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旅遊現象認知的理論誤區之一:全域旅遊

旅遊圈 | 關注旅遊行業的那些人和事

原創投稿 爆料 尋求報道 請登錄 www.dotour.cn



文 | 張輝



近二年,一個詞開始流行於社會,這個就是「全域旅遊」。在,上至省委書記,下至村支書,一談到旅遊問題便是全域旅遊。在旅遊領域,學者如果不講全域旅遊似乎便不是旅遊學者,官員不提全域旅遊便不是旅遊行政管理者,業界不知全域旅遊便不是旅遊經營者,這種現象已成為當前旅遊界的常態現象了。的旅遊學術研究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30多年,學者創造了許多來自於現象認知的概念,但沒有一個概念像全域旅遊,一經提出,便引起全社會的理論工作者和產業實踐者的一種共同認知,成為全社會普遍討論的一個概念。

概念的普及和流行是有條件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僅限於學術研究領域內的概念,得到實踐認知並相傳開來,同時成為社會的旅遊實踐,更是一件困難之事。從學術概念來說,全域旅遊並不是一個科學的學術概念,它的現象提煉以及概念構造都存著嚴重缺陷,但是,為什麼在社會流行開來,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普遍認可的一個概念,邏輯解釋只有一個,便是這個概念體現了各個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學者通過這個概念無邊界的解釋,終歸於自己的學術研究的認知領域,反映出自己的學術價值和自己學術地位;官員可以通過這個概念尋找出自己工作的著力點和工作抓手,提升旅遊管理的政府績效;業界經營者可以通過這個概念的流行,尋找出自己企業的商機,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因此,全域旅遊只所以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不在於全社會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論認同,而在於人們對於這個概念所涉及的利益方面的認可。

從理性來說,我不是反對這個概念所指的旅遊現象,而是不同意這個現象所提煉的解釋用全域旅遊這個片語來定義和概括。

從概念構建要素來說,全域旅遊不是一個理論概念,僅僅是在經驗層面的總結,因為作為理論概念的基本元素的概念是由名詞、抽象定義和經驗含義三部分組成。全域不是一個名詞,不具有名詞的解釋意義,它是由全和域兩個詞所組成。由兩個詞所構成的理論概念也經常有,如經濟學名詞供求,也是由供與求兩個詞所構成,但它可以分開解釋為供給與需求,在經驗含義上具有整體的解釋。全域是由全和域構成,全是指什麼,域是指什麼,我們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規定,漢語詞典中對「全」有多個解釋,完備、完整、整個、普遍、純粹、完美等等,對「域」也有多個解釋,地區、區域、範圍、局限等等。將兩個具有多種含義又不是一個完整名詞的片語合在一起,從概念的理論構建來講,必須在經驗含義和抽象定義上給予科學和規範的解釋,使概念明確化,理論意義才能成立。

概念的明確化是概念科學性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如果一個概念所涉及的現象沒有界限,沒有經驗層面的解釋,沒有科學的定義,其結果會是什麼呢?不同的群體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取向任意支解釋這個問題,使一個嚴肅的科學的概念變成了一個隨意的偽科學的概念。全域旅遊提出以來,儘管國家旅遊局李金早局長在不同會議上多次提出,全域旅遊要防止6個認識誤區,但由於缺乏一個科學的學術界定,旅遊學界不同的學者出於不同的角度和利益關係,卻對全域旅遊給予了諸多不準確的解釋,將全域旅遊解釋為全要素、全產業、全人員、全季節、全空間、全過程、全部門、全規劃等等,有些解釋不僅在學理上立不住腳,在實踐上也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這些解釋來推進的全域旅遊,將使全域旅遊發展進入一個理論誤區和實踐陷阱。

全域旅遊不僅在理論上缺乏規範的科學解釋,在工作層面上的解釋也值得商榷。國家旅遊局相關文件對全域旅遊的工作解釋是: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這段表述說明了全域旅遊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或者是一種發展方式,我是十分贊成這種提法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定位於以旅遊產業為優勢產業呢?以旅遊消費為重心和以旅遊產業為優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旅遊消費為重心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一種旅遊化過程,這個旅遊化過程不是旅遊產業的事情,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通過旅遊化發展方式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而不是要做大做強旅遊業。在全域旅遊實踐中,工業、農業、商業、娛樂業、交通運輸業、文化產業通過旅遊這種消費方式,不僅僅是提供了工業旅遊產品、農業旅遊產品、文化旅遊產品,而是找到了其發展的經濟空間、拓展了經營範圍,提高了這些產業的附加值。如果通過全域旅遊實踐,我們僅僅是做大了旅遊業,相關產業不能通過旅遊提升其產業的附加值,那麼,全域旅遊就不可能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的一種發展模式和方式,全域旅遊的實踐價值便會大大降低。

我們認知全域旅遊,必須將全域旅遊問題放在一個大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放在旅遊發展轉型的環境下來認識,更能認知全域旅遊提出的合理性。其中有兩個認識的內在邏輯,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一個是旅遊發展的內在邏輯。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就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來說,是按照一個主線來推動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這個主線就是工業化。所謂工業化,一般意義上的解釋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其主要特徵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因此,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工業社會的主要標誌。不可否認,工業化發展之路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近40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於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因此,工業化之路是不可置疑的。

然而,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視角來分析,工業化之路並不都是正收益,也有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為,一是工業化剝奪了農業勞動力,大量農業人口快速流向城市,使多數農村成為空心村、空心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力;二是工業化在促進沿海經濟和平原經濟的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區域的適應性問題,也使得山區經濟、內陸經濟邊緣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區二元結構的形成。工業化可以做強平原經濟和沿海經濟,但難以做強山區經濟,工業化可以做強城市經濟,卻難以做強鄉村經濟。

當前,工業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的二元結構,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社會發展的問題。在的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中,通過什麼發展路徑來解決這兩個二元結構,已經成為政府以及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大問題。問題的核心是尋找破解這兩個二元結構難題的發展方式。工業化是一種發展方式,會不會還有另外一種發展方式呢?

