季青年奧運會:6銀2銅8枚獎牌(亞洲第11,世界第58)

世界武搏運動會:無獎牌

亞洲武藝運動會:3金7銀23銅33枚獎牌(亞洲第10)

亞洲沙灘運動會:8金4銅12枚獎牌(亞洲第5)

亞洲青年運動會:5金3銀3銅11枚獎牌(亞洲第7)

教育

主條目:印度教育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

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外交

主條目:印度外交

冷戰時期,印度通過一項新的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但是,印度發展同蘇聯的密切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軍事支持。冷戰的結束大大影響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目前執行東望政策,旨在加強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外交和經貿關係。印度與非洲聯盟,英聯邦國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着緊密的聯繫。印度仍然與俄羅斯保持着密切的軍事聯繫。中印邊境戰爭時期,中國因朝鮮戰爭和中蘇交惡的影響,印度因此同時受到美英蘇三國支持。[來源請求]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 印度積极參與各項聯合國維和任務。目前,印度是聯合國第三大的部隊派遣國,並且正在努力爭取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爲促進觀光產業發展,2014年2月印度國會事務與計劃部宣佈,實施落地簽證新增名單增加到18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中國在內。[86]

軍事

主條目:印度軍事

印度武裝部隊(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轉寫: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包括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以及各種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衛隊、印度準軍事部隊和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務機構。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陸軍

印度陸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陸軍,完全屬於志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起初的目標是爲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份子。

海軍

印度海軍擁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軍航空兵和2000名海軍陸戰隊(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超過155艘船艦,包括維拉特號航空母艦現已退役,目前印度現役航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INS Vikramaditya,直譯為「超日王號航空母艦」,一艘建造中。

空軍

正式成立於1932年10月8日作爲輔助空軍的印度帝國和皇家前鋒1945年在二戰期間印度空軍正式進入戰場作戰。自獨立以來,印度空軍同周邊的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過四場戰爭。印度空軍也一直積极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

參見

  • 中國-印度關係
  • 中印
  • 印度通訊
  • 不結盟運動
  • 金磚國家

註釋

  • ^ 天城文印地語爲聯邦官方語言;英語爲政府第二工作語言[6][1][7]。
  • ^ 該國具體面積由於國界爭議而難以確定。印度政府稱總面積爲3,287,260平方公里(1,269,220平方英里),其中陸地面積爲3,060,500平方公里(1,181,700平方英里);聯合國則稱總面積爲3,287,263平方公里(1,269,219平方英里),其中陸地面積爲2,973,190平方公里(1,147,960平方英里)(Library of Congress 2004)。
  • ^ 印度控制下的最北點爲位於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爭議地區錫亞琴冰川,但印度政府將前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的所有區域,含當前由巴基斯坦管轄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均視爲其領土。因此,印度政府將北緯37度6分視作印度的最北點。

參考文獻

本條目的部分資料取自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其作爲美國聯邦政府的出版物,屬於公有領域。

