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庫區扶貧如何攻堅? 記者探訪金寨、歙縣庫區

原標題:庫區扶貧如何攻堅? 記者探訪金寨、歙縣庫區

因修建水庫耕地被淹,加上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庫區一直是安徽省扶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庫區扶貧的難點在哪?庫區群眾如何走上穩定的脫貧致富之路?日前,記者探訪了金寨、歙縣庫區。

庫區扶貧——攻堅須啃硬骨頭

我省建有大中型水庫126座,庫區移民近118萬人。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我省陸續修建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花亭湖、陳村等大型水庫,庫區移民為支持國家水利、水電設施建設而離開故鄉,從水庫淹沒區遷入水庫周邊的深山。庫區基本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因水域阻隔、交通閉塞,資源匱乏、設施薄弱,成為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特困區域。

4月20日,記者走進金寨縣雙河鎮大畈村的水庫移民避險解困安置點,村民袁文章正在新分的安置房裡粉刷牆壁。隔著窗戶,他指著幾百米外半山腰上幾間土坯房基說,去年住在山上的老房子已經拆了,現在暫時借住在鄰居家,房子裝修好了就可以搬進新居。

大畈村轄10個村民組,現有人口1100人,其中貧困戶94戶,貧困人口338人。該村平均海拔500米,屬於高寒山區,農業生產受限,主要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

雙河鎮黨委書記陳賢祿告訴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金寨修建梅山水庫,庫區大片肥田沃土被淹,村民只能在僅剩的坡地上種點農作物。山高水阻,導致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如何致富一直困擾著當地群眾,這裡一直是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村民程本剛去年年底也分了套安置新房,因沒有裝修,全家仍住在老屋裡。他對記者說,1954年修水庫時,他還沒出生,後來家中兄妹6人都擠在山上的老屋裡,1984年他結婚時,就在老屋邊搭了間棚屋,一直住到1991年,才蓋了幾間土坯房。庫區移民都住在半山腰,每年雨季,不少農戶的房子面臨山體滑坡的威脅。 據省水庫移民管理局移民處徐光介紹,我省庫區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尤其是大別山五大水庫區是我省國家級貧困縣集中分佈地區,經過「八七」扶貧攻堅,庫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變化,但返貧現象比較嚴重,脫貧致富任務十分艱巨。全省126座大中型水庫,淹沒土地329.33萬畝,其中耕地159.53萬畝,移民64.5萬人。截至2016年底,全省核定直補移民人口近81萬人,這些移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8900元,比全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2000餘元。 2015年,全省建檔立卡的貧困直補移民共24974戶56693人,涉及16個市、68個縣(市、區),其中因病致貧約佔貧困移民的33%,因災致貧約佔17%,因學致貧約佔10%,因其他原因致貧約佔40%。

精準施策——由「輸血」變「造血」

為加快庫區移民脫貧致富步伐,我省採取移民安置、改善設施、發展產業、勞務輸出、教育扶貧、科技扶貧等舉措,從單純的「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著力增強庫區脫貧的自我造血功能。

自2014年開始,我省在庫區啟動避險解困試點。凡居住在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生產生活環境惡劣,不搬遷無法擺脫困境的庫區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避險解困安置方式主要有縣城安置、鄉集鎮安置、中心村安置。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完成避險解困投資9.6億元,新建一大批庫區移民安置點。

4月20日上午,在歙縣武陽鄉正口村避險解困安置點,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在為移民的安置房修建水電基礎設施。 66歲的村民吳正文告訴記者:「我們是修建新安江水庫大壩時從山腳搬到這裡的,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目前,鄉里正給我們建移民安置房,以後就搬到新房住了。 」

移民從山上搬下來了,但在新的安置點如何脫貧致富呢?省水庫移民管理局綜合處王永濤處長對記者說,我省設立了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專項基金,主要用於庫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和移民生活幫扶等,尤其加強了移民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如學校、醫院、農業基礎設施配套等,讓移民在安置點安居樂業,實現「既搬得出,還住得穩」。

金寨縣麻埠鎮桂花村是響洪甸庫區一個移民村,村支書郭明惠告訴記者,通過移民后扶資金項目,村裡修了14公里「組組通」道路、3處飲水工程、6公里河堤、整修了8口當家塘、2公里小溝渠,去年還安裝了108盞太陽能路燈。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了,也為脫貧致富夯實了基礎。

據介紹,我省後期扶持項目資金,重點用於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項目扶持直接受益的移民約80萬人。僅2016年,全省在庫區實施飲水安全工程項目35處,改善了5000人飲水安全條件;實施農田水利工程240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約3萬畝;修建各類道路500公里,實施村莊整治、文化衛生等其他項目300個;建成美麗移民村267個,累計完成美麗移民村建設480個;建成特色產業村127個,累計完成特色產業村154個。

