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本篇出自合作媒體「愛范兒」經授權刊登於本站,作者:木斯

英國著名的科幻作家Arthur C. Clarke曾經說過:

「任何一項足夠領先的技術,初看之下都會如魔法般的神奇。」

在我們眼中,當初Magic Leap展示的宣傳視頻內容,也如同是在演示魔法一樣。它並不是另一個VR眼鏡,而是更類似於微軟Hololens那樣的AR頭戴式設備,所有的交互都是基於現實世界場景而建立的。

比如說這個從籃球場地板上鑽出一隻鯨魚的效果圖,然後落下激起千層如雪的浪花,在當時也是震驚了不少消費者。

又或者是坐在辦公桌前就能直接查閱各種信息,而且完全是3D 化立體顯示的。

而這種光槍射擊遊戲自然也是重點宣傳的對象了。

事實上,這些視頻都是Magic Leap 在2015 年放出來的,展示的內容彼時看來確實很科幻,但現在再看驚喜和震撼則十分有限了。畢竟經歷了幾年VR/AR 技術的洗禮,我們都清楚知道這些所謂的黑科技並沒有那麼的遙不可及。

而Magic Leap設備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部分,它在2017年末才被官方公佈出來,近期則正式在美國地區上架開售。和之前公佈的信息一樣,它主要由一副名為「Lightwear」的眼鏡,一個有點類似CD機的圓盤狀「Lightpack」主機,以及獨立的觸控手柄組成。

表面上看,Magic Leap 的外觀算不上好看的那一類,但設備的體積算是控制得比較理想了,戴上眼鏡後並不會有明顯的重量感,因為主要負責性能處理和運算的部分都移到了那個圓盤主機上,而且實際使用時可以直接別在腰間上。

說到這個主機,它的內部搭載的是來自NVIDIA 的Tegra X2 芯片,你可以理解為是任天堂Switch 遊戲機芯片的升級版;此外還有8GB 的​​運存和128GB 的​​存儲空間,內置的電池可以供Magic Leap 連續運行3 小時左右。

所以,比起那些需要「腦後拖著幾根線還得小心不要被絆倒」的笨重VR 設備,單論設計, Magic Leap 顯然要更為合理和親民。

至於我們最關心的體驗部分,Magic Leap 真的能夠如視頻演示的那樣,實現那種如夢似幻的場景嗎?

很可惜,至少現在還不能。

▲圖片來自:CNET

幻想總有落入現實的那一刻。目前國外有多家媒體都對這次的量產版Magic Leap進行了實機體驗,雖然口頭上都稱「Magic Leap是現在你能體驗到的最好的AR設備」,但他們也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當你真正戴上這副眼鏡時,雙眼所能看到的虛擬內容,其實遠比你從視頻中看到的要少。

綜合他們的描述,Magic Leap 並無法展示我們在視頻中看到的那種「被全息投影建模包圍」的世界,實際上投射到你雙眼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它的區域仍然是空白的,大概就像是透過一扇小窗去看外面的世界。

所以如果距離太近,某些建模就會被「砍斷」,然後出現「只能看到其中一小部分」的情況;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虛擬畫面,只能後退幾步從稍遠距離才能看到。

▲ 大概就類似這種情況,視角一偏就看不到虛擬物體的全貌了

而在畫面質量上,雖然我們確實可以從Magic Leap中看到3D建模,但看上去並沒有當初視頻展示的那樣清晰,反而會更偏透明,也就是說質感不足。The Verge還稱「在邊緣區域和文字顯示部分存在抖動和模糊的情況」。

還有一個問題是場景上的限制,CNBC  則說一旦四周的光線情況變得複雜起來,Magic Leap就沒辦法正常運作了,所以它現在只適合用於室內。

▲實際能看到的虛擬圖​​像的區域只有中間那一小塊,想看全就得離遠一點

核心的視野受限問題,其實和之前微軟Hololens遭遇到的情況差不多,都是被「Field Of View  」也就是「視場角度」所限制,而視場角度的大小決定了你實際可以看到的虛擬場景的範圍區域。

說白了,如果你過於接近某個虛擬物體,並超出了設備的視場範圍,就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它的整體。

根據Magic Leap 官方的數據來看,目前量產版可以提供水平40 度,垂直30 度的視場角度,這個數字僅僅比微軟的Hololens 大一點,這也意味著你很難獲得理想狀態下的沉浸式體驗。