引注
  • ^ 1.0 1.1 1.2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2005.
  • ^ Wolpert 2003, p. 1.
  • ^ National Symbols | National Portal of India. India.gov.in. [2013-07-06]. 
  • ^ Hindi, not a national language: Court. 
  • ^ 5.0 5.1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 Official Language Related Part-17 Of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 [2015-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Hindi).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 (link)
  • ^ 6.0 6.1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1960.
  • ^ Profile | National Portal of India. India.gov.in. [2013-08-23]. 
  • ^ Eighth Schedule (PDF). [2013-07-01]. 
  • ^ 9.0 9.1 Khan, Saeed. There’s no national language in India: Gujarat High Court. The Times of India. 2010-01-25 [2014-05-05]. 
  • ^ 10.0 10.1 Press Trust of India. Hindi, not a national language: Court. The Hindu. Ahmedabad. 2010-01-25 [2014-12-23]. 
  • ^ Census of India : C-1 Population By Religious Community. 
  • ^ 2.87 million Indians have no faith, census reveals for first time. 
  • ^ Justice TS Thakur sworn in as 43rd Chief Justice of India. 
  • ^ Profile. india.gov.in. 
  • ^ “India” IMF Population estimates.
  • ^ Population Enumeration Data (Final Population). Census of India. [2016-06-17]. 
  • ^ A – 2 DECADAL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SINCE 1901 (PDF). Census of India. [2016-06-17]. 
  • ^ 18.0 18.1 18.2 18.3 Ind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6-11-05]. 
  • ^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1-03-02].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Summary (PDF). The United Nations. [2015-12-14]. 
  • ^ {{10-civilizations-that-disappeared-under-mysterious-circumstances|url=http://io9.gizmodo.com/5928085/10-civilizations-that-disappeared-under-mysterious-circumstances
  • ^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url=http://www.ancient.eu/Indus_Valley_Civilization/
  • ^ 印度啓動世界最大規模選舉選民達7.14億,新浪網新聞中心,2009年3月14日
  • ^ 背景資料:中印邊境爭端. 鳳凰網. 2009年8月6日. 
  • ^ Weblink (PDF). [2017-06-08]. 
  • ^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2007, p. 1.
  • ^ Kumar, Dharma (Ed.). 4.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 : 422. 
  • ^ Nayak,Goldar & Agrawal 2010, p. xxv.
  • ^ 29.0 29.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 p. 2.
  • ^ Wolpert 2003, p. xiv.
  • ^ Alamgir 2008, pp. 23, 97.
  • ^ 33.0 33.1 33.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 ^ Gargan 1992.
  • ^ 35.0 35.1 35.2 35.3 Library of Congress 2004.
  • ^ The Times of India 2009.
  • ^ Economist 2011.
  • ^ Bonner 2010.
  • ^ 39.0 39.1 Farrell & Beinhocker 2007.
  • ^ Schwab 2010.
  • ^ Sheth 2009.
  • ^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2011.
  • ^ Business Line 2010.
  • ^ Express India 2009.
  • ^ Yep 2011.
  • ^ 46.0 46.1 World Bank 2006.
  • ^ World Bank a.
  • ^ World Bank b.
  • ^ Drèze & Goyal 2008, p. 46.
  • ^ Pal & Ghosh 2007.
  •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 c.
  •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
  • ^ Mumbai Rising? India’s Economic Rise and the United States. YouTube.com. [2017-06-08]. 
  • ^ TOP. 中央社實時新聞 CNA NEWS. Cna.com.tw. 2016-06-28 [2017-06-08]. 
  • ^ Railways compares the total route length of the railway network and of its component parts. 美國中情局. 2014-12-16 [2016-06-19]. 
  • ^ Stella Peng. 印度鐵路慘不忍睹的現狀. globalvoices. 2016-02-26 [2016-11-22]. 
  • ^ 印度 鐵路期待現代化(國外鐵路運輸面面觀(完)). 人民網. 2008-08-04 [2012-01-06] (中文(中國大陸)‎). 
  • ^ 2015年印度鐵路展獲得國際鐵路界的高度關注. 五礦國際廣告展覽有限公司. [2016-11-22]. 
  • ^ 中日再競爭印度高鐵建設. 人民網. 2015年9月25日 [2016-11-22]. 
  • ^ 日本擊敗中國 奪印度高鐵工程. Nextplus.nextmedia.com. 1980-01-01 [2017-06-08]. 
  • ^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Malayala Manorama. 2006: 515. ISSN 0542-5778. 
  • ^ Inland Water Transport Policy : Introduction. Inland Waterways Authority of India. [2009-06-20]. 
  • ^ 63.0 63.1 趙巍. 印度:全球最驚豔的航空運輸市場. 中國經濟網. 2016年7月4日 [2016-11-22]. 
  • ^ O.P.Agarwal. 印度應對城市機動化策略 (PDF). 城市交通. 2010年9月, 第8卷 (第5期) [2016-11-17]. 
  • ^ 印度嘟嘟車. 印度中文網. 2012-11-30 [2016-11-21]. 
  • ^ 66.0 66.1 66.2 66.3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1.
  • ^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 b.
  •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 Rorabacher 2010, pp. 35–39.
  • ^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06.
  • ^ Boston Analytics 2009.
  • ^ Robinson 2008.
  • ^ Dev & Rao 2009, p. 329.
  • ^ 74.0 74.1 Garg 2005.
  • ^ Dyson & Visaria 2005, pp. 115–129.
  • ^ Ratna 2007, pp. 271–272.
  • ^ Skolnik 2008, p. 36.
  • ^ Singh 2004, p. 106.
  • ^ 印度承認變性人爲第三種性別 享受少數組羣福利. 中國新聞網. 2014-04-16. 
  • ^ 國際縱橫:爲何印度婦女經常遭到姦殺?. BBC中文網. 2014年6月14日. 
  • ^ Dharwadker 2010, pp. 168–194, 186.
  • ^ Ottenheimer 2008, p. 303.
  • ^ Mallikarjun 2004.
  • ^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10–2011.
  • ^ 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王國——印度電影再度輝煌. 光明日報. 2011-01-25 [2013年1月10日] (中文). 
  • ^ 何宏儒,《印度對180國開放落地籤》,中央社,2014年2月7日,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60361-1.aspx
總覽
  • India, 世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2011-10-04] 
  • Country Profile: India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5th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December 2004 [2011-09-30] 
  • Heitzman, J.; Worden, R. L., India: A Country Study, Area Handbook Series,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August 1996, ISBN 978-0844408330 
  • Indi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10-14] 
  •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 Census 2011,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印度政府), 2011 [2011-03-29] 
  • Constituent Assembly of India—Volume XII, Constituent Assembly of India: Debates (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印度政府), 1950-01-24 [2011-07-17] 
  • There’s No National Language in India: Gujarat High Court, The Times Of India, 2007-01-06 [2011-07-17] 
  • Table 1: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 (PDF)使用|format=需要含有|url= (幫助), 聯合國, 2011 

