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要叫我藝術家 尋找下個朱銘 - umedia 優傳媒

 

質報新聞網記者許凱婷/三峽報導

在台灣「藝術家」三字,似乎等同「低收入戶」一般。原本備受期待的《文化基本法》,歷經近二十年的牛步立法,終在108年的5 月10日三讀通過,為藝文工作者的生計迎來一絲曙光,只是相對於立法速度來看,卻仍無法令人有興奮的期待。事實上政府對於藝文工作者的輕忽,已使得在台灣的藝術工作者燃不起任何激情。

 

擁有藝術家靈魂的唐瑄,擅長的是陶藝,私底下卻喜歡蒐藏旁人稱之為「恐怖」娃娃的公仔及玩具,這些帶著童心的元素,也反映在她的陶藝作品上,對於藝術家三字她淡然說道「我只是喜歡創作,也幸運的還能以此維生」。

唐瑄的創作《莫比烏斯之境》,充滿她個人的夢幻色彩,她感嘆「作品並不受到台灣市場歡迎,但還是十分熱愛創作這件事。」(圖/唐瑄提供)

曾在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任職的她,受到少子化及學校被收購的衝擊下,只能放棄教職重新回到創作之路。在創作上她坦承「不如想像中容易,但從未有過放棄的想法。」這些人格特質讓她的作品,充滿了夢幻與希望的色彩。笑稱自己有點不務正業,曾經以製作手工娃衣來貼補生活費,這萌萌的興趣搭配甜美怡人的笑容,讓人看見所謂藝術工作者的另類斜槓。

為了生活到陶博館的藝術市集擺攤,作品裡的兔子、小鹿、獨角獸、蘑菇與芥子娃娃皆是她將熱愛的事物放入創作中。(圖/唐瑄提供)

 

誤打誤撞踏上藝術路

 

聲稱是誤打誤撞才進入陶藝領域的她,從小想當個設計師,常想像著自己的作品被「知音卡片」看上,能夠印得美美的擺在書局裡販售,就是人生最大的夢想。就連現在,講起當時最喜愛的設計師「凱西、米力…」更是如數家珍,不禁讓人勾起90年代的回憶,當時少女間最流行收藏或交換書籤。她提到因為太喜歡知音卡片,媽媽會以周邊產品當作獎品,鼓勵她好好念書,她也一直認為自己會進入設計界。

 

大學填選志願時,第一志願是視覺傳達系,卻分發進臺灣藝術大學的工藝系,從而開啟了藝術家的生涯。當時大一到大三分別需要學習陶藝、木工、金工,等到大四便該決定以哪種媒材進行畢業製作,她笑稱因為陶藝組的學長姐最溫和與熱心,加上她害怕電鋸與需要用火的焊槍,所以陶藝成為首選。尤其她提出「人的個性會影響你喜歡的材質」這十分有趣的媒材理論,像金工的學長姐則給她較為冷靜自持的印象,似乎也映襯藝術家的各種特質。

 

南藝碩士班畢業後,曾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當藝術總監,實際上就是藝術管理人,後來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擔任陶瓷創意與設計系的講師,一來可以讓父母放心,二來能有穩定的收入,更顯現藝術家無法單靠創作生活的困境,台灣藝術市場如同文化現象一樣,是在封閉和狹窄的地域裡運轉,往往成為藝文工作者發展的阻礙。

 

補助「是否門檻過高?」

 

對於藝術家無法當飯吃這件事,唐瑄也曾多次申請過國家藝術基金會與文化部不同類型的藝術補助,但從未得到主辦單位的青睞。尤其是繁複的文書作業與規範,對於藝術家性格的她,簡直就是多次折磨。是否覺門檻過高?唐瑄直言,藝術補助都需佐以企畫書與相關文件,這些對於擅於創作,卻不擅於書寫的藝文工作者來講都只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政策。

因為申請藝術補助門檻較高,藝術家為了謀生得四處接案子,圖為唐瑄為苗栗舊山線公共藝術所創作的《山線珍奇》,右為舊山線的小火車。(圖/唐瑄提供)

她提到台灣藝術環境缺乏政府的支持,國人較少擁有藝術品消費習慣,這些都是教育美學根基上的缺失。為了生活藝術家還是得到處擺市集、申請駐村尋找機會,或接案子維生。她也建議政府能開設藝術補助相關講座,讓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可以直接與政府溝通,和學習企劃書的寫作,曾經為人師表的她,也希望她的建言能讓藝術環境更為健全。

公家機關的案子因為經費微薄,唐瑄(右上)請不起工班,只好親手與水泥師傅一起動工,打造美好的公共藝術。(圖/唐瑄提供)

雖然台灣的整體環境對藝術家們並不友善,但對陶藝的執著仍舊驅使著唐瑄充滿希望。就像她最崇敬的日本陶藝家大古滋一般,持續維持對創作充滿熱情與自由度。訪談中她回想起在前年前往信樂陶藝森駐村時,有幸與他一齊進駐,當時他雙眼綻放出的堅定神色,讓她彷彿回到學子時代一般,雖然羡慕國外的創作環境,但是藝術家如果沒有本土的澆灌,創作就會失去靈魂。

在日本的信樂陶藝森駐村時,有幸遇到日本陶藝家大古滋。(圖/唐瑄提供)

就像她近身觀察大古滋的創作一樣,當時大古滋在為村上隆主理的藝廊KAIKAI KIKI GELLERY 做個展準備,他以簡單手法及單純的釉色表現去塑造巨型的人像,尤其對象都以他身旁週遭人物為主,擁有真誠與渾然天成的質樸力量,更讓她知道這是她未來想前進的路。

大古滋以簡單手法及單純的釉色表現去塑造巨型的人像,對象都以他身旁週遭人物為主。(圖/唐瑄提供)

