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漫山遍野的紅色小屋消失之時,色達佛學院建起了集體宿舍 – SheSay

對於佛教信徒和建築愛好者而言,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洛若鎮的喇榮五明佛學院(以下簡稱佛學院)有著特殊的意義。

今日佛學院全景。本文圖片如無標註,均為作者自攝。

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在鼎盛時期,有超過三萬多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無到有,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僧眾在山谷間建起了漫山遍野的經堂、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這些自建的絳紅色小屋布滿了山坡,綿延數公里,形成「色達山河一片紅」的壯麗景象,成為旅人心中神聖佛國的象徵。

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形態是一個未經人工規劃、自發生長的人類聚落,對建築學和人類學愛好者來說,這里是研究聚落形態的完美案例。

不幸的是,「色達山河一片紅」正在慢慢消失,一排排工整的集體宿舍已經開始修建,以進步和安全的名義。在不遠的將來,這些集體宿舍將取代那些迷人的絳紅色小屋。而在學院對面的山坡上,多了一行用漢字和藏文共同排列的巨大標語:同心共築中國夢。任何人抬眼就能望到。

遠處的標語和近處的犛牛

從五台山說起

色達五明佛學院和五台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1987年,佛學院的創立者晉美彭措曾率一萬多藏人眷屬拜會五台山,並在五台山的菩薩頂住了一百多天,這也是晉美彭措最聲勢浩大的一次朝聖。

五台山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交匯之地,歷史上有不少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到五台山修行,如六世達賴、十三世達賴等。《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而色達佛學院所在的喇榮山谷整個地形別具一格。《法王晉美彭措傳》說:當你順著蜿蜒的山路走進學院里,不禁會被這里的一切吸引得心曠神怡,心情豁然開朗……四周環視,就會發現,周圍跌宕起伏的山峰恰似一朵綻開的六瓣蓮花。再細觀瞧,有主要五大山峰,我們通常稱為」五台」,所以這里也算是一座」小五台山」了。

五台山(左)和色達五明佛學院 黃瑞國 圖

色達五明佛學院

但是喇榮山谷畢竟不是五台山,五台山的面積要大得多,每個台之間的距離也比色達五明佛學院要大。五台山的「環台線路」遊客和朝聖者需要走上三天兩夜,而喇榮山谷里的環台線路遊客不消半天就能走完。

佛學院的空間構成

除了場地條件外,決定聚落形態的另一個因素是人文和精神層面。藏傳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個圓盤,須彌山處於圓盤的中心。而四大洲和八小洲在須彌山四周,同時還有日月星辰環繞。須彌山上至天界,下抵地界,人所處的世界位於中部。這種宇宙觀被稱作曼陀羅。

色達五明佛學院的壇城

曼陀羅在藏傳佛教中指「壇場/壇城」,代表著「圓」和「中心」。它強烈的中心感,是為了突出和強調主體,並幫助修習者在觀想時有一個象徵性的觀修對象。而曼陀羅在空間的層面上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廟宇。在喇榮山谷,隨著時間的發展,住宅會圍繞中心慢慢填充整個場地。

之所以會呈現出這種形態,因為在藏區,中心的寺廟承擔著每日生活的必須,位於中心的布局形式在效率上是最優的解決方式。

拆遷整治前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夜景 自勝為疆 圖

在上面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從1989年起,晉美彭措創辦佛學院,之後快速發展擴張,1993年被美國《世界報》稱為「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到2000年,僧眾過萬,鼎盛時期,有超過三萬多出家僧眾在此修行居住,並得以呈現「色達山河一片紅」的景象。

此外,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被稱為「新型藏傳佛學院」的原因之一是這里接納女信眾(覺姆)和漢人,並且容留居士居住於此。

在女信眾進入之前,色達是一個以經堂為中心的、均勻分布的護法圈。佛教在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在西藏,佛教更是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女信眾甚少。

創始人晉美彭措在1988年說:「本來,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已慈悲地開許女眾享有與男眾同等受出家戒的機會。但由於某種原因,在藏地一直未有過大規模的尼眾僧團,為了使可憐的女子有擺脫塵世俗緣的機會,專心修學佛法,不再虛度人生,從現在開始,我將廣攝尼眾,建立尼眾僧團。」女信眾的加入讓佛學院的空間形態產生了變化。

短短數年,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女信眾數量不斷成長,到2000年時,已經達到7000餘人。直至今日,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舊是藏區最大的女尼修學地。這也是五明佛學院可以快速擴張的關鍵,也是成為「新型藏傳佛學院」的最本質特徵之一。

由左至右分別為1980年代初期、1998年、2015年的佛學院

在色達五明佛學院,男女之間有許多嚴格的規定,如男女眾之間不能說話(上師、法師、大管家除外)、男女眾不可以一起行坐等,這些管理制度同樣也反映在空間上,賦予空間性別屬性。