經濟

  • Alamgir, J., India’s Open-Economy Policy: Globalism, Rivalry, Continuity, Taylor & Francis, 2008-12-24 [2011-07-23], ISBN 978-0-415-77684-4 
  • Bonner, B, Make Way, World. India Is on the Move, 基督科學箴言報, 2010-03-20 [2011-07-23] 
  • India Lost $462bn in Illegal Capital Flows, Says Report, BBC News (英國廣播公司), 2010-11-18 [2011-07-23] 
  • India Second Fastest Growing Auto Market After China, Business Line, 2010-04-09 [2011-07-23] 
  • India’s Economy: Not Just Rubies and Polyester Shirts, 經濟學人, 2011-10-08 [2011-10-09] 
  • Indian Car Exports Surge 36%, Express India, 2009-10-13 [2011-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ndia, Indonesia,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Malaysia, Philippines, Sri Lanka, Thail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2011 [2011-07-23] 
  • Farrell, D.; Beinhocker, E., Next Big Spenders: India’s Middle Class, McKinsey & Company, 2007-05-19 [2011-09-17] 
  • Gargan, E. A., India Stumbles in Rush to a Free Market Economy,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8-15 [2011-07-22]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PD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June 2011 [2011-07-22] 
  • Nayak, P. B.; Goldar, B.; Agrawal, P., India’s Economy and Growth: Essays in Honour of V. K. R. V. Rao, SAGE Publications, 2010-11-10, ISBN 978-81-321-0452-0 
  • Olson, R. 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Praeger Series on the Ancient World (Praeger), 2009-12-21 [2011-09-27], ISBN 978-0-275-98936-1 
  • Economic Survey of India 2007: Policy Brief (PDF),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ctober 2007 [2011-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6) 
  • Pal, P.; Ghosh, J., Inequality in India: A Survey of Recent Trends (PD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ESA Working Paper No. 45 (United Nations), July 2007 [2011-07-23] 
  • The World in 2050: The Accelerating Shift of Global Economic Powe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DF), PricewaterhouseCoopers, January2011 [2011-07-23]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Schwab, K.,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 (PDF), 世界經濟論壇, 2010 [2011-05-10] 
  • Sheth, N., Outlook for Outsourcing Spending Brightens, 華爾街日報, 2009-05-28 [2010-10-03] 
  • Information Note to the Press (Press Release No.29 /2011) (PDF),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 2011-04-06 [2011-07-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24) 
  • Exporters Get Wider Market Reach, 印度時報, 2009-08-28 [2011-07-23] 
  •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2010—India Continues to be Corrupt (PDF),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1-10-26 [2011-07-23] 
  • New Global Poverty Estimates—What It Means for India, 世界銀行集團, [2011-07-23] 
  • India: Undernourished Children—A Call for Reform and Action, 世界銀行集團, [2011-07-23] 
  • Inclusive Growth and Service Delivery: Building on India’s Success (PDF), World Bank, 2006-05-29 [2009-05-07] 
  • India Country Overview September 2010, 世界銀行集團, September 2010 [2011-07-23] 
  • Trade to Expand by 9.5% in 2010 After a Dismal 2009, WTO Reports, 世界貿易組織, 2010-03-26 [2011-07-23] 
  • Yep, E., ReNew Wind Power Gets $201 Million Goldman Investmen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9-27 [2011-09-27] 

