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談家庭的情緒哲學 | 李政洋身心診所



診間的親子拉鋸戰

有一天我帶女兒去看兒童牙科,診間此起彼落的發出哭嚎聲、尖叫聲、不要不要聲,是很稀鬆平常的現象,對當時三歲的女兒來說是初體驗,她看起來穩穩、靜靜的。


等候中,某個診間的門打開,一位男孩結束了療程並未走出診間,僵著站在門口不離開,發出巨大的哭嚎聲,挾著滿滿的憤怒在嘶吼著,感覺像在傾洩滿肚子的情緒,似乎也在召喚著什麼,護理人員一再安撫告訴他程序結束可以離開,哭叫情況未止反而越發劇烈,我直覺地想轉頭看看他的照顧者,發現他的家屬並沒有在附近。

男孩的情緒張力感染了現場,其他等候看診的家屬紛紛做了一些措施,彷彿在幫自己的孩子做事前心理建設……

有的家長告訴孩子:「看牙齒沒那麼恐怖,一下就好了,別怕!」

有的家長說:「看個牙齒而已,沒什麼好哭的!」

有些家長默默的把孩子帶離開現場,也有家長告訴孩子:「如果你像那樣吵鬧就不應該,干擾到別人了!」

我的女兒問我:「那個葛格怎麼了?」,我說:「他可能怕怕,需要抱抱,也可能是痛痛,需要秀秀。你會怕嗎?」,女兒皺著眉心點點頭,我拍拍她的背跟他說:「怕的時候可以跟媽媽說,我會陪你、保護你。」。

那位男孩的母親從別的地方走過來,看到自己的孩子僵在那裡哭,對孩子說:「我離開一下而已,你這樣很丟人,都結束了還哭……,全家上下都寵你一個,讓你變得這麼鬧!」,男孩依然持續僵著,用更大的哭嚎聲與母親的情緒在抗衡,也許他只是想要擁抱自己的母親。

父母們在生活中都在展演他們如何看待其他人的情緒,這影響著孩子怎麼評價自己的情緒,成為家庭的情緒哲學。

每個家庭皆有獨特的情緒哲學和文化,容易代代相傳

父母的情緒哲學影響孩子怎麼解讀與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受,也接著會影響下一代。家庭中發生的每一次情緒經驗,都在建構自家的情緒哲學,而每一次的家庭情緒經驗當中,彼此都在內化、深化自己的情緒哲學。較困難處理的情緒問題,有時候不見得在於事情所引發的最原初的情緒(稱初級情緒,primary emotions),而是個人對這個情緒的看法與評價所產生的情緒,稱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例如因為「我為這件事情這樣喪志真是不應該」、「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為什麼要覺得委屈?」等等評價情緒的語言,進而形成罪惡感、挫敗、憂鬱等情緒,糾結又難解。

覺察自己的家庭情緒哲學,看見僵固、封閉與敵視的態度,從中調節情緒經驗的心理歷程,可以幫助自己及家庭破除惡性情緒結果的魔咒。

家庭情緒哲學分四種類型:教導型、不予理會型、不以為然型、放任型

教導型情緒哲學的家庭,彼此之間會接納各種情緒的發生與表達,也傾向彼此幫忙解決情緒的困難,父母會設定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你可以生氣,也可以表達生氣,但是你生氣的時候用腳去踢牆壁傷害了自己,不要為情緒去傷害自己」。

不予理會型的家庭情緒哲學是相反的情況,家人彼此之間隱藏各種情緒的表達,特別是負向情緒,彼此間不分享、也不幫忙面對情緒問題,可能說出的語言是:「你會沒事的」、「打起精神來」、「都過去了」等等。

不以為然型的家庭,也傾向彼此間隱藏負向情緒的表達,甚至更傾向表達對負向情緒的攻擊與批判,小孩只要表現出負向情緒,父母則多以責備、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家人之間有敵視和攻擊負向情緒的氛圍,可能出現的語言是:「你不應該有那種感覺」、「你可以成熟一點嗎」、「你再這樣我讓你待會不好受」等等。

放任型的家庭情緒哲學,與教導型的家庭類似,家人彼此之間允許並容忍情緒的表達,父母雖然肯定了孩子的情緒抒發和宣洩,但比較不幫忙彼此面對情緒問題,也較不提供孩子如何解決情緒問題的策略和資源,可能出現的語言是:「生氣是正常的」、「沒關係,你這樣發洩一下也好」等等,僅表達包容情緒而缺乏教導情緒宣洩的底線。

有的家庭因地制宜,因情境不同折衷採取以上不同的情緒哲學態度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例如沒有時間壓力時就採用教導型;無暇顧及全面時,採取暫時放任型或不予理會型;父母非常忙碌的狀態之下情緒較脆弱時,較採不以為然型。這些都跟父母的教養風格有關,是一致的呢?還是不穩定的?

