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百年前的城市綠廊—淺談日治台灣行道樹 – 薰風

台南大正町通鳳凰木行道樹的夏日景象,廖明睿提供。(翻攝自薰風第5期)

 

炎炎夏日行走在炙熱的路上,若遇綠蔭便感清涼無比,陽光與枝枒的交織下,更帶來愉悅的視覺,行道樹儼然為現代城市街道的重要元素。但你可曾想過,台灣各地的行道樹是經歷多久的演進,才有如今的風貌嗎?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下的西方國家,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居住空間被迫向外擴張,突破原本受限於中世紀城牆之範圍。拆除後的城牆遺址,化身為帶狀綠地或林蔭大道。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巴黎大改造計畫的推手奧斯曼男爵,可謂最早將林蔭大道有計畫地運用在都市中的規劃者,形塑巴黎至今不衰的大道美景。自此以後,林蔭大道漸為歐洲各城市裡常見的空間樣態,行道樹對近代城市規劃產生很大的影響。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行道樹©Yann Caradec(翻攝自薰風第5期)

 

據文獻所述,日本時代前台灣已有行道樹出現,但並非分佈於漢人城鎮,而是與平埔族的聚落相關。日人曾記錄下當時台灣最古老的行道樹,是位於台南官田番仔渡頭由荷人所植的成排芒果樹。而行道樹計畫的概念,則由日人帶入台灣;這樣植於路側的列樹,昔日或稱為並木(竝木)、街路樹。在近代西方城市的影響下,各地展開市區計畫,揮別了蜿蜒狹窄的巷弄,行道樹有秩序地被種植在改正後嶄新街道的兩側。自一九三〇年代起,各市區的新規劃中,出現不少公園道(parkway)用地的標示,明顯受到歐美都會綠帶系統的影響。

 

行道樹除了扮演都市綠化、美觀的角色外,還能淨化空氣、調節氣溫,帶來涼爽的步行環境。其防災、防空的功能亦十分受到重視。一九二〇年由田代安定所著,論述台灣行道樹的經典之作《台灣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中,提及台島經營攸關日本對外形象,在鄰近殖民地都同樣有物質文化建設的情形下,妝點帝國文明美貌的行道樹是相當重要的項目。早先的行道樹多以相思樹等原生種為主,日人曾嘗試移植部分內地的樹種,由於氣候因素不利生長,後來逐步引入南洋、印度、澳洲等地之熱帶、亞熱帶樹種進行栽種,設有專門培育的苗圃,並著手研究適應台灣各類環境的行道樹種。雖然各市街都以形塑熱帶風貌為目的,但環境的特性、樹種的選擇、街道的設計上有所差異,造就各具特色的綠廊景觀。官方為了培養台灣人的植樹思想,設有並木植栽獎勵,部分地區更舉辦「並木品評會」來推廣。此外,御大典紀念、行啟紀念、紀元節等重要慶典,也常植樹作為活動紀念,長年下來,累積非常可觀的植樹量。

 

歐風建築與熱帶路樹形塑島都驛前軸線的意象,廖明睿提供。(翻攝自薰風第5期)

 

台北在一八九八年就已在城內街道種植行道樹,之後市區改正推行下,將四周舊有城牆拆除,原址規劃三線道路,是台灣第一處仿照西方林蔭大道的設計。行道樹種包含茄苳、榕樹、金龜樹、楓樹及大王椰子等,壯麗的綠帶為文人雅士吟詠之對象,是島都極具象徵的一景,舒適的環狀大道更常有競走活動舉辦,招來外地大批人潮前來參加。不僅重要機關建築周遭道路普植行道樹,台北驛前的表町通更植有蒲葵並木,為島都玄關增添熱帶意象。而往台灣神社參拜的重要路徑——敕使街道,則可見新植的樟樹與楓香夾道。

 

種植成排蒲葵的台北表町通,出自Lafayette College Library(翻攝自薰風第5期)

 

本篇完整內容,詳見薰風2018年 Vol.5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kunputwcom_1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