人口

  • Bonner, A., Averting the Apocalypse: Social Movements in India Toda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11-07-24], ISBN 978-0822310488 
  • Healthcare in India: Report Highlights (PDF), Boston Analytics, January 2009 [2011-07-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8) 
  • Dev, S. M.; Rao, N. C., India: Perspectives on Equitable Development, Academic Foundation, 2009, ISBN 978-8171886852 
  • Dharwadker, A., Representing India’s Pasts: Time, Culture, and Problems of Performance Historiography, (編) Canning, C. M.; Postlewait, T., Representing the Past: Essays in Performance Historiograph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10-10-28 [2011-07-24], ISBN 978-1587299056 
  • Drèze, J.; Goyal, A., The Future of Mid-Day Meals, (編) Baru, R. V., School Health Services in India: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SAGE Publications, 2009-02-09, ISBN 978-8178298733 
  • Dyson, T.; Visaria, P., Migration and Urbanis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編) Dyson, T.; Casses, R.; Visaria, L., Twenty-First Century India: Population, Economy,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07-07, ISBN 978-0199283828 
  • Garg, S. C., Mobilizing 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e in India (PDF), 世界銀行集團, 2005-04-19 [2010-01-27] 
  • Mallikarjun, B, Fifty Years of Language Planning for Modern Hindi—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India, Language in India, November 2004, 4 (11) [2011-07-24], ISSN 1930-2940  外部鏈接存在於|journal= (幫助)
  • Notification No. 2/8/60-O.L,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印度政府, 1960-04-27 [2011-05-13] 
  • Religious Composition,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印度政府), 2010–2011 [2011-07-23] 
  • Census Data 2001,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印度政府), 2010–2011 [2011-07-22] 
  • Ottenheimer, H. J., The Anthropology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Cengage, 2008, ISBN 978-0495508847 
  • Ratna, U., Interfa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 (編) Dutt, A. K.; Thakur, B., City, Society, and Planning 1, Concept, 2007, ISBN 978-8180694592 
  • Robinson, S., India’s Medical Emergency, 時代, 2008-05-01 [2011-07-23] 
  • Rorabacher, J. A., Hunger and Poverty in South Asia, Gyan, 2010, ISBN 978-8121210270 
  • Singh, S., Library and Literacy Movement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2004, ISBN 978-8180690655 
  • Skolnik, R. L., Essentials of Global Health,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08, ISBN 978-0763734213 
  • Country Cooperation Strategy: India (PDF), 世界衛生組織, November 2006 [2011-07-23] 

