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寶寶便便看健康

不要小看糞便,雖是食物殘渣排泄物,但觀察糞便可從中獲得諸多訊息,因為身體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而腸道健康又與大便的情況密不可分。透過觀察嬰幼兒的便便性狀,更是了解嬰兒消化狀態的一項重要方式!

從寶寶便便看健康

糞便,其實隱藏許多攸關健康的訊息,從內容物來看,包括纖維質、消化後的食物殘渣、細菌分解後的物質、腸道細胞、細菌與膽汁等,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黃清峯主任指出,「從糞便型態可判斷內容物的變化,顏色來自膽汁的染色;如消化不良從殘渣可知哪些食物不易消化;糞便的氣味由糞臭素引起,若氣味有所改變,可能是細菌感染;這些都可觀察腸道的功能是否出現狀況」。

對於嬰幼兒而言,觀察便便狀況,是掌握其健康狀態的一種方式,需要父母幫寶寶換尿布時多加留意! 

2項觀察重點說分明

黃清峯醫師表示,觀察寶寶的便便,可從以下2項重點來看:

次數

新生兒的解便次數較多,往往「吃一次,解一次」,如果是喝母乳的寶寶,少量多餐,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總讓不少父母擔心寶寶沒吸收到營養,他解釋,「這些解便並不是剛剛吃進去的,而是前幾餐吃的食物,消化後的成果」,只要寶寶體重穩定增加,請父母不要擔心寶寶沒有吸收到營養。

至於新生兒為何會邊吃邊解?黃清峯醫師說,「這是胃直腸反射,只要有食物進入胃裡,腸子就會出現反射性蠕動增加,因而排出便便。不過,當隨著年齡增加,便便的次數也會隨之減少,出生一星期後,一天約4次;兩歲的時後,一天便便約有一至二此次」。另外,寶寶排便時,好像全身都很用力,小臉蛋漲得紅通通的模樣,為何會這樣?他解釋,「因寶寶年紀小,神經發育還不完全,無法控制括約肌的肌肉,只要一個排便衝動即引起全身肌肉收縮」,當孩子愈來愈大,神經發育日益成熟,將不再出現此可愛模樣。

黃清峯醫師強調,「雖然新生兒剛出生時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次數,但這是平均統計的數字,每個寶寶的實際狀況變異性大,母乳寶寶的狀況差異更大。因母乳容易消化吸收,尤其寶寶喝自己媽媽的乳汁,吸收狀況更好,有時會好到沒有殘渣存留,而較少形成大便;當吸收效率愈來愈好,後來有的寶寶會7~10天才解一次」。只要寶寶排便順暢,便便呈軟糊狀、顏色黃黃的,且體重有所增加,「表示寶寶吃與吸收的狀況不錯,請爸媽不必擔心」。

至於配方奶寶寶,正常狀況下,平均每1~2天要解便一次,通常1天會有1次、最多2~3次,他補充,「排便次數也與個人習慣有關,有的一天好幾次,有的是一天一次,這就有如分期付款跟一次付清,付款方式不同,但總價相同」。 

顏色

關於嬰幼兒的便便顏色,首先分為胎便和嬰兒期便便說明:

˙胎便

新生兒出生後,通常在兩天之內會解大便(大部分的寶寶在一天之內),胎便黑黑綠綠且黏黏的,是出生前在胎兒腸子中形成的,內含大量的膽汁色素、胎毛、胎脂,以及一些腸內脫屑等物質,黃清峯醫師指出,「如果寶寶沒有解胎便,就要小心是否有罹患疾病,常見的是胎便阻塞症候群,少見的則是巨結腸症」。若是胎便阻塞症候群,醫護人員會以37℃生理食鹽水灌腸稀釋胎便,利於解出;如懷疑是巨結腸症,必要時,將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他說,「雖然疑似案例多,但確診的案例少」。

