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唐詩和仕途:為啥古代詩人都做不好官?

唐代是一個詩歌盛行的時代,自宋代以來,就有說法稱唐代以詩取仕

巧妙的是,我們熟悉的大多數唐朝詩人,都很熱衷於做官。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那時士人階級出身的人一生下來,做官,發財,光宗耀祖就是天然的使命和主流價值觀。

當然一般不能明說是要當官發財,而要說成是「為了朝廷為了萬民」

唐詩與仕途之間便形成了一種交集關係:以詩取仕和獻詩請託。

唐朝一般奉行十日一休,當然這要分情況看,唐朝前期在京官員最為人羨慕,每天工作時間是卯時到午時(大約是6點到12點),下午除了少數值班官員以外,其他人都休假。而且在中午下班前還能吃份宮廷標準的工作餐。

至於地方官員則比較忙碌,上午下午都要辦公,被稱為「朝衙」「晚衙」,可這樣在當時詩人們看來就很累了,比如白居易當地方官時就寫詩發牢騷:

「白頭老尹府中坐,

早衙才退暮衙催。

庭前階上何所有?

纍囚成貫案成堆」

最累的其實是那些效力於地方幕府的「幕職」官員工作時間最長最累,所以一向被喜好詩詞愛好清閑的唐朝文人不喜,一般來說只有混得不如意實在需要養家糊口才會考慮。

比如韓愈曾在書信里叫苦:

「....從9月到2月,都是早上開始晚上才結束。沒有生病或者別的事情,都不許隨便出官署,這工作我實在做不了。如果能放寬一下改下工作時間,每天上午寅時(4點)上班,到辰時(8點)下班,下午申時(4點)上班,到酉時(6點)下班。其實也不會荒廢事情。如果能答應我這條,哪怕干到死都不後悔。」

唐朝前期,京官收入高於地方官,地方官收入高於 幕職官員,所以唐朝人都願意留在長安洛陽。普遍把去偏遠地區當地方官視為受罰,而當偏遠地區地方官下屬的幕職官員,則簡直是侮辱了,唐詩里經常有表現這種情緒的語句。

我們先拿名氣大,而且憂國憂民的杜甫來說,他第一次得到當官的機會,是就任河西縣尉,即縣公安局局長

這個官職雖然也算官,但卻是從九品下,唐代官員二十九階的最後一階,除了負責治安還要掌握戶口,催繳皇糧,可謂事情多責任大。屬於最能為朝廷和服務的基層崗位。

可當時的士人階級,是根本沒人願意去干這件事的。杜甫不去就任,找朋友幫忙,當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看管武器倉庫的小官,正八品下,工資很低,每月大約2500文,另外每年還有60石米可領,按當時物價換成錢大約是9000文。

當時記載一個福建茶廠工人每日報酬可以達到30文,而杜甫所在的階級註定了他不能像平民老百姓那樣生活,所以這日子算是清苦。不過好在這工作清閑。

不過杜甫過了段日子就開始煩躁了,開始在詩里抱怨工作無聊。沒過幾天,上天好像聽到了他的召喚,「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

757年,杜甫從長安逃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當時新皇帝唐肅宗所在地鳳翔。當他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出現在唐肅宗面前時,唐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同樣為正八品下的諫官,雖然品級不高,但好處是經常可以向皇帝進言。

杜甫任左拾遺期間,朝廷發生了一件事,宰相房琯率領軍與叛軍交戰,房琯按今天的眼光看,是個懂軍事終日沉溺於空談的文人,愚蠢到居然用書中春秋時代的戰法,弄了兩千頭牛組成「牛戰車」與叛軍交戰,於是數日之內全軍覆沒,葬送了數萬人的性命。

可杜甫不這麼認為,他很欣賞房琯,覺得是個「醇儒」,現在房琯有難了,他應該挺身而出。於是,他上書為房琯辯護,說房琯「罪小功大」,不應罷免,那些攻擊房琯的人都是一些人格卑劣的小人。

和平時代這麼做頂多是蠢一點,但在安史之亂這種時候,稍有腦子的人都明白這種人待在政府里實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於是杜甫很快遭貶

