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賤民鬥爭第一人:罵甘地,燒經書,突破種姓固化

7月20日拉姆·納特·考文德當選為印度第14屆總統,令外界驚訝的是,他是個「賤民」。這一階層從建國獨立到現在,奮力爭取公民權利,本文將介紹賤民鬥爭第一人。

去今天的印度旅遊,你可以在各地看到一個人的雕像,他肩膀寬大,一手握著憲法文本,一手指著前方,這就是安倍多伽爾,印度現代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憲法的主筆人、勞工利益的捍衛者。

他出身低微,通過一己奮鬥成為建國后的首任司法部長;為了反抗種姓文化,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將神聖的《摩奴法典》一把火燒掉;放棄仕途后皈依三寶,引領了佛教在印度的再次復興。

正當盛年之際,他發病辭世,有50萬人給安倍多伽爾送最後一程,送葬的隊伍長達兩英里。

在國際知名度上,安倍多伽爾不如甘地、特蕾莎修女,在本國他則是數一數二的公眾人物,獲得了人民誠摯的紀念,其雕像遍布公園、廣場,比甘地的雕塑還要多。

一個賤民的自我奮鬥

印度以種姓制度臭名昭著,每個人出生就會分為四個等級,最悲慘的不是最低的首陀羅,而是連種姓都沒有的「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俗稱賤民。

這類人終身只能做些臟活:清除糞便、清掃街道、製革(從自然死亡的牛身上剝下皮)。

安倍多伽爾在這些不幸的人當中較為幸運,他出生於馬哈爾群落(Mahar community),巴羅達(Baroda)土邦的最大賤民團體,傳統職業是看門人、行李搬運工、遞信者。

英國征服者到來后,從馬哈爾當中招募士兵(歐洲人用不著顧忌印度的種姓制度)。安倍多伽爾的外祖父六個兄弟都是軍官,其父也早年從軍,退役後轉業為軍校教師。

為歐洲人服役的印度兵

他是父母14個子女里最幼小的那個,由於母親一家在賤民階層里比較富裕,因此能供養得起上學念書,而且上的是孟買一家私立中學。

軍人世家出身的安倍多伽爾,一畢業就獲得了巴羅達土邦陸軍中尉的任命。

作為一個賤民,其職業生涯實屬一帆風順,但他的志向遠大,希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巴羅達土邦的王公計劃派一批學生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其他種姓的人畏葸不前,印度教文化禁忌出海,甘地就因為越洋去英國求學,因而一度被開除種姓。

留學時期的甘地,西裝革履,以後他衣服越穿越少

年輕氣盛的安倍多伽爾自告奮勇參加了留學計劃,他沒有種姓可失去。思想開明的王公很是欣賞這個年輕人,資助了他的學業,並且保證歸國后,讓他在土邦擔任十年公職。

在美國的求學生活可能是安倍多伽爾人生中最舒適、快樂的日子,他不用遵守印度教的繁文縟節,能夠跟其他人平等相待,一起寫字、娛樂、休息。

三年後,安倍多伽爾學業有成,回國報效。

巴羅達王公有意培養他成為財政部長,先給了軍事秘書一職作為鍛煉。沒有預料到的是,他的命運就此急速下沉

從回國第一天起,安倍多伽爾就感受到了種姓文化的桎梏,沒有一個公務員願意去碼頭迎接他,沒有一家旅館願意接待賤民,最後他在一個拜火教徒開的小店找到容身之處。

印度拜火教徒,中世紀時期從伊朗逃過來的,張無忌的同教兄弟

入職上班后,沒有一個同事跟他接觸,甚至不拿他寫過的文件。有次安倍多伽爾走在路上,遭到警察的凌辱,他寫個紙條請求王公解圍,但社會習俗的慣性如此強大,以致於國君也無法阻擋。

安倍多伽爾身心俱疲地坐在一棵大樹下,淚如泉湧,無奈之下他辭去職務,做其他營生。

在此之前,安倍多伽爾希望通過努力奮鬥來改變命運,學生時代,老師不會向他提問題,也不觸摸他的作業本,他加倍刻苦讀書,學校不向賤民教授梵語,他就自學。

長大成人的安倍多伽爾總是一副精英打扮,戴著圓框眼鏡,梳著大背頭,西裝革履,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賤民,然而相處時間一長,紙包不住火。