˙嬰兒期便便

出生後最多4天,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逐漸有所改變,顏色漸漸變成黃色或有一點綠色,此為「轉換便」,質地黏糊且不成型,之後就是嬰兒期的大便,「依母奶或配方奶而有不同型態,母乳寶寶的便便稀稀水水,顏色淺黃;配方奶寶寶的便便通常呈糊狀或約略條狀軟便,顏色為深黃,但有時因配方奶中含鐵質較多或腸道內細菌種類的因素,而出現綠色便。當寶寶滿4~6個月大,糞便更會因副食品的內容而有不同狀態」。

隨著便便顏色不同,表示寶寶可能面臨不同的狀況:

灰白色:黃清峯醫師提醒,「父母幫寶寶換尿布時,不要忘記以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比對便便顏色」,正常的糞便顏色是7~9號,「因膽汁顏色為鮮黃或鮮綠色,順利排出的膽汁跟大便混合,糞便就會呈黃色或綠色,如果不是7~9號,呈現特殊的淡黃或灰白色便,務必儘速帶寶寶就診」。

他解釋,「若寶寶有肝炎,有如生產工廠問題,無法產生膽汁;如為膽道閉鎖,則是工廠沒問題,但輸出膽汁的管線有問題,而使膽汁鬱積在肝臟,破壞肝細胞,影響肝臟功能,造成肝臟日趨纖維化、硬化」,如果是膽道閉鎖,最好在出生後兩個月內完成手術,預後將有明顯改善。他強調,「為了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只要對便便顏色有所懷疑,就應儘快帶著事先準備的便便及寶寶就醫」。

紅色:若寶寶尚未滿月,發現便便有血絲,黃清峯醫師指出,「可能是媽媽吃到讓嬰兒過敏的食物」;若寶寶已開始吃副食品或成人食物,可能是吃了蕃茄、紅色西瓜或火龍果後,所造成的短暫異常便便顏色,通常沒什麼關係;若是出血性的紅色便,則可能消化道出血,需要就醫檢查;萬一出現的是草莓醬般的黏液血便,則要懷疑是否為嬰幼兒腸套疊;如果便便又黏又稀,大部分是病菌性腸炎,如果加上血絲黏液便,就要懷疑感染如沙門氏菌等的細菌性腸炎。

綠色:黃清峯醫師表示,「綠色便便的成因多種,可能是代謝出問題,因為膽紅素的產量高,連帶使膽青素增多,造成便便呈現綠色」;若寶寶喝配方奶,也許是鐵質含量高,沒有吸收完全而排出,於是解出了綠色便便。某些寶寶腸道內細菌種類的因素,也會比較容易解綠色便便。

便便可見食物原狀

不少父母有這樣的經驗,只要給寶寶吃如玉米、紅蘿蔔等食物,就能在寶寶的便便中看到食物原狀,不免擔心孩子是否沒有吸收到營養?有的媽媽更是看到便便有紅蘿蔔,誤以為是血便而萬分緊張,黃清峯醫師表示,「這些食物的纖維豐富,可幫助腸胃道消化吸收,卻不會被真正吸收,父母無須擔心是否為孩子的腸胃有問題,也不必因此而不吃此類食物」。 

親餵喝母乳.為何仍脹氣?

從寶寶便便看健康

雖然親餵可以減少寶寶發生脹氣的機會,但仍不時有母乳媽媽為寶寶會脹氣而感到疑惑,黃清峯醫師指出,如果每次哺乳時,左邊餵一下,再換右邊餵一下,頻繁換邊會讓寶寶喝到的都是「前奶」,「前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容易發酵而造成脹氣」,他建議,親餵母乳時可改變餵奶方式──建議儘量讓寶寶吸一邊的乳房直到自己鬆口為止,再換邊餵,避免頻繁換邊而造成寶寶脹氣,也讓寶寶不只喝到前奶,也能喝到脂肪含量高的後奶。 

