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好的教養,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中西家庭教育」找到了力量

轉載授權請回復「轉載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家長對教育的焦慮

其實是對時代巨變的焦慮

有一次,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家長提醒我,聽說學校現在抓得比以前緊,是不是因為換了新校長?我哭笑不得,我們剛剛還被要求老師更多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而減少應試訓練呢。

另一群焦慮的家長則不能接受學生在學校里有閑暇時間,他們希望看到整齊劃一的課堂,希望看到課後學生在老師的監督下繼續自習。「你們的校長和老師不作為,在誤人子弟!」一位家長憤怒地說。

以上這兩種質疑的家長,恰好是典型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用了4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路,時代變化的速度是驚人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價值觀、知識結構差異特別大。這個例子能夠精確地說明現在我們對教育的焦慮,往往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洒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們這代人文精神先天缺乏,因為當年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不好了才去選文科。更可怕的是,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理科,科學精神竟然也很匱乏。

時代的快速變遷有,讓我們都經歷過信仰的崩塌,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容易走極端,國際事務又擺脫不了受害者情結。至於現在大家經常談的批判性思維就更缺乏了。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

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學前啟蒙,聽哈佛博士爸爸講經典

回復'育兒'免費獲取課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