他先後做過大學教授、公司會計,還創辦了一家商業諮詢公司,每次種姓身份被識破后,別人就拒絕與他合作。

現實的屢屢碰壁終於令他覺醒,只有改變整個印度的政治文化,他才能像正常人那樣工作生活。

1920年代他在倫敦修習學位,拜訪了印度事務大臣蒙太古,在這位改良派人士的鼓勵下,安倍多伽爾進入政壇。

「賤民在印度貓狗不如,這怎麼是我的祖國」

近現代南亞政要里,沒有誰的崛起速度比安倍多伽爾更快,提拉克、甘地、真納均熬了數年資歷慢慢上升。

安倍多伽爾嶄露頭角,幾乎是一下子就成為賤民運動的領袖。

1918年他還是一個大學里的教書先生,兩年後在印度第一屆賤民大會上,他首次公開亮相,便獲得中央省18個馬哈爾群落的支持。

安倍多伽爾的火箭式飛躍,一方面依賴賤民團體的熱烈支持,千百年來他們備受壓迫,當終於有人燃起鬥爭,賤民立即添柴加火;另一方面,安倍多伽爾長袖善舞,結交開明派高層人物。

1920年的首屆賤民大會背後就有幾位土邦王公的支持,對於殖民政府的進步舉措,他第一時間予以響應。

1926年英國在部分地區進行民主試驗,安倍多伽爾抓住機會,入選孟買立法委員會。在他的動議下,「馬哈德池塘」事件發生。

在廣大的鄉村城市,印度教徒、基督徒、穆斯林都可以使用水井,唯獨賤民不能,生怕污染不潔。安倍多伽爾小時候有次趕路,口渴難耐,跑到一個飲水池,結果被人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痛打。

1924年孟買宣布向賤民開放公用水源,但是沒人敢執行這個法令,當選立法委員的安倍多伽爾召集群眾,在孟買南部的小城鎮馬哈德匯合。

這是一場領袖威望的測驗,1927年3月19日方圓百里內的賤民部落都趕來了,大約1萬人扛著麵包,搭了個臨時帳篷,來看這個新興領袖。

安倍多伽爾以高亢的聲音呼籲,賤民接受義務教育、服兵役,政府應當為賤民提供旅社、幫助就業,賤民的權利不能靠祈求,而是自己鬥爭獲得。

演講完畢后,他帶著眾人穿過大街,徑直走向公共池塘,親自飲用了第一口水。

1930年安倍多伽爾發起下一個運動「納希克寺院事件」。雖然賤民敬拜印度教的神靈,慶祝印度教的節日,但印度教的廟宇從不向他們開放。

3月2日一萬五千個賤民雲集在納希克(Nasik,印度教的一大聖地,周圍有石窟、沐浴場,風景優美),要求進入寺廟,敬拜羅摩大神。

印度電視劇里的羅摩

認同鬥爭往往以被壓迫者模仿壓迫者為起點,早期女權主義者剪短髮、穿褲子,模仿男性的裝束。賤民運動也是如此,他們一開始模仿婆羅門的生活習慣,飲用「潔凈」的食物,渴望獲得社會接納。