外部鏈接

於維基詞典中查詢印度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印度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印度(分類)
元維基上的相關信息:
印度(英文)
  • (英文)印度政府官方網站
  • (英文)總理辦公室官方網站
  • (英文)印度總統官方網站
  • (英文)印度議會官方網站
  • (簡體中文)印度旅遊 – 中文的印度旅遊網站
  • (簡體中文)印度行政區劃 – 行政區劃網站
  • (英文)《世界概況》上有關India的條目
  • (英文)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印度相關的內容
  • (英文) 維基媒體的印度地圖集
  • OpenStreetMap上有關印度的地理信息
 巴基斯坦 巴控  和田地區、阿里地區
阿拉伯海
印度洋
             印度            
印度洋 保克海峽/ 斯里蘭卡
亞洲
東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中華民國(臺澎金馬)1
東南亞
  • 東帝汶
  • 菲律賓
  • 柬埔寨
  • 老撾
  • 馬來西亞
  • 緬甸
  • 泰國
  • 文萊
  • 新加坡
  • 越南
  • 印尼
南亞
  • 不丹
  • 巴基斯坦
  • 馬爾代夫
  • 孟加拉國
  • 尼泊爾
  • 斯里蘭卡
  • 印度
中亞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
  • 阿富汗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阿曼
  • 阿塞拜疆
  • 阿爾扎赫1
  • 阿布哈茲1
  • 南奧塞梯1
  • 巴勒斯坦
  • 巴林
  • 格魯吉亞
  • 卡塔爾
  • 科威特
  • 黎巴嫩
  • 沙特阿拉伯
  • 土耳其
  • 敘利亞
  • 亞美尼亞
  • 也門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約旦
  • 賽普勒斯
  • 北賽普勒斯1
北亞
  • 俄羅斯
海外屬地與
其他特殊政區
  •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英國)
  • 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國)
  • 聖誕島(澳大利亞)
  • 科科斯(基林)羣島(澳大利亞)
  • 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
  • 澳門(中華人民共和國)
註1: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
世界地理索引 · 美洲 · 亞洲 · 南極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各國首都列表
 
國際組織成員
20國集團 (G-20)
  • 阿根廷
  • 澳大利亞
  • 巴西
  • 加拿大
  • 中國
  • 歐盟
  • 法國
  • 德國
  • 印度
  • 印尼
  • 意大利
  • 日本
  • 墨西哥
  • 俄羅斯
  • 沙特阿拉伯
  • 南非
  • 韓國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權力
  • 第五章
  • 第七章
  • 否決權
  • 決議
組織結構
  • 軍事觀察員英語United Nations Military Observer
  • 建設和平委員會英語Peacebuilding Commission
  • 反恐怖主義委員會英語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Counter-Terrorism Committee
  • 維和行動英語History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使命
  • 聯合國軍
  • 聯合行動力量英語Unified Task Force
常任理事國
(否決權)
 