正如Wired所認為的那樣,Magic Leap確實「造出了一個非常接近於我們理想狀態的硬件設備,但它的效果有比其它競品更讓人感到興奮嗎?並沒有」。

作為對比,目前像PSVR 這類VR 設備已經可以提供大於100 度的視角範圍,兩者俱體的差距有多大,體驗過VR 設備的朋友都可以根據下圖腦補一下。

這已經不是行業內第一次對Magic Leap這家公司和其設備產生質疑了。早在2016年12月時,The Information就曾撰文對Magic Leap進行了抨擊,雖然文章並未說Magic Leap是騙子,但也聲稱最初的那些宣傳視頻很多都是基於特效製作的,且公司盲目誇大了現階段技術所能實現的效果,以至於出現了錯誤的預期。

此後,該公司為了回應質疑,展示了一套原型設備,那時候眼鏡連接的還不是現在這個小圓盤,而是一個佈滿電路板的背包。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UK

至於現在的Magic Leap One Creator 則是首個對外發售的版本,雖說面向的主要還是開發者和商業用戶,但2295 美元的價格依舊非常感人,而早2 年開賣的微軟Hololens 價格也不過才3000美元。

過去幾年裡,這家來自矽谷的初創公司一直都籠罩在莫名的光環和炒作之下,並先後獲得了來總計20 多億美元的投資,而且還都是來自Google 和阿里巴巴的錢;更重要的是,這些融資行為都是在Magic Leap 還處於研發時期發生的,實際的產品長什麼樣,根本沒多少人見過。

在原本的預想中,我們都期望Magic Leap 能夠展現出一些引領業界的「大招」,畢竟過去的視頻演示和創始人對未來技術的構想都說服了不少的媒體和消費者,但現在我很難再這麼想了。

如果說目前公開的技術就是Magic Leap 的全部家底,難免讓人對這家明星公司的未來打上一個新的問號—— 當初說好的「光場技術」、「革命性體驗」都去哪裡了?

同樣是明星公司出身,專注於VR 領域的Oculus 也曾在初期的宣傳中對自己的技術進行了高調的宣傳,並一度被視為VR 行業的引領者,之後還被Facebook 花了30 億美元收入囊中。

可結果呢?Rift 頭盔的銷量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當初我們所期待的VR 浪潮也沒有到來。現今不管是PS VR 還是HTC Vive,面向的仍然只是一個幾百萬玩家的小眾群體,普通消費者裡有多少是真正擁有並會每天體驗虛擬現實設備的人?更別說那些能跑動Steam VR 遊戲的高配置電腦,可能全世界的佔比連5% 都不到。

而Magic Leap 所代表的AR(或者說MR)亦是如此,雖說在蘋果和Google 的推動下,AR 的前景會比VR 更光明一些,但在技術未成熟的階段,這兩個巨頭也不敢冒險去做獨立的頭戴式設備,而是更傾向於基於智能手機做適配,先進行內容積累。

所以,拋開那些酷炫的大場面不說,現在只要你手頭上有台像樣的iPhone 或是Android 旗艦,就能在應用商店裡就能找到各種AR 遊戲和應用,比如之前iOS 平台著名的AR 遊戲《The Machines》,實際效果也不見得比Magic Leap 裡的遊戲差,關鍵是用戶還不用再額外花幾千美金買個眼鏡。

▲圖片來自:MIT Technology Review

事實上,我依舊看好Magic Leap 所專注的AR 領域,甚至對第二代乃至是第三代產品保持著期待,但問題在於,如果僅僅只是做一款比三年前HoloLens 好一點的輕量化產品,並且存在著應用場景等一系列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將它帶到消費者市場上,那麼它最終的命運可能只會和Oculus 一樣,打包自己的技術,然後被蘋果Google 或是隨便哪家巨頭「招安」,成為別人家實驗室裡的產物。

也許,我們還是等蘋果做一款「Apple Glass」比較現實?但那應該是3-5 年後的事情了。

所以說,一家科技公司的命運確實是不可預料,有的是靠自我奮鬥,有的則是做幾張PPT 就能吹上幾年。說到底,什麼改變世界的黑科技,口頭說說是沒問題,真想要落地,還是得回歸理性,多多考慮客觀技術的發展進程。

您也許會喜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kocp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