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AirPods 是如何成為幾乎所有 iPhone 用戶必備周邊的?

本篇出自合作媒體「愛范兒」經授權刊登於本站,作者:木斯

不知不覺AirPods 已經推出2 年多有餘了。

真香定律再一次在蘋果身上應驗。AirPods 剛推出的時候幾乎是鋪天蓋地的全網群嘲,原因之一大概是人們普遍認為把EarPods 剪掉線就當成新品類的蘋果實在太過偷懶,而更重要的槽點則在於這個設計看起來實在是既不牢靠也稱不上好看。

可現在,AirPods 已然成為了蘋果的新生代小花旦。幾乎每天上下班路上我都能和若干AirPods 用戶擦肩而過, 社交網絡上對或許能支持無線充電的二代AirPods 呼聲也日益高漲。

而於我個人,自從前年在Apple Store 機緣巧合下買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現貨後,隨身包裡就一直有它的一席之地。每天總有那麼幾次,看到充電盒就忍不住用大拇指把盒蓋挑開,再「啪」的一下合上。

大概是閉合瞬間的清脆聲響,恰好擊中了腦內某一條神經迴路,一下子讓人慵懶的精神變得振奮起來。

更多的時間裡,AirPods 的兩隻耳機都安穩妥帖地呆在我的耳朵裡。我似乎已經習慣了長時間佩戴著它們。它們輕若無物,不會帶來不適,存在感就好像是咖啡店裡的背景音。

除了偶爾一陣突兀的提示音,告訴我電量即將耗盡。

▲圖片來自:unsplash

在此之前,其它耳機都沒能做到這一點。有線耳機的線材束縛局限了空間,碼字久了站起來走動時需要摘下來,一些小動作也總會被束手束腳;入耳式耳機則和我有些天生八字不合,要么導致耳道不舒適要么容易鬆脫,也難以察覺到周圍的環境音。

哪怕是無線的頭戴式耳機,戴久了也會覺得如泰山壓頂,異物感愈發強烈。

但AirPods 似乎完美解決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無線、體積小、不閉塞、自重輕,如果算上快速充電和充電盒輔助,幾乎可以實現無限續航——給左右耳機輪流充電,充得比用得還快。

很少有產品可以像AirPods 一樣,從最開始一邊倒的被吐槽,演變成被大眾市場所接受的明星配件。

2016 年9 月,AirPods 最初發佈時的景像還歷歷在目,當時蘋果還推出了一部由御用聲優Jony Ive 主講的宣傳視頻:

我們相信,未來將是一個無線的世界,這個信念促使我們設計出了這款AirPods 耳機,

但很多人看完這部視頻後給出的第一個評價卻是:「我終於明白蘋果為什麼要砍掉iPhone 的3.5mm 接口了。」

除了上千元的定價著實不菲外,還有人認為蘋果把電源線砍掉是個很愚蠢的決定,「猜猜誰會成為第一個撿到AirPods 單個耳機的人?」,類似的說法成為了一時興起的話題。

乍一看,這個掛耳造型也確實雷人。

不過隨著AirPods 出現頻率的增多,人們的審美神經也變得粗壯起來。起初在街上撞見一個戴著Airpods 的用戶,還會有種「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估計不是程序員,就是和我一樣的互聯網從業者。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同道中人」數量節節攀升。誇張一點的時候,我甚至能在一節地鐵車廂裡看到五六個人戴著AirPods 刷手機,這讓人不禁產生了一種「iPhone 用戶是不是人手一部AirPods」的錯覺。

實際比例肯定不會有那麼高,但至少AirPods 在很多領域裡都證明了自己的存在感:世界杯、演唱會、大型展覽,只要你能想到的公眾場合,基本都會看到AirPods 的身影,這遠比投放鋪天蓋地的廣告更有價值。

而對蘋果自己來說,這個售價1299 元的無線分離式耳機,如今也可以被稱作是除了iPhone 外最重要的硬件產品之一。單純從好評度來看的話,它的地位可能比現在的iPhone 還要高。

蘋果財報分析機構也在突出展現這方面的數據,以AirPods和Apple Watch為首的可穿戴設備品類,是現在蘋果同比增速最快的業務。而庫克在今年1月份接受CNBC採訪時也表示,這種增長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在可穿戴設備(主要是AirPods 和Apple Watch)業務上的收入,已經達到iPod 巔峰時期的1.5 倍;如果不考慮巔峰期,而以iPod 發售時間起作為對比時間段,即使把這兩者單列出來,它們各自的收入都能達到iPod 的4-6 倍左右。

