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京津冀歷史文化展」談博物館的責任與使命

關健詞

京津冀 歷史文化 展覽 博物館 責任 使命

歷史的推進總有著不可忽視的事件和起決定性作用的節點。2014年2月25日傍晚,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了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次日,習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自此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被正式提出,到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標誌著京津冀一體化完成頂層設計,並在中央部門的相關領導下貫徹實施。作為等同於「珠三角」、「長三角」概念的第三大區域經濟圈,京津冀一體化的建立開啟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篇章,文化領域的協同發展就此拉開序幕。京津冀文博界首次攜手合作,推出了「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於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分別巡展。

面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大浪潮,博物館人與時俱進,立足文化視野,以展覽為傳播媒介,在深入解讀和實施這一區域發展戰略上做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表達,在推動自身進步的同時,以期成為一股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承擔起博物館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無論公眾還是博物館人,對博物館的認識和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進行著更新與重構。回顧百年博物館發展史,曾隨著時代跌宕沉浮,於不同時期發揮過不同的功用。這一過程,見證了博物館不斷思考行業理念與探索自身定位的歷程。進入21世紀,博物館相關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有力促進著行業的變革與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在與日俱增,博物館的職能更在與時俱進。

自京津冀一體化政策推行與實施,它的初心與終極目的始終致力於解決三地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例如北京集聚過多非首都功能,三地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區域發展差距懸殊,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等等。面對著這些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動態,博物館在時刻關注併發出自己的聲音。京津冀三地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從文化領域為三地的協同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構建起三地追溯久遠的歷史脈絡和淵源深厚的文化認同感。比較於博物館傳統「收藏、研究、保護、教育」的四大功能,三地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京津冀歷史文化展」明顯將博物館這一角色融入到了社會發展的整體進程中,實踐著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新思維。這一舉動也契合了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自身的建設與發展轉變為參與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讓博物館文化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望當下,作為重大國家戰略被提出的京津冀一體化,將北京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定位為「全國先進位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定位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最終實現三省市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的一體化。而實際上,三地的一體化進程早就書寫在歷史的篇章里。

透過展覽的標題:「地域一體 文化一脈」,我們已經能解讀出兩層含義,從地理位置看京津冀三地自古以來便互為鄰居,從文化屬性看,京津冀三地文化根脈彼此相連。策展人立意從古代社會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衝突與融合的背景出發,將京津冀三地不同時期的發展形態和相互關係貫穿於整個歷史的進程中,揭示出京津冀地區聯繫日益緊密、最終走向一體化的歷史必然性。

透過策展人的梳理 ,我們從展覽的六個篇章中尋獲到一條脈絡。兩周時期的京津冀,是當時燕趙兩國爭雄之地,亂世出英雄,燕趙多豪傑,這一時期培育出了燕趙文化剛健、勇武、豪放慷慨的特點,多為後世人讚譽,構建起了三地文化根脈上的一致性。秦漢隋唐時期的京津冀,既有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民族難解難分之局,又有藩鎮割據,叛亂紛起之禍,京津冀地區作為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和軍事重鎮出現在歷史的大局中,凸顯它作為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宋遼金時期的京津冀,逐漸喪失其作為中原王朝千百年來重要防禦體系的地位。隨著燕京晉陞為遼朝的陪都,北京成為京津冀地區北部的政治軍事中心,到金朝海陵王遷都燕京,北京的國都地位穩固,從此拉開京津冀一體化的序幕。元明清時期的京津冀,在行政區劃上分別歸屬於元朝的中書省,明朝的北直隸,清代的直隸省,躍升為大一統帝國下的中樞區域,進一步強化了京津冀一體化的趨勢,也開啟了以北京為中心,北京與津冀地區互需、互補、互利的協同發展之路。清末至民國初年的京津冀,隨著社會政局的動蕩與變革,京津冀地區逐步成為近代開放經濟中心,城市功能相繼轉型,城市之間互需互補,進入非同質發展狀態,新的首都經濟圈形成。今天,京津冀一體化既是解決現實困局的國家戰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展覽現場,亮相230多件(套)京津冀三地的珍貴文物,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末民初不等,時間跨度上萬年。三地的觀眾可欣賞到陶器、瓷器、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等類別豐富的文物展品,更有100多張歷史的圖片直觀顯現三地的變化形態,給觀眾呈現一個形象可感的外部環境。這些作為物證的文物展品,記錄並述說著三地的風雲變幻,讓歷史彷彿鮮活地重現於觀眾的眼前,此地無聲勝有聲,觀眾於其中感受著京津冀的過去,期冀著京津冀的現在,思索著京津冀的未來。

文化之於社會發展常常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在實施京津冀三地一體化戰略的進程中,構建起三地文化上的關聯度,建立起三地人民文化上的認同感,為這一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三地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從博物館的角色出發,利用自身豐富的藏品資源優勢,主動、自覺參與到京津冀區域文化的建設中,體現一個博物館的責任擔當。

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三地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從博物館的專業出發,構建起三地淵源深厚的歷史脈絡,主動、自覺參與到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研究、宣傳與展示中,體現一個博物館的使命堅守。

博物館是歷史的終點,也是歷史的起點,三地博物館保存著從過去到現在京津冀一體化的物證,見證著遠去的歲月。面對人類社會發展變遷中的重大區域變革,博物館在記錄、收藏與這段變革有關的人類生活的變遷、社會機構的調整、社會功能的變化、區域結構的轉型等等歷史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展示,讓生活在當下的人們透過歷史,認識變革的合理性,理解變革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也為後世人了解和研究這段重大歷史變革打下堅實的藏品基礎,為人類走向更高的文明提供路標。

當下的博物館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遺產的機構,京津冀三地博物館透過聯合辦展的探索與實踐,推動博物館越來越成為促進城市發展的新文化勢力,在新的歷史時期,肩負起新的歷史責任與使命,讓博物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無疑說明博物館行進在促進社會發展與變革的道路上,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應對更大的挑戰。

雖然,長期以來博物館在整個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的僅是小角色。然而進入當代社會,博物館自身的轉型與發展驅動著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它足以對社會時局產生重大影響,但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已經決定博物館在社會歷史的進程中必然要發揮它的作用和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各類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見證者,也是當代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說明: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總編:徐俊鋒

執筆人:陳晶曄

美編:唐可

註:文章版權屬北京華翰文化遺產博物館研究院,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該作品。轉載請關注公號,聯繫後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