但是高種姓人群感到自己受冒犯,「馬哈德池塘」事件中,賤民剛喝完水,其他種姓的印度人,拿著竹棍上街鬧事。

村裡的祭祀主持「凈化」儀式,向池塘撒牛乳,抽幹了108個池子,祛除了賤民所污染的水質。

主持寺廟的婆羅門

「納希克寺院事件」影響更為嚴重,婆羅門僧人把賤民擋在門外,雙方爆發肢體衝突,鬥毆持續數天。經過挫折,認同鬥爭轉到新方向,安倍多伽爾對印度教不抱有期望。

1931年他拜訪甘地,未料兩人第一次見面,就爭吵起來。

甘地出身於首陀羅,理解底層的苦難,他曾說過「與其讓賤民制度留存,還不如讓印度教毀滅。」「如果有來生,我希望轉世為一個賤民,以體驗他們的不幸、痛苦和污辱。」

甘地為這個階層取了個新的名字「哈里真(Harijan)」,意為神的子民。

然而甘地並不想廢除整個種姓體系,只要賤民能納入首陀羅階層就足夠了。聖雄一輩子虔信宗教,熟讀《薄伽梵歌》

安倍多伽爾則不信梵天諸神,還當眾焚燒《摩奴法典》(laws of Manu),因為這本書確立了各種姓的尊卑高下。

留學美國時期,安倍多伽爾發現種族隔離的南部,白人夫妻常常僱用黑人廚師以及黑人乳母。

然而在印度,高種姓家庭寧死,也不會讓賤民烹制食物或哺育嬰兒。奴隸如果勤懇勞動,還能贖身重獲自由,而賤民到死都是賤民。

8月14日,甘地見到安倍多伽爾後,邀請參加反英愛國運動,對方卻說道:「我沒有祖國,賤民在印度被當作貓狗不如,連一滴水都喝不上,這片土地怎麼能是祖國?」

在英印政府實施大規模民主后,兩人的矛盾更加深化。安倍多伽爾拿出一份孟買轄區的統計數據:婆羅門選民有9077人,馬拉塔(印度的一個少數民族)選民有4741人,穆斯林選民1830人,而馬哈爾選民僅僅有55人。

民主改革試圖給以人民自由,卻始料未及地使人民更加分裂,錫克人、穆斯林等團體認為自己不同於印度教徒,應當獲得區別對待,成立單獨選舉區。

安倍多伽爾迅速跟進,宣稱賤民在四大種姓之外,也不屬於印度教群體。

得知情況后,平素溫和的甘地變得異常憤怒,表示這種分裂行徑不可容忍,並且用絕食抗議。安倍多伽爾身邊好友勸他,趕緊進行和解,不然聖雄可能活活餓死。

他卻以輕蔑的口吻說:「如果甘地想吃東西,就跟我一起吃好了。」按照傳統種姓觀念,賤民地位卑賤,沒有資格和其他印度人共同進餐。

甘地肯定是願意跟賤民同食,他認為自己所屬的國大黨,全心全意為所有印度人謀福利,絕不會以宗教、出身來歧視公民。

最終安倍多伽爾禁不住輿論壓力,抵達甘地所住的浦那城,達成一份妥協計劃:賤民的席位增加了近一倍,但不能單獨組建選舉人團,國大黨保證能夠維護賤民的利益。

「你接受了協定。」甘地語重心長地說,「這意味著你接受了你是印度教徒這個身份。」

安倍多伽爾顯然沒領情,《浦那協定》簽署后與甘地終生為敵,形容他「糟糕」「卑劣」「病態」,稱呼甘地領導的那段時期為「黑暗中世紀」。

安倍多伽爾在一次公開場合聲稱,自己出生是印度教徒,但死的時候肯定不是印度教徒。

投靠殖民者,成了印奸賣國賊

浦那妥協之後,安倍多伽爾再也沒有能力組織群眾運動,因為群眾跑到甘地陣營去了,1937年憲政試行的各省選舉中,國大黨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黨魁尼赫魯自滿地宣稱:「當今印度只存在兩股力量,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國大黨。」

甘地延攬了全國各地的精英,而安倍多伽爾的活動範圍不超過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首府為孟買,納希克寺院、馬哈德池塘都在該邦範圍內)。

1926年他當選為孟買市的兩位議員之一,後來組黨獲得孟買11個席位,成為在野第二大黨,再往後的選舉每況愈下。

馬哈拉施特拉邦在印度的位置

安倍多伽爾先後組建了獨立勞工黨、表列種姓聯盟,均以失敗告終。

獨立勞工黨組織渙散,從不定期開會,議程完全順著安倍多伽爾的個人作息時間;表列種姓聯盟參加印度獨立后的普選,竟然湊不出足夠多的候選人,安倍多伽爾到了晚年只能退出政壇。

他是一個優秀的學者、教授,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黨鞭,根本競爭不過紀律嚴明的國大黨。