 

質報新聞網記者許凱婷/三峽報導

在台灣「藝術家」三字,似乎等同「低收入戶」一般。原本備受期待的《文化基本法》,歷經近二十年的牛步立法,終在108年的5 月10日三讀通過,為藝文工作者的生計迎來一絲曙光,只是相對於立法速度來看,卻仍無法令人有興奮的期待。事實上政府對於藝文工作者的輕忽,已使得在台灣的藝術工作者燃不起任何激情。

 

擁有藝術家靈魂的唐瑄,擅長的是陶藝,私底下卻喜歡蒐藏旁人稱之為「恐怖」娃娃的公仔及玩具,這些帶著童心的元素,也反映在她的陶藝作品上,對於藝術家三字她淡然說道「我只是喜歡創作,也幸運的還能以此維生」。

唐瑄的創作《莫比烏斯之境》,充滿她個人的夢幻色彩,她感嘆「作品並不受到台灣市場歡迎,但還是十分熱愛創作這件事。」(圖/唐瑄提供)

曾在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任職的她,受到少子化及學校被收購的衝擊下,只能放棄教職重新回到創作之路。在創作上她坦承「不如想像中容易,但從未有過放棄的想法。」這些人格特質讓她的作品,充滿了夢幻與希望的色彩。笑稱自己有點不務正業,曾經以製作手工娃衣來貼補生活費,這萌萌的興趣搭配甜美怡人的笑容,讓人看見所謂藝術工作者的另類斜槓。

為了生活到陶博館的藝術市集擺攤,作品裡的兔子、小鹿、獨角獸、蘑菇與芥子娃娃皆是她將熱愛的事物放入創作中。(圖/唐瑄提供)

 

誤打誤撞踏上藝術路

 

聲稱是誤打誤撞才進入陶藝領域的她,從小想當個設計師,常想像著自己的作品被「知音卡片」看上,能夠印得美美的擺在書局裡販售,就是人生最大的夢想。就連現在,講起當時最喜愛的設計師「凱西、米力…」更是如數家珍,不禁讓人勾起90年代的回憶,當時少女間最流行收藏或交換書籤。她提到因為太喜歡知音卡片,媽媽會以周邊產品當作獎品,鼓勵她好好念書,她也一直認為自己會進入設計界。

 

大學填選志願時,第一志願是視覺傳達系,卻分發進臺灣藝術大學的工藝系,從而開啟了藝術家的生涯。當時大一到大三分別需要學習陶藝、木工、金工,等到大四便該決定以哪種媒材進行畢業製作,她笑稱因為陶藝組的學長姐最溫和與熱心,加上她害怕電鋸與需要用火的焊槍,所以陶藝成為首選。尤其她提出「人的個性會影響你喜歡的材質」這十分有趣的媒材理論,像金工的學長姐則給她較為冷靜自持的印象,似乎也映襯藝術家的各種特質。

 

南藝碩士班畢業後,曾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當藝術總監,實際上就是藝術管理人,後來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擔任陶瓷創意與設計系的講師,一來可以讓父母放心,二來能有穩定的收入,更顯現藝術家無法單靠創作生活的困境,台灣藝術市場如同文化現象一樣,是在封閉和狹窄的地域裡運轉,往往成為藝文工作者發展的阻礙。

 

補助「是否門檻過高?」

 

對於藝術家無法當飯吃這件事,唐瑄也曾多次申請過國家藝術基金會與文化部不同類型的藝術補助,但從未得到主辦單位的青睞。尤其是繁複的文書作業與規範,對於藝術家性格的她,簡直就是多次折磨。是否覺門檻過高?唐瑄直言,藝術補助都需佐以企畫書與相關文件,這些對於擅於創作,卻不擅於書寫的藝文工作者來講都只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政策。

因為申請藝術補助門檻較高,藝術家為了謀生得四處接案子,圖為唐瑄為苗栗舊山線公共藝術所創作的《山線珍奇》,右為舊山線的小火車。(圖/唐瑄提供)

她提到台灣藝術環境缺乏政府的支持,國人較少擁有藝術品消費習慣,這些都是教育美學根基上的缺失。為了生活藝術家還是得到處擺市集、申請駐村尋找機會,或接案子維生。她也建議政府能開設藝術補助相關講座,讓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可以直接與政府溝通,和學習企劃書的寫作,曾經為人師表的她,也希望她的建言能讓藝術環境更為健全。

公家機關的案子因為經費微薄,唐瑄(右上)請不起工班,只好親手與水泥師傅一起動工,打造美好的公共藝術。(圖/唐瑄提供)

雖然台灣的整體環境對藝術家們並不友善,但對陶藝的執著仍舊驅使著唐瑄充滿希望。就像她最崇敬的日本陶藝家大古滋一般,持續維持對創作充滿熱情與自由度。訪談中她回想起在前年前往信樂陶藝森駐村時,有幸與他一齊進駐,當時他雙眼綻放出的堅定神色,讓她彷彿回到學子時代一般,雖然羡慕國外的創作環境,但是藝術家如果沒有本土的澆灌,創作就會失去靈魂。

在日本的信樂陶藝森駐村時,有幸遇到日本陶藝家大古滋。(圖/唐瑄提供)

就像她近身觀察大古滋的創作一樣,當時大古滋在為村上隆主理的藝廊KAIKAI KIKI GELLERY 做個展準備,他以簡單手法及單純的釉色表現去塑造巨型的人像,尤其對象都以他身旁週遭人物為主,擁有真誠與渾然天成的質樸力量,更讓她知道這是她未來想前進的路。

大古滋以簡單手法及單純的釉色表現去塑造巨型的人像,對象都以他身旁週遭人物為主。(圖/唐瑄提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