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風後易垂足 電刺激改善行走速度 | 神經內科 | 內科 | 健康新知 | 華人健康網

足部下垂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後遺症,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很容易造成跌倒,甚至肢體關節的磨損。醫師指出,增加踝足的穩定度,是中風垂足復健的基本治療,目前已有電刺激訓練,輔助患者步行及足部感覺,有效擺脫搖晃,讓走路更輕鬆自在。

物理治療師利用穿戴治療儀(如圖),輔助改善中風患者足下垂困擾。(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物理治療師利用穿戴治療儀(如圖),輔助改善中風患者足下垂困擾。(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表示,腦中風的患者常留有許多後遺症,包括:肌肉無力、肌肉痙攣、姿勢控制異常與行動能力受限等。垂足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中風患者因足部上抬的力量變差,動作變小,或完全無法上抬,而呈現足部下垂的現象。

中風後遺症 垂足易造成絆倒

一般而言,正常行走應是腳跟抬起、全腳掌離地,再踏地前進;垂足患者因為腳尖不容易離地,不得不拖著走,在行走時,就會有各種代償性步態出現;例如:提高骨盆,或刻意抬高大腿等動作,來避免足部拖地。

除了很容易造成跌倒,更會影響到步態的控制及穩定度,且如果垂足沒有適當處理,經過一段時間,肌肉張力變強,足跟的肌腱容易發生痙攣,痙攣會讓患者行走時出現「足內翻」,容易使腳踝扭傷、跌倒,並造成肢關節的磨損。

電刺激儀輔助,可大幅改善足下垂步行速度。(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電刺激儀輔助,可大幅改善足下垂步行速度。(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曾清祥醫師在門診中曾收治1名76歲的李女士,中風已3年,2012年因右腦缺血性中風,造成左側肢體偏癱。李女士一直積極認真地進行復健治療,從床上的基本運動到站姿訓練,經過3年多的治療,已經可以拿著四腳拐行走,但垂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她。

因足踝無法提起,每走一步,為了避免腳尖與地面的摩擦,改以環繞式步態的代償方式行走,既費力又不自然,讓李女士挫折不已。為了解決困擾的垂足問題,李女士積極進行每天1.5小時,一對一的密集復健治療,並穿戴足下垂矯正儀,進行步態的訓練。

步行輔助訓練 改善步行速度

透過步行輔助訓練,患者只需將足下垂矯正儀,穿戴在小腿近膝部位置,感應器可配合患者的步態、行走速度、步距長短,由電腦自動調整。在患者在向前跨步中,當腳跟一離地時,提供電刺激,提供患者明確的腳感及刺激指令。

另方面也刺激踝關節的背屈肌的主動收縮,使腳背做出背屈動作,改善步行的速度及效能。同時,也同步訓練大腦的回應及肌肉的自主收縮,以矯正步行姿勢並增加身體的協調力,提升行走效率。

足部下垂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後遺症,應掌握黃金治療期。(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足部下垂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後遺症,應掌握黃金治療期。(圖片提供/曾清祥醫師)

走路訓練 應掌握黃金治療期

曾清祥醫師強調,此套訓練儀是運用電刺激原理,搭配感應器來控制電流釋放,以電流刺激「脛前肌」及「總腓神經」。因為總腓神經主要是控制脛前肌,而脛前肌是控制腳背屈曲動作的主要肌肉。它可在抬腳跨步向前的過程中,準確、即時地釋放電刺激,提供脛前肌電流刺激,以維持腳背適當的屈曲動作,以訓練正確的步態,並刺激大腦的神經反應。

【中風復健小提醒】:

在臨床的垂足的復健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把握發病0至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密集、大量的動作練習,加上患者本人的積極意願,才能讓復健效果發揮得較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op1health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