走投無路之下,安倍多伽爾做出了極具爭議的決定——投靠英國殖民者。

二戰爆發后,倫敦在未徵得印度人的同意下宣布備戰,甘地、尼赫魯進行了抗議,結果被投進監獄;安倍多伽爾選擇了合作,結果成了官府的座上之賓。

究其本意,他對英國的態度曖昧模糊。

一方面,賤民階層是英國統治的犧牲者,在殖民者造成的飢荒、經濟蕭條中,賤民承擔了最重的傷害。

安倍多伽爾留學讀書時,寫下《英屬印度省財政的演變》,大意是銀行家通過操縱盧比與英鎊的匯率,壓榨人民的血汗錢。

這篇論文太過大膽,以致於導師強烈要求修改。

另一方面,英國帶來了更先進的文明,鐵路、電報、法治精神。一些開明總督廢除了焚燒寡婦的陋習,從婆羅門手裡解救了賤民。

安倍多伽爾所屬的馬哈爾種群便為明證,他們構成英屬孟買陸軍的最大兵源。丘吉爾很早就說過,假設英國人撤退,高種姓印度教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迫害賤民。

丘吉爾年輕時在印度當過軍官,後期堅決反對印度獨立

安倍多伽爾的觀點跟馬克思很接近,「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

甘地就不一樣了,他反對英國食物、英國服飾、英國工廠,英國的一切東西,印度人里沒有誰比他更具民族主義情感。

安倍多伽爾不期盼徹底獨立,如果英國人賦予自治權,他就很滿足了。國大黨發起的歷次反英運動,安倍多伽爾一次也沒參加。

1928年,孟買政府試驗代議制,他立刻參選,其他7個立法委員都是英國人。1939年尼赫魯率黨員集體辭職,安倍多伽爾抓住這個空檔期,迅速上位。

他先是擔任內閣的勞工部長,接著又選入國家安保委員會。英印政府取消了大部分集會遊行,給他亮了綠燈。1942年賤民大會照常召開,吸引了7萬人參加,馬哈爾群落發揮擁軍傳統,組建了防衛部隊。

長久以來,安倍多伽爾處於甘地的陰影之下,局限於孟買一隅,如今他一躍進入中央,成為全國性領袖。

憲法之父不信馬克思

按照客觀功績來論,印度獨立最大的功臣當屬希特勒,德軍一次戰役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打擊,超過了甘地所有的非暴力運動。

1947年米字旗從南亞次大陸降下,尼赫魯從監獄里放出來,昂首闊步地踏入總督府,安倍多伽爾調入憲法起草委員會。

開國總理尼赫魯

國大黨沒有報復安倍多伽爾的印奸行徑,這足以證實印度人的妥協和解精神,也表明英國的代議制試驗是有效果的。

憲法起草委員會有7個成員,一個辭職,一個在任期內死亡,一個遠在美國,一個忙於國家公務,還有兩個在新德里從政,立法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安倍多伽爾的身上。

況且他雖然是個賤民,但學歷比誰都要高,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兩個博士學位,倫敦格雷律師學院的律師資格證。

司法獨立、人身保護、信教自由,這些公民權利都由安倍多伽爾提出並通過,他頗意味深長地說:「如果印度法治變得糟糕,不是因為憲法不行,而是執法的人不行。」

在文化態度上,國大黨分為兩派,世俗主義派和印度教保守派

後者想把宗教信條(禁酒、禁止殺牛、提倡鄉村道德)列入憲法的「基本權利」,安倍多伽爾挫敗了這一企圖,這些條款被移入「指導原則」,沒有強制性約束力。聖雄甘地的名字原本要寫入憲法序言,也被否決了。

安倍多伽爾的困境在經濟立場,由於底層窮苦出身,他要求重新分配土地、優先發展工業。然而他同時還是賤民出身,並不信任其他種姓的政黨。

按照馬克思那套說辭,安倍多伽爾一路高升,經濟收入和教育資歷完全是上層標配,但現實仍改變不了賤民出身。

他組建的獨立勞工黨只吸引了賤民群體,印度共產黨批判他目光短淺,沒能去團結更廣大的工農群眾。

印共的宣傳海報

安倍多伽爾針鋒相對地回擊:「最敵視賤民的是首陀羅,他們不會想著去反抗上一層種姓的人,他們雖然貧賤,但與最低的賤民相比,還是有優越感的……地位較高的剎帝利想擺脫最高的婆羅門而焦慮,但他們不願跟吠舍、首陀羅聯合,唯恐後者跟自己平起平坐。」