1945年至今
雅爾塔會議 · 中國代表權變更(中國與聯合國關係) · 蘇聯解體 · 四國聯盟(聯合國改革)
1945年-1971年
(創始國)
  • 中國
  •  美國
  •  英國
  •  法國
  •  蘇聯
1971年-1991年
  •  中國
  •  美國
  •  英國
  •  法國
  •  蘇聯
1991年- 
  •  中國
  •  美國
  •  英國
  •  法國
  •  俄羅斯
非常任理事國
(選舉)
2016–2017年
  •  埃及
  •  日本
  •  塞內加爾
  •  烏克蘭
  •  烏拉圭
2017年
  •  義大利
2017年-2018年
  •  玻利維亞
  •  衣索比亞
  •  哈薩克斯坦
  •  瑞典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
金磚國家
成員
  • 巴西
  • 俄羅斯英語Foreign relations of Russia
  • 印度
  • 中國
  • 南非
峯會
  • 2009 葉卡捷琳堡
  • 2010 巴西利亞
  • 2011 三亞
  • 2012 新德里
  • 2013 德班
  • 2014 福塔雷薩
  • 2015 烏法
  • 2016 帕納吉
  • 2017 廈門
雙邊外交
  • 中國-巴西
  • 巴西-印度
  • 巴西-俄羅斯英語Brazil–Russia relations
  • 巴西-南非英語Brazil–South Africa relations
  • 中國-印度
  • 中國-俄羅斯
  • 中國-南非
  • 印度-俄羅斯英語India–Russia relations
  • 印度-南非英語India–South Africa relations
  • 俄羅斯-南非
相關
  • 金磚四國(前身)
  • 新開發銀行
  • 領導人
  • 大學聯盟
U-17足球盃賽
  • 2016年果阿
四國聯盟
巴西 · 日本 · 德國 · 印度
英聯邦成員國
主權國家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巴多斯
  • 伯利茲
  • 波札那
  • 文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 塞浦路斯
  • 多米尼克
  • 加納
  • 格林納達
  • 圭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尼亞
  • 基里巴斯
  • 萊索托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耳他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納米比亞
  • 瑙魯
  • 新西蘭
  • 尼日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盧旺達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聖盧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薩摩亞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所羅門羣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斯威士蘭
  • 坦桑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圖瓦盧
  • 烏干達
  • 英國
  • 瓦努阿圖
  • 贊比亞
海外領土
與屬地
澳屬
  • 亞什摩及卡地爾羣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 科科斯(基林)羣島
  • 珊瑚海羣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羣島
  • 諾福克島
紐屬
  • 庫克羣島
  • 紐埃
  • 羅斯屬地
  • 託克勞
英屬
  • 阿克羅蒂裏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大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爾京羣島
  • 開曼羣島
  • 福克蘭羣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馬恩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羣島
  • 聖赫勒拿、阿森鬆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羣島
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OR-ARC
會員國
澳大利亞 · 印度 · 肯尼亞 · 毛里求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 · 馬達加斯加 · 莫桑比克 · 斯里蘭卡 · 坦桑尼亞 · 也門 · 孟加拉國 · 伊朗 · 泰國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觀察員國
中國 · 埃及 · 法國 · 日本 · 英國
國際組織觀察員
環印度洋旅遊組織
不結盟運動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安提瓜和巴布達
  • 阿塞拜疆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巴多斯
  • 白俄羅斯
  • 伯利茲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博茨瓦納
  • 文萊
  • 布基納法索
  • 布隆迪
  • 柬埔寨
  • 喀麥隆
  • 佛得角
  • 中非
  • 乍得
  • 智利
  • 哥倫比亞
  • 科摩羅
  • 剛果(布)
  • 科特迪瓦
  • 古巴
  • 朝鮮
  • 剛果
  • 吉布提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加
  • 厄瓜多爾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立特里亞
  • 埃塞俄比亞
  • 斐濟
  • 加蓬
  • 岡比亞
  • 加納
  • 格林納達
  • 危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紹
  • 圭亞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牙買加
  • 約旦
  • 肯尼亞
  • 科威特
  • 老撾
  • 黎巴嫩
  • 萊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代夫
  • 馬裏
  • 毛里塔尼亞
  • 毛里求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爾
  • 尼日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祕魯
  • 菲律賓
  • 卡塔爾
  • 盧旺達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聖盧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特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斯威士蘭
  • 敘利亞
  • 坦桑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斯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聯
  • 烏茲別克斯坦
  • 瓦努阿圖
  • 委內瑞拉
  • 越南
  • 也門
  • 贊比亞
  • 津巴布韋
觀察員
國家
  • 阿根廷
  • 亞美尼亞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巴西
  • 中國
  • 哥斯達黎加
  • 克羅地亞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巴拉圭
  • 塞爾維亞
  • 塔吉克斯坦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伊斯蘭合作組織
  • 聯合國
上海合作組織
成員國
 中國   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印度   巴基斯坦
觀察員國
 蒙古   伊朗   阿富汗   白俄羅斯
對話夥伴
 斯里蘭卡   土耳其
參會客人
東南亞國家聯盟   獨聯體   土庫曼斯坦
常用術語
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前身) · 上海精神 · 三股勢力
軍事演習
和平使命系列年度軍演
 