在庫區,我省還大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建起一批光伏扶貧基地。桂花村就建了一座佔地約5畝的光伏發電廠,村主任彭德鳳告訴記者:「汞洞沖原是一塊礦渣廢棄地,現在建起了光伏發電廠。因貧困戶一家一戶搞光伏發電有難度,所以由村裡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每年分紅給貧困戶,每戶每年能分3000元左右。 」 庫區扶貧須因地制宜,應扶貧先扶志,破除「等靠要」思想,變被動扶貧為主動脫貧,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歙縣武陽鄉鄉長徐賽美告訴記者:「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這是我們發展立體經濟的模式。如在山上改造茶園桑園,扶持貧困戶種植香榧、山核桃、覆盆子等經果林,在林間發展豬、羊、土雞等養殖業。現在不能在水庫里搞網箱養魚,我們就在山溝里發展泉水養魚。 」

遏制返貧——政策兜底增收致富

庫區貧困戶自我脫貧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因病、因災返貧率較高,精準扶貧就必須解決庫區群眾返貧問題,除實施低保、醫保、大病救助、移民直補等政策兜底外,還必須著力發展致富產業,實施增收項目,讓庫區貧困戶能穩定增收、穩定致富。

徐光告訴記者:「去年底,我省各地編製完成了水庫移民脫貧攻堅工作方案,並納入了移民後期扶持『十三五』規劃,要求加大資金投入,謀划重點扶貧項目。在安排分年度計劃時,優先考慮脫貧和增收項目。 」

4月19日下午,在歙縣新安江畔的新溪口鄉溪口村,記者遇到採茶回家的村民葉綠琴,她告訴記者:「家裡農業收入主要靠種茶和柑橘。現在一斤鮮茶能賣16元左右,集市上有人來收購,這幾年茶葉收入還算穩定。 」據介紹,葉綠琴家過去一直是貧困戶,還享受過低保和庫區移民直補。現在丈夫在城裡打工,加上茶葉和柑橘的收入,去年底她家已經脫貧了。如今,她家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房子租出去還有租金收入。

溪口村支部書記張永靈對記者說:「特困戶基本上都有低保,家人患有重病,還可享受大病救助。村民參加技能培訓,鎮村提供補助。縣移民委還舉辦月嫂、廚師、駕駛員等技能培訓,鼓勵村民積极參加,拿到證照后外出務工,也可以提高收入。此外,鎮村還著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如利用山場栽山核桃、白茶,養土豬、山羊等。 」

新溪口鄉鄭建明鄉長告訴記者,他們堅持以結對幫扶為紐帶,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產業發展為核心,通過單位幫扶、鄉鎮包村、幹部包戶和「精準滴灌」式服務等措施,2016年,溪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115戶369人,其中包括庫區移民貧困戶29戶59人。

袁文章拿出一個紅本子給記者看:「這是我家的扶貧台賬。今年,我家種了兩畝多生薑,妻子養了3頭豬。另外,我還被村裡聘為護林員,每月收入500元。 」雙河鎮黨委書記陳賢祿告訴記者,為幫助一些特困戶,鎮里拿出一些公益性崗位,讓貧困戶擔任護林員、保潔員、水利管護員等,增加收入。同時,縣裡還出台措施,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凡每戶每年種養業產值達3000元,縣裡獎勵1000元,產值達7000元的,獎勵3000元。 」

4月20日下午,村民沈皆宏帶記者來到響洪甸水庫中的一個小島上。島上的村民大都已經搬離,他在島上養了600多隻雞和60頭羊。沈皆宏說:「自去年開始搞養殖,買雞苗和羊仔的錢都靠扶貧貸款。今年春節前後賣了一部分雞苗,等雞、羊都賣出去了,我也去桂花村移民安置點建一棟樓房。 」

方葉彬是桂花村五保戶,也是個老病號,患有心肌梗塞,每年都要住幾次醫院。過去高昂的醫藥費讓他看不起病,現在的醫保政策讓他住院幾乎不花錢。他扳著手指算給記者聽:「今年3月,我在縣醫院住了5天,住院費基本上都報銷了,自己只掏了幾塊錢。 」

麻埠鎮副鎮長施家海告訴記者,現在貧困人口參加醫療保險的費用由政府出,縣裡還給每人每年額外出600元購買大病保險,一旦患大病,自付部分可報銷80%。貧困戶的孩子住校還有補助,每個貧困戶每年還有1萬元的小額貸款額度。這些兜底扶貧政策,有效遏制了返貧現象。 「各級移民管理機構會同扶貧部門,積極與教育、衛生、社保、民政等部門協商對接,將一些建檔立卡特困移民,按規定納入教育扶貧、醫療救助和低保政策兜底範圍,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分類施策,確保每一位貧困移民都能脫貧解困。 」王永濤對記者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