生病時的便便狀態

常讓父母擔心的排便狀況,一是便祕,二是腹瀉,這兩項狀況都可用便便次數與型態做為判斷依據。 

便祕

黃清峯醫師指出,「若嬰幼兒太早出現硬硬且成形的條狀大便,可能日後較容易產生便祕」。若觀察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從糊狀變得有較完整的型態,甚至變得較粗、較硬,而且排便時會有痛苦的表情,就可能是便祕了。他提醒,母乳寶寶雖然也是幾天才有一次便便,但質地較軟,與便祕的硬便截然不同。

「1歲寶寶的纖維攝取量應增加,幫助腸胃蠕動,對喝奶量多、副食品或正餐吃得少的寶寶而言,因攝取纖維質的量少,便祕機會相對較大」。另外,寶寶生病必須服藥時,藥品中若含有抗組織胺成分,也會減少腸黏液的分泌,因而較容易產生便祕,還有不少因素也可能讓寶寶受便祕所苦,他建議,求助小兒腸胃科醫師,找出原因,才知哪種是適合的改善方式。 

腹瀉

對嬰幼兒來說,究竟怎樣才算是腹瀉?黃清峯醫師表示,「跟平常比,次數較多,型態更軟,就是腹瀉」,由於腸胃炎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該怎麼區分呢?「可以透過檢查,也可從排泄物來判斷。因病毒感染多侵犯小腸,所以,容易造成大量水便;而細菌性腸胃炎對大腸造成嚴重破壞,大便通常為黏液血便」。

他進一步解釋,人體所喝下的水分,9成在小腸被吸收,1成在大腸,當小腸受到感染,無法吸收水分,排便次數雖少但水分含量多;如為大腸受到感染,則糞便的水量不多,次數卻多。至於出現黏液血便,是因為細菌長在腸道的某一個點,會讓黏膜組織受損或微血管出血,因而形成了黏液血便,甚至有味道較重的臭味。持續腹痛或哭鬧或有持續高燒不退、活動力差甚至意識不清等狀況,就必須立即就醫,尋求醫師的診斷與治療,避免引發腸穿孔或敗血症等嚴重的併發症。

黃清峯醫師表示,不論是細菌或病毒感染的腸胃炎,照護重點同為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評估寶寶的脫水程度,決定是給予口服電解水液或施以靜脈注射;值得注意的是,細菌性腸胃炎未必一定需要以抗生素治療,「須視細菌的種類、疾病的嚴重度與患童疾病史,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若過度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出腸外的時間,延長病程」。

為求能正確辨別致病性原因,醫師會詳問病史,「不過,帶寶寶來看診的常不是主要照顧者,詢問病史往往一問三不知」,他提醒,若非主要照顧者帶寶寶就醫,請先花點時間了解寶寶的狀況,避免醫師一問三不知而影響了判斷的正確性。
 

腹瀉補充益生菌.有效改善症狀

不少人以益生菌進行腸胃道保健,期望「腸保健康」,根據研究,某些益生菌適應症,的確有其特別有效的菌種。黃清峯醫師指出,近年來,關於應用益生菌治療嬰幼兒腹瀉疾病的研究不少,例如:將含乳酸桿菌L.GG治療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或旅行中的腹瀉,可縮短排便的次數與天數,有效緩解腹瀉症狀。若疾病嚴重度較低,且不想讓寶寶吃藥,不妨考慮將服用益生菌視為另一種可能的治療方式。但因感染原的種類、攝取益生菌的不同與小朋友體質差異,每個人用益生菌治療腹瀉的成效也會有所差異。

或許有人想問,「便祕是否也能吃益生菌」,黃清峯醫師表示,「若不是免疫疾病引起的便祕,是可考慮以此方式尋求改善,即使效用不明顯,至少副作用不大。不過,不能忽略的重點仍是攝取足夠的水分與纖維質」。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黃清峯主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