佛學院功能分區

漢人喇嘛的到來

90年代初,佛學院開辦了漢語授課,這使得來到色達的漢族信徒明顯增多了,佛學院為此特別修建了一座「漢僧顯密經堂」,這也是藏地歷史上第一座專供漢人使用的經堂。但是實際上,當時在佛學院的漢僧不過幾十名,據說是法王晉美彭措力排眾議後,才最終修建了這座可容納幾百人的經堂。

在漢族僧侶進入色達五明佛學院後,在空間形態上也發生了變化。在藏族覺姆進入後,佛學院分為兩個區域,西側為女尼區,東側為喇嘛區;在漢族僧侶進入後,佛學院的中央核心區可以分成四個部分:藏族的覺姆經堂、漢族女尼的教學樓和綜合樓、漢僧的顯密經堂、藏人經堂。漢族僧侶的進入再次豐富了佛學院的空間結構。

藏族覺姆進入後的核心區結構(左)和漢族僧侶進入後的空間結構 黃瑞國 圖

在佛教中,講究眾生平等,而在藏區的無宗派觀念里,也講究漢藏平等。因此,雖然在僧侶分類上出現了漢僧、漢尼、藏僧、藏尼,但是佛學院在空間上依然按原本的性別劃分為兩塊,只是在中央公共區域上分為四部分。漢人和藏人在此是平等而自由的,如果能夠使用藏語,漢人也可以去藏人的課程里學習。在個人居住和修行的小屋,漢人和藏人混合居住,沒有明確的區分。這種空間結構讓初到此地的漢人沒有生疏感,能夠盡快融入藏地的生活。

色達五明佛學院在精神上賦予了自身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既與五台山的聯繫、場地形如蓮花、高等級護法神的加持等。各種藏地高僧大德也到此說法傳道,這一系列精神依托以及佛學院「無宗派」的招生理念,對漢人僧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讓佛學院得以形成一種漢藏共同體的空間格局。

紅色小屋

佛學院在招生過程中採用「不分教派、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策略,使得佛學院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其中在空間上最為明顯的是作為僧舍的紅色小屋。

紅色小屋是色達五明佛學院視覺形象的主體,顏色來自色達五明佛學院所屬的寧瑪派(又稱紅教)。以經堂為中心,紅色小屋沿著等高線橫向展開,形成環套式的結構。

今日色達航拍

僧舍的基本形式 黃瑞國 圖

今日色達,紅色小屋被限制的邊界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高速擴張後,佛學院的規模引起了當地政府的警覺,在經歷了一次大規模僧舍拆除後,佛學院的西側被劃出了一條限制邊界,規定僧舍不能超過這條線。由於喇榮山谷的壺天模式,這幾乎斷絕了佛學院在空間上擴張的可能。

在後期,由於僧眾的增加,佛學院逐漸出現了兩人或者三人共住的模式。即使是共住,也以一人一間的形式為主,極少出現多人共處一室的情景。

佛學院的兩種雙人合住形式

佛學院的雙層僧舍 黃瑞國 圖

因為修行的僧侶大多經濟並不富裕,無力承擔修建費用,目前能見到的這些僧舍多是學生在佛學院的商店自行購買建築材料,並與其他好友一並自行組裝而成。

新建的集體宿舍

今日再去色達,能在佛學院的西側見到一批正在建設中的退台式現代建築,這是在經歷了2017年4月的大規模拆除後,出現的一種新的居住形式,雖然還是以紅色為基調,但是已經不能再稱為「紅色小屋」。

色達五明佛學院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的拆除房舍。第一次是在2001年的5月到7月,拆除房舍2200間;第二次是2002年12月(拆除數目不詳);第三次是2004年4月,拆除房舍20餘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拆除發生在2017年4月,共拆除房舍3325間。

在此基礎上,當地政府一直在試圖以收門票的方式將寺廟利益化,這樣既可以阻止一部分人員進入佛學院,另一方面也可以景區的名義對佛學院進行管理。但是由於佛學院的高層多次反對(索達吉堪布:如果收門票,就分不清是寺廟還是旅遊景點了。作為佛教道場,寺廟應該保持清淨如法,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收取門票的制度一直未能實施。今天再去佛學院,能在入口處見到景區常見的驗票閘機,只是這些機器在這里從未被使用過。

伴隨著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拆除,當地規劃部門的改造方案已對外公布。佛學院將統一規劃布局,將努力改造建設成為「愛國守法,持戒精修,管理規範,安全穩定,環境整潔,教學有序」的藏傳佛教場所。

佛學院規劃圖 色達縣住房與城鄉規劃局 圖

參考資料李晉,漢人喇嘛的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復興的辯論黃瑞國,1980年後「新型藏傳佛學院」的空間變化研究:以色達五明佛學院為例(1980-2015)



熱門推薦

本文由 shesay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