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學」】「認知領域教育目標6層遞」 幫助你/妳順利開展學習之旅或教學之路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我正在全台灣尋找並接觸各種教育創新,不斷學習新穎的、有趣的、有效的、有用的各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學習之旅會長期持續進行下去。

 

  「學思達」,是其中之一。學思達老師多半是體制內學校老師/教育工作者,他/她們有心、有能且真心是為了學生及下一代孩子從事教育工作。我自己很喜歡到全台「學思達開放教室」觀課、議課,因為志同道合、可以感受到正向、熱情、真誠的能量,彼此分享、互相協助。

 

  「學思達教學法」,有許多有趣、受用的「教」與「學」的策略方法。其中,有一個理論概念和架構,我想介紹給大家,它可以幫助一個人解決一道難題:

 

  如果你/妳對於「教導別人(教人)」或「自己學習(自學)」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在茫茫大海中毫無頭緒,找不到從無到有、從抽象模糊到具體清楚的可行步驟方法來切入並開展「教學」或「學習」。

 

  那麼,這一套理論的概念和架構可以幫助你/妳解決上述的難題,每個人都需要經過這個過程。

 

  美國教育學者 Benjamin Bloom 在 1956 年提出「認知領域教育目標類別(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gnitive Domain)」,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分成六個層次,前一項類別都是掌握下一個類別的先決條件,依序為:

認知(Knowledge)

理解(Comprehension)

應用(Application)

分析(Analysis)

綜合(Synthesis)

評鑑(Evaluation)

 

  而後,為了因應時代教育理論與實務的演進,認知歷程的原有類別名稱的名詞特性轉換成動詞性質,以強調認知歷程的漸增複雜層次的概念,其目的在於促進學習者保留及遷移所學習的知識。Anderson、Krathwohl、Airasian、Cruikshank、Mayer、Pintrich、Raths、Wittrock 在 2001 年進一步提出修訂進化版,其中記憶與學習保留(Retention)有關,其餘五項則與學習遷移(Transfer)相關,依序為:

 

1)記憶(Remember):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

 

2)理解(Understand):從教學內容中創造意義,建立新知識與舊經驗的連結。

 

3)應用(Apply):使用步驟程序來執行作業或解決問題。

 

4)分析(Analyze):拆解/解構教學內容或素料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段一小段的局部,並思辯且指出局部與對應整體結構之間的關聯性。

 

5)評鑑(Evaluate):根據準則(criteria)和標準(standards)來判斷。

 

6)創造(Create):將各個元素組合/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且具備功能的整體機制。

 

圖片來源:https://www.psia-nw.org/wp-content/uploads/Blooms_Old_New.jpg

 

  最後,我調整順序為「理解」、「分析」、「應用」、「記憶」、「創造」、「評鑑」,設想大多數人的學習認知歷程的先後順序大抵如此,最終還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並無定法。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理解」、「分析」、「應用」、「記憶」、「創造」、「評鑑」的具體清晰的架構與層次來設計教學策略方法及形塑學習策略方法並檢視之,開始進行「教學」與「學習」的活動,而不至於茫然不知該怎麼辦,讓自己的「教學」或「學習」能順利開展。

 

 

 

P.S. 這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及多數人過去普遍都有的盲點:理論是死的、是無用的、紙上談兵並不值一提而加以排斥,但到底它是死的還是活的,最終端看使用者--我們人類--能否隨機應變、善巧利用、靈活運用。所以,學院派專家學者畢其一生所鑽研、分析、歸納的理論概念、架構/框架或模式/模型究竟是有其用處的。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ang 的頭像
Huang

福爾摩沙 太平洋島嶼上的孩子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uangys135pixnetnetblog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