阿拉伯國家聯盟 – 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巴林 · 葛摩 · 吉布地 · 埃及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利比亞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 · 卡塔爾 · 沙烏地阿拉伯 · 索馬利亞 · 蘇丹共和國 · 敘利亞 · 突尼西亞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葉門
觀察員國
厄利垂亞 · 印度

座標:21°N 78°E / 21°N 78°E / 21; 78 (印度)

規範控制
  • WorldCat標識符
  • VIAF: 135375457
  • LCCN: n80125948
  • GND: 4026722-2
  • HDS: 3407
  • NDL: 0056407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印度&oldid=46852906”
分類:
  • 英聯邦
  • 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成員國
  • 印度
  • 南亞國家
  • 聯邦制國家
  • 核武國家
  •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 文明古國
隱藏分類:
  •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
  • 含有印地語的條目
  • 含有梵語的條目
  • 使用過時座標格式的頁面
  • 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
  • 自2008年2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 自2013年6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
  • 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 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 含有來自世界概況內容的維基百科條目
  • 含有格式卻不含網址的引用的頁面
  • 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
  • 引文格式1錯誤:外部鏈接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含有阿拉伯語的條目
  • 維基數據存在座標數據的頁面
  • 包含規範控制信息的維基百科條目

參考資料

[編輯] 氣候 查印度地區即時氣候及各地平均氣溫,日出日落時間 印度氣象局 背包客棧-10~4月氣候,及5~9月氣候旅人經驗談 北印度部分 夏天-4至6月 普遍炎熱,溫度常達攝氏40度以上,最好避開中午時間在外活動。
印度共和國 ( 印地語 :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 英語 : Republic of India ),通稱 印度 (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是 南亞 印度次大陸 上的一個國家, 英聯邦 的會員國之一。印度是世界上 人口 第二多的國家,截至2011年擁有人口12.1億 …
尼泊爾 旅遊專區 Nepal 不丹.錫金大吉嶺 旅遊專區 Bhutan 斯里蘭卡 旅遊專區 Sri Lanka 印度 旅遊專區 India 烏茲別克 旅遊專區 相簿 / 部落格 2005/10/8 SUMMER趴趴走 2005/1/26 SUMMER 1900/1/1 SUMMER_尼泊爾~神仙的國度 1900/1/1 SUMMER_槍桿下的 …
,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于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 …
印度,印度旅遊,泰姬瑪哈陵,印度行程,加德滿都 … 烏達爾普瑞德須 烏達爾普瑞德須(Uttar Pradesh)意為「北部之邦」,簡稱為北方邦(U.P.),乃人口最密集的省區之一。
印度製藥業所生產的原料藥達500種以上,包括最新的抗癌藥物、心臟血管藥、抗HIV等藥品,可供應90%國內市場需求,並出口至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 印度製藥業提供印度國內市場所需之原料、中間體、合成藥物、化學原料、藥片、膠囊及 …
前往印度 -台北協會遞交申請資料,並繳交費用,完成申請手續 請注意,由於系統設定,申請表須於申請日前一天午夜24點前完成填寫至列印畫面,否則系統不予受理。請於線上表格填寫完畢的一個月內,前往印度-台北協會申辦簽證,逾期系統將移除 …
Google’s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Google.co.in offered in: Hindi Bengali Telugu Marathi Tamil Gujarati Kannada
Indian edition of this major portal offers local and global search, free Yahoo! Mail and instant messenger, news, finance, movies,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印度共和國(印度語: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 ;Bhārat Ganarājya;英語:Republic of India
),通稱印度(भारत;India),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印度面積名列世界第 …

Pin
Shares 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althniceorg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