馬克思主義隨著十月革命的炮響進入印度,首先接納的卻是婆羅門,因為這個階層的知識分子最了解外界新知;斯大林崛起后,其他人爭辯「蘇聯是否背叛馬克思」,安倍多伽爾就明確表示,馬克思本身就是錯誤。

他相信西式民主精神,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只能帶來更多的血腥,雖然安倍多伽爾屬於開明世俗派,卻沒有丟棄行善救世的宗教精神。

制憲大業完成後,安倍多伽爾立即投入新的工作,出任司法部長,起草最低工資法案、累進納稅法案。他還關心女權利益,認可婦女的選舉權、同工同酬。原本這些法案有機會通過,可惜缺少社會主義黨派的贊成票,全部都流產了。1954年印度舉行普選,安倍多伽爾競選失敗,黯然退場。

佛法的重生

印度的佛法復興運動開始於1891年,幾個斯里蘭卡(這個國家幾百年來都信佛)僧侶來到大陸傳教,10月份他們邀請、日本、緬甸等代表召開國際佛教會議。印度的佛塔古迹得到修葺,佛經重新整理出版。

巧合的是,安倍多伽爾在同一年出生,他年輕時讀過喬達摩·佛陀的寶訓。

兩千年前,釋迦牟尼打破舊教義,宣布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中世紀后,婆羅門祭司捲土重來,復辟了統治。

安倍多伽爾對佛教了解愈多,愈心悅誠服。

他考證出,佛陀跟眾弟子坐而論道,就是代議制雛形,民主是印度的舊有傳統,只不過後來被婆羅門消滅了。

不管這個論點是否有學術意義,至少圓滿銜接了傳統宗教跟西式民主。

安倍多伽爾還驚喜地發現,佛家菩薩的仁愛能剋制馬克思鼓吹的暴力鬥爭,防止賤民冤冤相報,對其他種姓人群發泄仇恨。

1935年「馬哈德池塘」事件后,安倍多伽爾宣布退出印度教,但到了1956年才正式皈依佛門。中間二十年裡,他也在尋求其他宗教的奧援。

基督教受到英政府的扶植,是印度最有勢力的教會,可如果改信耶穌,就意味著物質、精神的徹底西化,安倍多伽爾無法再承受「叛國」罵名。

二戰前夕伊斯蘭教團伸出橄欖枝,阿拉伯國家派代表訪印,承諾只要安倍多伽爾成為穆斯林,領袖地位非他莫屬。

先知默罕默德興起后,阿拉伯軍隊不斷南下,近代印度已經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信仰真主。

伊斯蘭理論上主張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制度,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老信徒(集中在西北地區和孟加拉)作梗而沒有聯合,他們害怕安倍多伽爾勢力攀升,篡奪教位。

印度還有一個錫克教,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為宗旨,神廟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食物,但跟安倍多伽爾沒能合作,原因也是老信徒的反對,不肯接納賤民。

佛教成了終極選擇,它發源於印度本土,因此信佛算不上背叛民族,同時這也是個新興宗教,沒有舊勢力的阻礙。

從1956年10月14日,一場無遮大會召開,規模前所未有,50萬賤民參加了活動。

安倍多伽爾完成渡戒儀式,在他的引領下佛法重振,今天印度90%的新佛教徒來自於賤民階層。不幸的是,當年12月,疾病奪走他的生命。

在安倍多伽爾出生的時代,僅有0.13%的賤民會讀書寫字,1946年第一所賤民大學建立,到現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賤民受過教育。

在醫療、就業、從政方面,他們也獲得了平等對待,1996年第一個賤民登上邦長(相當於美國的州長)職位。

這些成就當仁不讓地歸功於安倍多伽爾,他突破了種姓固化,放開上升渠道,讓賤民也能有尊嚴地生活。

文/柳展雄

發表於鳳凰周刊

識別二維碼關注作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