與杜甫相比,其實李白更冤枉一些,杜甫是有機會當官卻當不好,李白則是出身就註定了沒機會當官。

那個時代對商賈家庭有很嚴重的歧視。你想經商可以,那就不能參加科舉,只能靠貴人看重得一些小官,終唐一世,前期就沒有商人子弟參加科考的事情,從而也沒有能得到當大官的機會。

李白家庭應該是非常富裕,據他自己說24歲出川,漫遊江南吳越一帶,年輕人豪邁慷慨,喜歡交朋友,錢財如水樣的花出去,不到一年時間就從手上花出去30多萬

前面說過那時代每天賺30文已經是高薪,也就是說當時一般人一年全部收入都不到1萬文,就連宰相但是每月月俸也不過3萬多,所以青年李白確實是土豪一枚

但這樣也意味著他沒有參加科舉的資格,李白一生結婚數次,很多次都是與官宦之家結親,而從他生平來看婚姻也談不上愛情,純粹是從事業考慮(當時很常見),至於他寫的大量唐詩,其實很多都是謁見當時權貴求推薦用的,詩中沒少拍權貴的馬屁。

但詩好不好其實很大程度是一種主觀感受,哪怕你後世是詩仙,也不是隨便拿出一首就能讓人膜拜。李白就這麼等到42歲,才一路過關斬將,把詩送到了唐玄宗面前。

公元742年 他43歲,李白終於成為「翰林待詔」,這個官職和後世顯赫的翰林學士不同,不過相當於皇帝私人聘請的幫閑,主要陪皇帝消遣娛樂而且無品階。

和他做同事的還有精通合煉(合葯煉丹)、僧道、卜祝(算命)、術藝、書弈等等的各種能人異士,可見純屬娛樂班子。

然後呢?

然後他在詩里拿唐玄宗楊貴妃開涮,可唐玄宗請他來是逗樂的,自己反倒成為別人逗樂的材料,當然不高興,於是李白就丟官了。

至於唐代三大詩人的最後一位——白居易,這位出道最晚,比李白杜甫等要晚個幾十年,官運卻是三個人里最好的

首先他是科舉進士出身,所以第一個職位就是中央秘書省的「校書郎」,因為當時印刷術還不發達,書籍文件仍然是手抄為主,所以校書郎乾的其實就是檢查文書錯誤的工作,正九品上。

官階雖然不高,但可以說他的起點卻是杜甫,李白們一生都未能達到的終點。

也許是因為這種瑣碎的文案細緻工作,白居易一生對數字格外敏感,35歲時白居易官居縣尉,在此任中,他寫下了一首《觀刈麥》,詩中寫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三百石應該是虛指自己的官階,而非真發300石糧食,從詩句里看,他對縣尉官職的報酬很滿意,這很有趣,因為我們記得在大約50年前,杜甫的學歷完全不如白居易,卻對同樣的官職完全不感興趣。

這裡的原因除了白居易同學心態不一樣以外,還可能是由於社會形勢的轉變,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從原先的中央集權體制轉變為事實上地方分權,地方官的待遇直線上升,以至於唐朝前期官員擠在首都求官做的現象,反倒變成京官們要求外放到地方當官。工資待遇不一樣了,自然積極性也不同。

37歲時,白居易得了個左拾遺的職位(又是杜甫干過的),同樣幹得很高興,他在詩中寫道:「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當然這時的每年30萬實際價值只有李白那時的30萬的1/10(按米價計算)。唐朝後期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已經控制不住了。

到後期白居易的官運更是不斷,最後居然是以刑部尚書(正三品)的待遇致仕,這也不奇怪,從歷史記載上來看,他確實是一個能幹實事的官員,例如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

而且他並不是只看自己在任時的政績著想,例如他在西湖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以外,還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

離任前,白居易還主動捐獻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後再補回原數。

用今天的話說,白居易在做官問題上勝於杜甫的優點是:

不抱怨,在本職工作上認真,且含有感恩之心。(難怪叫白樂天)

言之有物,直率,對於工作完成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為之和上司討價還價。

願意從基層開始鍛煉,累積經驗,幾十年後終於取得仕途成功。

毋庸置疑,李白杜甫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但是他們是不是治國之才就值得討論。

註釋:唐朝的貨幣是「開元通寶」銅錢,1個銅錢即1文,一貫為1000文。黃金和白銀很少進入流通領域,所以沒有和銅錢之間的換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