教導型情緒哲學的家庭,比其他類型情緒哲學的家庭生活來得健康美滿

能夠接納、關心彼此情緒的夫妻,比較不會離婚,孩子的表現較穩定、專注力較足夠、學業表現較好、適應問題較少,在生理方面,血液中與壓力有關的賀爾蒙相對較低,亦較少健康問題(John M. Gottman Joan DeClaire2008)。

身為父母,建立正向的家庭情緒哲學,可以開始這麼做:

1.覺察自己的家庭情緒哲學:「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的情緒經驗,有沒有發現針對家人間某些情緒較習慣以某些方式和語言去處理?」、「別人在表達何種情緒時,自己會特別覺得難以承受?」、「表達負面情緒時,是否覺得有罪惡感?」、「當家人難過、生氣、害怕時,有想隱藏、忽視或是拒絕的想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整理自己的家庭情緒哲學。

2.同理孩子的初級情緒:當孩子表達或表現負向情緒時,先不以表層的行為去評價對錯,嘗試換位思考,設想孩子背後的真實心情是什麼,傳達我們能理解他的心情,也可以肯定他願意表達這個情緒,這可以安撫孩子部分的躁動不安。

3.正面、細心回應孩子的感受和疑問:親密而溝通開放的關係,是建築在彼此對情緒交流的接納度與回應方式,孩子的需求與情緒被正面細心的看待,能讓他們感覺到被重視、被關注,也能夠提升孩子開放地接納和處理情緒的能力。即使在當孩子問「如果我….你會愛我嗎?」,回答「想那麼多」、「這還用問」不如「是的,我愛你」、「你就是你,不管如何爸/媽永遠愛你」,能夠安撫孩子的不安和疑惑,正向的回應也是在表現父母隨時歡迎孩子各種情緒的表達。

4.適時分享和揭露自己的負向情緒:能夠分享負向情緒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負向情緒。父母有時候表達:「其實發生那件事情的時候,我也覺得有點可怕、「其實爸爸現在感覺手足無措,目前還想不到有什麼辦法解決」等等,並不會降低父母的對孩子在教養上的權威感,有時能夠營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同在感。

5.提供處理情緒問題的方法,設立情緒表達的規範:例如:「生氣是正常的情緒,但不要傷害到自己」、「當你覺得心情很糟的時候,讓我/我們知道,一起分擔」、「很緊張的時候請你默數三下,然後深呼吸引導自己能放鬆,心中的批判聲讓它流過」等等,彼此共構對情緒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以及情緒表達的底線

情緒智商包含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及修煉正向的情緒哲學

講到情緒智商,大部分人能馬上聯想到的都是學習管理和控制情緒的技巧和能力,然而情緒哲學的內涵根深蒂固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情緒事件,如果只是知道情緒應該管理,但對負向情緒的看法是抗拒和批判的,易形成與內在深層情緒抽離、解離的情況。覺察自己的家庭情緒哲學,修煉正向的情緒哲學,能夠幫助建立較具支持、令人感到舒適彈性的家庭關係,從為人子、到為人父母,這是找回真實自我、療癒關係必修煉的人生功課。


參考文獻

關係療癒(   2008),John M. Gottman Joan DeClaire,徐憑譯,張老師文化出版。

筆者介紹:

筆名  愛靈


本名:林德慧


台灣高考諮商心理師


專長:

創傷復原、沙盤治療、後現代取向諮商、校園諮商輔導、員工壓力管理、放鬆與冥想


學經歷與現職: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學士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畢

李政洋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

銘傳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大專院校兼任諮商心理師、職涯諮詢師、特約講師

員工心理健康促進講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

科技部心理復健計畫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小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leepsyclini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