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重現台灣原貌 《馬偕日記》全集補憾 | 藝文 | 新頭殼 Newtalk

完整批露馬偕在台灣各地傳教行醫點滴的《馬偕日記》多年來只有原文和摘錄版本,適逢馬偕來台140週年,中文版本也正式推出。負責發行的玉山社發行人魏淑貞表示,這本書對於北台灣的人文歷史有相當大的價值,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讓更多民眾貼近這位熱愛台灣,且奉獻生命在這個異鄉上的「偕牧師」。

今(26)日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到致力於出版許多台灣歷史文化讀物的玉山社發行人魏淑貞。除了綜觀《馬偕日記》這本書在編譯和出版時的秘辛外,也剖析近年來台灣社會中,閱讀風氣每況愈下的普遍現象。

魏淑貞表示,《馬偕日記》的編譯工作花了三、五年時間,當初是由真理大學與長老教會系統負責,組織台灣學者和外國在台傳教士進行翻譯,不過翻譯完畢的中文原始稿始終擺在倉庫中不見天日,直至他們接洽玉山社出版後,這本歷史性的翻譯作品才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被問到出版這本書時,是否曾經對市場進行評估?魏淑貞認為,當初內部討論時認為馬偕對於北台灣的宗教、教育、醫療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他們認為,這本他的親筆著作對台灣的人文歷史有極大價值。

魏淑貞說,名人的日記與一般傳記或側寫不同之處,即在於所有的紀錄相當真實,讀者閱讀時可以隨著馬偕的足跡,了解近百年前的人文生態、族群的活動,甚至於當時的天氣,都可以在文字中細細體會,因此閱讀後,讀者了解的不再只是眾人對馬偕的共同印象,而是更貼近馬偕的真實面貌。

另外,談到出版界的現況,魏淑貞也對台灣近年來閱讀風氣不振感到憂心。她用「到麥當勞的路比較近,到書店的路比較遠。」來比喻台灣人近年來寧可花錢享用美食,卻不願投資多一些在知識商品上的普遍現象。她強調,台灣的價值觀受到許多電子媒體的影響之下,慢慢的朝向物質化發展,但真正雋永的到頭來還是這些背後花了相當多心力的出版著作。

面對這幾年市場緊縮的台灣出版界,她認為與台灣人普遍對政治、社會感到失望有關。此外,網路與新科技的排擠也讓實體出版界的生存越來越不易,但魏淑貞相信紙本出版產業並不會消失,因為實體書的閱讀經驗很難被任何科技物品取代,甚至有一天當紙本書變得稀有時,「大家將會回頭重視書本的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newtalk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