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投降紀念日,有些話不吐不快

1945年8月15日,也就是72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飽受屈辱的中華民族也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從那一天起,「8·15」就成了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日子,提醒我們奮勇前進,勿忘國恥。如今,72年過去了,也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再面對這段歷史時,我們應該拿出一個怎樣的心態呢?島叔認為,最重要的是——客觀。

72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個日子提醒人們勿忘國恥。記住國恥,很重要,按理說,也不難。小時候學歷史,整個近代史都是攥著拳頭學下來的。那段歷史里,我們成天挨打,尤其是挨日本的打,怎麼能忘呢。

可是,今天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讓人覺得,記住並客觀地講述這段歷史,竟成了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問題

先看國內的。

8月13日,廣西賓陽縣兩名青年男子身穿仿二戰期間日本軍裝在公共場所作秀,揮舞軍刀,口喊「八嘎呀路」。為啥?想當網紅。

8月14日,客觀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院線排片率僅有1%。此前,這部小成本的片子還曾經利用眾籌平台募集到100萬元的宣傳發行費用。

再看國外的。

8月13日,日本NHK電視台播放了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者與人體實驗》,在日本網路上引發右翼分子圍攻,有不少人「看見了卻裝作沒看見」。

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靖國神社以自民黨總裁名義獻上了「玉串料」(祭祀費)。因為沒有前往參拜,安倍還託人表示「十分抱歉」。

在國外,犯下錯誤的人拒不認錯,百般挑釁,著實可恨。但是何以國內不少的青年竟也不知亡國恨,反把軍刀挎?事實上,這並不是孤例,十幾年前,有明星由於無知身披日本軍國主義國旗,十幾年後,一些具有反華傾向的藝人依然能受到國內大批年輕冬粉的熱捧。

這裡島叔還想分享另一個故事,就是最近,在韓國,一些「慰安婦」的少女像被搬上了公車,提醒人們銘記歷史,形成了很大影響力。

對比之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今天,一些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出了問題。儘管以上這些案例都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媒體選擇的結果,但它畢竟是事實,而這段事實折射出來的,是今天,一部分人對歷史的不敬重。

歷史

大家都學過歷史,在日軍大舉侵華的14年裡,上下,屍山血海,軍民死傷3500多萬人。不用別的史料,我們就摘幾段NHK紀錄片里的錄音:「活著卻被當成實驗材料並因此而喪生,據傳高達3000人,那些人的手,三個人的手指全部都黑化脫落,剩下的兩個人只剩骨頭……」這只是片頭最開始的一段話,就足以令人憤懣至落淚。

毫無疑問,這段歷史一定給那一代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事實上,即便到今天,筆者家裡的老人去旅行時,在選擇地點時的態度都是,哪個國家都行,唯獨不去日本。為什麼?就是李敖所說的,我原諒你可以,但那是在你受到懲罰,認錯之後。但是反觀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呢,歷史觀、世界觀還有很多模糊的地方。日本政客不反省固然可恨,但我們有時候也犯糊塗,對日本物質、精神文化產品存在盲目崇拜的傾向,就讓人很心寒了。不可否認,對於抗戰,社會和民眾是有基本的是非觀的,廣西那兩個青年最後就差點遭到圍毆。但在此基礎上,如何引導大眾的情緒還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是因此促成狹隘的民族仇恨?還是說背負一種仇恨激勵自己變得比敵人更強大?

這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教育。前者訴諸情緒,用一種虛妄的強大感,來掩飾敵人的殘忍和自己的深切教訓,抗日神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只是,我們需要警惕,這種不基於歷史事實做的藝術想象,吹起來的只能是虛幻的強者心態。那麼後者呢,也並不可取,背負仇恨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掙扎之中,不僅不利於培養健康的競爭意識,還可能衍生出十分脆弱和經不起挫折的性格。

引導

那麼正確的歷史教育該基於什麼立場呢?首先,絕不是不是簡單地激發仇恨,也不是渲染一種虛幻的強大感。在訴諸情緒之後,讓他們有深刻的省思和前行的動力。歷史之所以是我們可以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在於其厚重,而不在於輕浮。

因此我們要樹立的歷史觀是大國的歷史觀,真正強者的歷史觀,不憚於教訓,也不憚於承認自己曾是弱者。只有不斷教育國民在歷史經驗中負重前行,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這樣的歷史教育觀,需要通過大眾媒體的引導,要在供給端正本清源,加強客觀、理性的抗戰宣傳力度。這一點,不能指望資本的覺悟,還得靠國家的力量、監管的引導。

尤其是在文化產品監管上,需要加強引導。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台灣電影進入內地,但是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立場呢?比如《海角七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種對「日治」時期的懷念,但媒體和大眾卻並沒有發覺,這就存在很大問題了。

態度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輿論空間,龍蛇混雜,在抗戰領域更是如此,很多謠言盛行,很多失實的言論在傳播。客觀來說,網路是開放的,有謠言很正常,但不能缺乏批駁機制,靠自發,靠刪帖,都不夠。

比如網上一直流傳的一個段子,講國民黨軍官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下令,凡是去過的日軍俘虜都活埋了,埋了1200多人,聽著很解氣,甚至有上將級別的解放軍高級軍官在自己的書里加以引用,甚至官媒節目也這麼說。可惜這並不是史實——早在30多年前,孫立人當年的直接上司、遼瀋戰役中投誠的鄭洞國接受採訪時就說過,當時駐印軍在緬甸抓戰俘最多的一次是密支那戰役,也不過只有百餘人,而且多是走不動的傷兵。哪裡有一千多日軍俘虜供你活埋?

這樣的抗戰謠言很多,不少缺乏常識和歷史知識的人都容易輕信,所以傳播抗戰歷史,第一步就是打掉這些盤踞網路多年的「網紅謠言」。

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反覆講抗戰精神:在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抗戰精神必須建立在客觀、理性的抗戰歷史梳理、傳播上,才有力量,才能深入人心。也唯有如此,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慘遭敵手的百姓,鮮血才不會白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