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巷弄裡的原創經濟

幾年前,我常去的一家理髮廳突然關門了,當下不知道附近哪裡有理髮店,只好大街小巷到處亂逛,這才發現,原來附近的小巷子裡,還有四、五家呢,雖然多數是家庭理髮。那次,我還發現許多的小店家:有水電行、鎖店、飾品、文具店、樂器家教等,當然更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特色餐飲和個性店。這些店家有的若有似無,看不出是否還在營業;有的卻十足的低調專業,精緻高雅。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探索趣味,從此我便養成了沒事往小巷子裡鑽的習慣,巷弄裡別有洞天。

 

巷弄裡的特殊品味和人文風情

巷弄經濟雖不起眼,近幾年來卻有愈加旺盛的趨勢,從早先只有台北的幾條知名巷弄,發展到遍布全國各地,幾乎成為台灣的特色之一,和夜市文化分庭抗禮。如今,巷弄美食、巷弄文化、巷弄之旅、巷弄個性店等,已經成了精緻、深入而富地方特色的代名詞,很多小店更是自由行觀光客的必看重點。

在小巷子裡開店,為甚麼容易有特色呢?從成本來看,我認為最主要是因為店租遠比大街上便宜,或者根本是自己的房子,沒有租金壓力。而且小巷子裡反正客人不多,也沒甚麼競爭,不必那麼緊張。就算不賺錢,損失也有限,大不了收攤就是了,更何況他們還可以隨時試驗調整新的做法。因此,店主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經營,同時也很容易和客人有深入的互動。久而久之,特色店就自然形成了。當然,少數巷弄現在已是熱門景點,租金應聲上漲,此時再進來開店就不容易了。

而從消費面去看,這是消費偏好上的很大轉變。人們除了去大賣場、Outlet、百貨公司、連鎖店購物之外,還願意深入巷弄去探索,不是因為小巷子裡更便宜或更大碗,而是因為巷弄裡的特殊品味和人文風情。

我曾經在〈吃到飽的典範移轉〉一文中提到,當消費者不再「以撈本吃到飽為己任,置個人品味於度外」時,商家必然也會跟著產生典範移轉。他們心中的典範,會從講求效率的代工大老闆,轉變為其他的指標性人物,也許是創意設計大師,也許是出版社發行人,當然,也許是巷弄小店的個性老闆。

巷弄小店經營者的典範一旦大量形成,儘管個別的規模不大,仍代表台灣的企業文化起了革命性的改變,終於擺脫傳統代工的束縛。當然,我們早就有自創品牌的成功企業,例如巨大機械公司的捷安特腳踏車,但那畢竟是少數,只有巷弄小店的全面崛起,才算是新世代的形成。一個以原創性為核心的企業思潮。

 

看到經濟型態改變和轉型的曙光

請別誤會,我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主張創意經濟必然優於代工經濟,而是說,在代工經濟上,我們已經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典範了,而在獨創性上,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認為,這些被看成只是「搞小確幸」的巷弄店家,將來很可能就是引領創意事業風潮的大將。他們將是台灣經濟的新希望。

許多朋友都說我過於樂觀,因為台灣經濟這麼糟糕,外在環境受到韓國和中國的強烈競爭,內部又有房市泡沫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具體經濟數字則是出口連九黑和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呈負值,不論怎麼看都是悲觀才對。怎麼那麼糊塗,逛了幾家巷子裡的小店就認為台灣經濟轉型有望?

但我認為,經濟無論多複雜,畢竟還是人的活動。因此,經濟要轉型,除了有賴政府投注資源加以引導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國人思想行為上的轉變。而我的確在巷弄裡看到改變和轉型的曙光,在小確幸的背後看到創意交流和堅持不懈的熱情。這是一群很有想法的人。

例如上期〈非文青觀點〉一文中提到的萬華倉庫展場Anko西園,就是一位退休校長將家族位於巷弄中的閒置倉庫,改造為一個咖啡廳兼展場,相當於一個藝文人士雅集。那不只是個喝咖啡看展的地方,更是新創意的激發場。另外永康街小玩子的「?什麼」店則是一個年輕藥師意外租了咖啡店,改造成個性小店,曾經舉辦33店長33天人情體驗活動,邀請33位藝文雅士,每人當一天店長,展出每個人的特色。現在規模更大了,店主還標下梁實秋故居的經營權,提供藝文人士更優質的活動場所。

最後,我在寫這篇巷弄經濟時,經由Google搜尋,發現李仁芳教授最近出的一本新書《巷弄創業家》,同樣主張巷弄創業家已經脫胎換骨,走創意經濟路線,是經營思維上很大的一個改變,也是台灣下一波創意事業的「前行萌芽春草」。我一方面很高興自己的想法不是荒誕不經;一方面卻不免有些驚訝,人家早就有這個主張,並寫成專書了,令我由衷佩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atchines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