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另一種「進口替代」

過去十幾年,台灣平均「名目工資」(即未考慮物價水準因素的工資)成長十分有限,平均「實質工資」(經物價水準平減後的工資)甚至是下降的。事實上,從1990年代起,工資差異化幾乎是全球共有的現象,不但在高所得國家出現,在許多中低所得國家,包括台灣,也同樣出現。

工資差異化的具體現象是高技術與低技術工資的差異不斷拉大,同時平均工資的成長趨緩,甚至下降。由於工資差異化直接會導致貧富不均,因此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許多經濟學家也開始鑽研工資差異化的原因。

在諸多可能原因中,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重要解釋是根據所謂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根據這個理論,雖然勞動力不能從中國、印度等國家直接移轉到其他國家,但透過商品貿易的交流,也會導致進口國工資趨向出口國工資的均等化。

從1990年代末期以來,台灣不但有大量的資金進入中國,同時和中國的貿易也快速增加。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這兩者都會壓低台灣的工資。可是理論歸理論,國內外的實證研究所提供的證據還十分缺乏。

美國最新的證據

《經濟學人》雜誌最近報導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David Autor、David Dorn與Gordon Hanson最近的一份研究論文。該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估計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對美國工人的工資、就業與勞動參與率的影響。

這個估計工作最困難的挑戰是要排除其他變數的影響(同時還有內生性的問題,但此不贅述)。作者的策略是捨棄全國性的層次,而改在「通勤區域」(community zones)這個層次上進行估計。通勤區域通常指一個大都會地區以及周邊的小城市,合在一起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勞動市場。這樣做的理由是,某些通勤區域原本有較多的低技術工人,或者生產較多和中國進口商品類似的產品,所以這些區域受到中國進口商品的影響會比其他區域來得大。因此,「通勤區域」間的差異,為估計中國進口商品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機會。

這篇論文的估計結果顯示,在1990到2007年之間,進口的中國商品使得美國失業率提高、勞動參與率下降,同時平均工資也下降。而且,影響幅度是相當可觀的,平均一個工人如果增加一千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將會降低勞動參與率0.7%,在影響較大的區域,這個估計值甚至高達好幾個百分點。

保護主義在美國蠢蠢欲動

由於自2007年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目前還保持在9.1%的高位。這不但讓人們普遍對經濟成長的前景感到悲觀,也讓美國政府以及國會感到壓力沉重。

美國近來對中國人民幣匯率的不滿達到高峰,不斷批評中國通過壓低人民幣匯率來提振出口業,損及美國的就業和企業的利益。這樣的指責,顯然得到了Autor等人研究成果的支持,這也是該篇研究受到普遍重視的原因。

參議院近期通過了一項針對人民幣匯率的議案,雖然該議案不太可能會在眾議院通過,也就不太可能會成為對國務院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因此,在選舉前這樣高調的政治行動可能表演的意義大於實質。但這畢竟反映了美國公眾普遍的不滿,也反映了美國高漲的保護主義呼聲。

誰是贏家與輸家?

從中國進口便宜的商品,美國一般的消費者基本上得到好處,所以屬於贏家。不過,有贏家當然也會有輸家,Autor等人的研究即顯示了低技術勞工普遍是輸家。同時,因為開放進口而關閉的企業當然也是被犧牲的對象。不過,被「進口替代」的勞工與業主不是唯一的輸家,因為相當一部分的成本會轉嫁到納稅人身上。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勞工部會對被「進口替代」的勞工提供所謂的「貿易調整補助」(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簡稱TAA),包括提供金錢補助與輔導重新就業。這些經費當然需要納稅人來買單。

另外,Autor等人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大約有10%被替代勞工在失去工作後,申請加入了美國社會保險的「殘障保險」(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surance)。這部分的社會成本比「貿易調整補助」來得更大,因為一旦加入這個計畫,保險給付可以一直持續到退休年齡甚至死亡。而且新加入的投保人幾乎可以確定不會再回到就業市場。

因此,根據Autor等人的估計,透過進口廉價商品得來的好處,其中三分之二都透過以上這些直接或者間接的成本付了出去。這暗示了如果忽略了被替代勞工的成本,將會高估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淨收益。

當然,《經濟學人》的文章也引用了另一篇很新的論文來強調開放貿易所帶來的其他好處。其中包括刺激廠商更多地投資在研發創新上、更多的專利申請以及更多電腦化的投資等。這些對於產業的生產力都有促進作用。

台灣和美國的比較

從1996年到2010年,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對中國的進口總值從48.6億元增加到375.9億元,名目成長約7.7倍。同一個時期,從中國進口貨物的總值占台灣總進口值的比例,由4.7%增加到接近15%。這個比例在美國大約只有5%,所以台灣的比例大約是美國的三倍。

另外,就產業結構而言,台灣的產業技術水準和中國相對接近,因此勞動被「進口替代」的程度應該比美國更大。所以,跟美國比較起來,台灣的低技術勞工受到中國進口商品的影響,應該會大得多。

跟美國不同的是,台灣並沒有與美國勞動部的「貿易調整補助」相對應的計畫,以提供足夠的幫助給因為開放貿易而失業的勞工。同時,失業並非唯一需要考慮的指標,如同Autor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的,還有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問題。這有可能是因為許多失業的勞工,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而放棄就業的打算。總括而言,台灣進口中國商品的成本,應該相當大,而且幾乎都由中、下層勞工承擔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atchines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