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三人籃球項目:褪下街球的軀殼,留住街頭的心

▲在十三運三對三籃球男子青年組決賽中,上海隊(白衣)不敵東莞麻涌隊,獲得亞軍(圖:視覺)

從某種意義而言,奧運會的「寵幸」就是世界體育潮流的風向標。三人籃球入圍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消息傳來不久,上月初,這一深深植根於街頭的年輕項目就被宣布將首度走上全運舞台,彼時距天津全運會開幕僅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突如其來卻並不令人意外。

打破傳統籃球對於場地及參與人數的門檻與束縛,三人籃球在城市街頭的誕生順應時代的召喚,也多少被自由浪漫的街頭文化浸染。極富創造性的華麗運球,將傳統籃球繁複的規則拋諸腦後,都是街頭籃球最迷人的標誌。而當三人籃球在奧運年輕化的潮流下被推向「大雅之堂」,呈現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本周落幕的全運會三人籃球項目,置於觀眾們眼前的是一場場因激烈身體對抗而精彩,卻絲毫與「華麗」「花哨」等街頭籃球之烙印無關的比賽。

只不過,在國際籃聯現有規則下,走出街頭的三人籃球卻並未與其初衷背道而馳。它的表面或許已褪下了街頭文化那如塗鴉般叛逆卻華麗的軀殼,但在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這項運動對自由與自我、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強調卻並未改變。

教練被趕到了觀眾席角落

本屆全運會的三人籃球決賽,即便是在不乏真正草根球員的公開組,球員們的動作亦如科班出身般,崇尚簡練與實用。這並非籃球獨有的現象,一切均能在規則上找到緣由——球場人數的減少帶來了更寬廣的突破空間,但僅僅12秒的進攻時間意味著難以施展複雜的組合動作,唯有急停跳投、變速突破等基礎動作才最為有效。與此同時,過於頻繁而高節奏的攻防轉換是對所有參與者意志與體能的極大消耗。「從來沒想過竟然會這麼累,」作為曾經的CBA扣籃王,代表上海參與青年專業組角逐的王潼此前從未接觸過這一項目。在他看來,身體上的疲憊不僅源於「快節奏」,更是因為「無止盡的快節奏」。對於近年來極力推廣三人籃球的國際籃聯而言,這其實是值得警惕的信號。畢竟,快速但缺乏變換的比賽節奏有時考驗的不僅是球員,還有觀眾的審美耐性。

即便被廣泛運用的依然是那些實用、簡單的基礎技術動作,三人籃球仍有太多新鮮成分。嚴格意義而言,它依然算得上是團隊運動,但對球員個體的強調卻達到了籃球運動發展過程中從未企及過的程度。決賽階段的首場比賽就有奇妙景象上演:湖北女子青年隊的教練由於在場邊叫嚷得太過大聲而被裁判直接請上了觀眾看台的最後一排。雖然這位愛跺地板、脾氣有些急躁的教練咆哮的對象並非裁判,而只是自己的隊員。根據規則,在三人籃球比賽過程中,換人、暫停、戰術安排的決策權均掌握在球員手中。用某位山東隊隊員的話說,「教練的作用被嚴重弱化,能做的最多只是坐在某個顯眼的角落裡讓我們看看手勢。」教練做出換人手勢卻遭球員拒絕,這樣的場景在傳統籃球賽事中總是意味著衝突或是鬧劇,但在過去這些天卻在三人籃球賽場上多次上演。

事實上,三人籃球教練的臨場指揮本就難有太多施展的餘地,除了偶爾的擋拆下順和反跑空切之外,個人單打幾乎佔據著進攻端的全部戲份。正如湖北隊那位被趕到角落的教練,在引起全場注目前,嘴裡反覆念叨的其實只有兩個短句:「防守啊!」「籃板啊!」

精英化發展的無奈與悖論

教練們的無奈多少也有對於這一項目不夠熟悉的緣由。以上海男子青年隊為例,從收到參賽通知到預賽開賽,僅僅間隔了十天時間。邀請國內為數不多的三人籃球專職裁判講解規則尚需時日消化,更何況是建立一套在該項目中行之有效的戰術體系。甚至打到決賽階段,球員間依然還在比賽時表現出類似疑惑:驗球時未等進攻方觸球就以為可以伸手搶斷;三分球出手被犯規后不知能換來幾次罰球。

從有別於傳統特製橡膠籃球到截然不同的規則,本屆全運會的三人籃球項目全面與世界接軌,施行的正是國際籃聯這些年來力推的一系列規則。對於這套規則以及這項運動的規律,無論草根抑或科班出生,都很陌生。某種程度而言,專業、准專業與業餘選手間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橫亘於彼此間的技術壁壘正在消解,而短短十分鐘的比賽時間更是增添了比賽的偶然性。

在允許職業球員參與的青年組,面對諸多擁有CBA或WCBA球員的競爭對手,分獲男女該組冠軍的廣東東莞麻涌隊和西安市體校一隊,都由曾短暫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球員組成。作為群眾項目的公開組,儘管參賽者多為如福建隊張佳濱、吳德林這樣一度距離職業聯賽並不遙遠的現役或前大學生球員,但像上海洛克公園隊中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咖啡店老闆王潔這樣狹義上的真正「草根」,也能在與許多退役球員的對抗中不落下風。這樣的情況對於傳統的五對五籃球項目而言,幾乎不可想象。

從誕生到如今的快速發展,金字塔底部的草根階層始終是街頭籃球倚賴的根基。然而隨著入選東京奧運會,職業化與精英化的選材與培養勢必擠壓草根選手的參與熱情與生存空間,這將成為三人籃球在全世界發展均需面對的同一難題。據本次代表湖北隊參與公開組賽事的前職業球員陳天天透露,如今國內多數省市都已組建了各自的三對三籃球梯隊以及相關聯賽。

對於這樣的疑問,籃協三人籃球辦公室負責人柴文勝給出的答案,與如今田協面對國內馬拉松浪潮時的態度有些類似:為草根提供從底層走向奧運的機會。然而現實有些殘酷。在田協的「我要跑奧運」活動中脫穎而出的大眾選手,要參加奧運會還需達到國際田聯設立的參賽成績標準,能達到這一硬性條件的國內專業選手也不過兩三位。而對於三人籃球這樣的對抗性項目而言,並不存在量化的硬門檻,但寄希望於草根選手能與長期接受專業訓練、並逐漸掌握規則和比賽精髓的精英選手對抗,同樣不切實際。事實上,站上競技最高舞台從來不是三人籃球愛好者們現實的訴求,但精英化的趨勢卻很可能改變這項運動的形象與受眾群體,這才是三人籃球發展過程中的真正阻礙。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