看到這一趨勢的手機廠商,也紛紛跟進大刀闊斧地砍掉3.5mm 插孔。從小米魅族再到華為OPPO,好幾家國產手機廠商都推出了類似外觀的帶充電盒的無線分體式耳機。

而那些做智能硬件的品牌,也爭先恐後湧向了這個領域,你只要在淘寶上隨便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找到一大批從幾十塊到兩三百元不等的「AirPods 類產品」 。

事實上,藍牙無線耳機並不是什麼新鮮產物,只是在更早之前,它們更多強調接聽通話,有的甚至連音樂功能都沒有做,所以還只是面向商務人士和需要解放雙手的人士,比如開車接聽電話就是一個剛需場景。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Malaysia

但AirPods 不但保留了原有的耳機功能,還近乎完美地解決了藍牙耳機的幾個痛點問題。比如充電盒提供的全天續航,比如基於定制W1 芯片帶來的配對便捷和傳輸穩定。

它還支持Siri 語音,變得有點兒像電影《Her》中的人工智能助手;而紅外傳感器和運動傳感器的存在,則讓它可以根據你拿起和放下的動作自動播放/暫停歌曲,還提供輕觸交互。

雖然AirPods 外觀不討好,但當你真正佩戴了以後就會發現,這種解放有線束縛的暢快感和自然而然的使用邏輯,會讓你將什麼形態音質都拋到了腦後,反正不照鏡子也看不出自己戴上什麼樣,好用才是硬道理。

是的,很少人會去對AirPods 的音質品頭論足,我們可以在現在的耳機市場上輕易找到同價位甚至更低價位比它音質更出彩的產品,但我想大部分選擇AirPods 的人,還是更看重它的便利性優勢,而非音質。

便利是AirPods 的製勝法寶,這讓它獲得了遠超預期的市場反響,也讓它獲得了用戶的綜合好評。

在愛範兒,還有讀者給出這樣的評價:

比它便宜的沒它好,但比它好的又沒它便宜。

大概我們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自詡購物理智客觀的自己會願意買一個聽起來不咋樣看起來也不太行的耳機產品,並且甘之如飴。

關於AirPods的下一代產品,現在已經有很多預測了。在這個傳感器廣為普及的時代,只要蘋果能解決空間的結構問題,下一代乃至之後幾代恐怕遠不只是換個無線充電盒那麼簡單。

比如說加強運動和健康領域的功能。蘋果Apple Watch 已經在這方面給出了範例,畢竟只要加幾個傳感器,就能實現心率和計步器的檢測,等同於充當了一個數據採集器。

另一個呼聲較高的則是降噪。這更多關係到聽音體驗的提升,對於經常出差的商旅人士來說,很多已經習慣了Bose 等降噪耳機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但這卻是AirPods 的弱項之一。

但相對的,也有人認為降噪對於AirPods 不是剛需,因為從使用場景來看,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長時間佩戴AirPods 走動的習慣,甚至在與人面對面簡單交談時也不會摘下來,這是因為它並沒有影響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

但如果加入降噪後,就很難保證同樣的體驗了,說不定還要進一步犧牲體積和續航。

最後,續航也是蘋果需要思考的一個細節。雖然目前AirPods 在配合充電盒的狀態下,已經能滿足近乎全天的使用需求。

但這一兩年下來,不少人都反應說AirPods 的單次續航力出現了下降,我自己也有類似的感覺,如果真的存在潛在的損耗問題,證明AirPods 確實還有改進的餘地。

鑑於可供升級的空間如此之多,人們對往後一至兩代的AirPods 購買和升級慾望,可能比iPhone 還要高。

根據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預測,2017 年蘋果銷售的AirPods 數量只有1600 萬左右,這個數字到了2021 年可能激增至1 億。

龐大體量下最終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影響,就像《大西洋月刊》所說的,當我們都習慣了長時間佩戴AirPods之時,這類無線耳機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和機器,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畢竟,過去我們戴上耳機,就好像是掛起了「閒人勿擾」的隔絕招牌,而現在的AirPods ,則更像是我們耳朵的一個功能延伸。我們已經習慣了在任何地方一直用著手機,但在耳機這個領域,依然有廣闊天地大可作為。

延伸閱讀

Apple AirPods 開箱 、評測、使用心得!史上最完美最智慧的耳機

您也許會喜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kocp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