實踐表明,對一些地區,特別是旅遊資源豐富、不適宜大規模集約化工業發展的山區,我們可以通過旅遊化的發展方式,不必通過工業化的發展方式,來解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些地區發展工業,相對於平原地區,不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旅遊,山區的豐富山地景觀和旅遊資源,與平原地區卻形成了比較優勢;對於那些鄉村資源豐富又有大的城市作為依託的鄉村來說,旅遊化是不是也是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方式呢?通過旅遊化發展,山區經濟可以通過不成為沿海地區經濟飛地的形式,獲得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旅遊化發展,鄉村的農民可以不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而通過鄉村旅遊經營,獲得資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勞動性工資收入;通過旅遊化發展,使的農村保持固有的農村風貌,促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成;通過旅遊化發展,使的農業通過旅遊提升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壯大農業生產的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個問題,工業化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發展方式,旅遊化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的一種發展方式,雖然在學術界對旅遊化問題沒有深入研究,還沒有達到統一的共識,然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旅遊化的種種跡象已經形成。一是從事與旅行相關的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在不斷提高,二是旅遊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在不斷提升,三是一個地區常住人口所接待的旅遊者人數的比重在加大,這三個現象表明旅遊化浪潮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

因此,我們在討論全域旅遊問題不僅僅從旅遊的角度來認識,更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來認識。長期以來,我們在研究旅遊的問題,都是就旅遊說旅遊,就問題說問題,沒有從社會發展大的環境來認識。如果我們從社會發展方式的角度來認識全域旅遊,它的意義便就不同了。

工業化使我們上了樓,走進了城市,走向了平原、走向經濟發達地區;旅遊化使我們下了樓,走進了鄉村,走向山區、走向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上樓」與「下樓」、「進城」與「出城」的生活方式是由工業化和旅遊化生產方式決定的。兩種生產方式的共同存在,使我們的社會保持了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沿海經濟和山區經濟的物質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基本形態,保護了鄉村的基本風貌,保護了農耕文明的基因,使得我們的農村與農業形態不至於被工業化的強勢方式而損傷。

從旅遊發展的內在邏輯來說,旅遊業是沿著一條從「小旅遊」向「大旅遊」發展的道路走過來的。在上世紀,旅遊是一個「小旅遊」,旅遊市場主要是外國人,旅遊產品主要是觀光旅遊,旅遊中介組織主要是旅行社,旅遊吸引物主要是景區。進入新世紀,旅遊的市場變大了,旅遊產品變多了,旅遊形態和旅遊業態變得更豐富了,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再用「小旅遊」的發展模式應對這種大市場、眾多的旅遊類型和豐富的旅遊業態,顯然是力不從心了。

我們知道,旅遊是一種空間消費,是一種通過空間變換而形成的經濟,旅遊經濟問題既是一個產業問題,也是一個空間問題。旅遊要從「小旅遊」向「大旅遊」發展,沒有空間作為支持,旅遊是難以做大的。長期以來,從空間來說,的旅遊發展主要依託於各類景區,但這些空間,無論是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宗教藝術區、森林保護區都不是旅遊的空間,但旅遊可以借這些窩下自己的蛋。這種「借雞下蛋」或者「借窩下蛋」,在觀光旅遊時代還可以進行,在旅遊消費進入休閑時代和度假時代時,則是難以適應旅遊者的需求的。

旅遊形態與空間形態相關,當旅遊形態發生變化,客觀上會推動與其相適應的空間形態發生變化。要發展休閑旅遊,就必須依託城市空間形態以及城市旅遊環境。如果沒有休閑街區、旅遊街區、旅遊風景道、旅遊購物區或是旅遊綜合體,怎麼發展休閑旅遊?而如果沒有度假區、旅遊露營地、旅遊功能小鎮、旅遊主題民宿、高爾夫球場,又拿什麼發展度假旅遊?在小眾化旅遊時代,的旅遊形態僅僅是觀光旅遊,因而我們可以依託景區空間形態來發展。然而,當我們進入了大眾化旅遊時代時,隨之而來的是度假旅遊、休閑旅遊的興起,僅靠現有的適應觀光旅遊形態的旅遊景區這種空間形態是難以滿足旅遊者需要的。

同時,從產業形態來說,滿足人們出遊的服務組織主要是為旅行社為主體的中介組織,這在觀光團隊旅遊發展階段下是能夠滿足需求的,然而,當的旅遊出遊方式進入散客化發展階段,旅遊服務的提供也必然從企業服務的提供,轉向全社會的提升,如果全社會沒有一個完整的散客旅遊服務體系問題作為保證,旅遊者的出遊消費以及旅遊品質就會大大降低。

進入新世紀初始,就提出了旅遊產業轉型問題,特別是旅遊產品的轉型,十多年過去了,的旅遊轉型之所以沒有完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旅遊產業發展建立的空間形態和旅遊服務方式提供有關。這是因為,以景區為構架的空間形態是不支撐度假旅遊和休閑旅遊的旅遊形態的,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服務體系是不支撐散客旅遊形態的。如果旅遊還是在以往的景區空間下發展,在以旅行企業服務提供為核心的服務框架下運行,旅遊是永遠不可能完成這種轉型的。

當我們認知了全域旅遊提出的兩個重要的社會發展背景后,對全域旅遊所提煉的現象解釋便清楚了。從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及旅遊經濟發展邏輯關係,全域旅遊的解釋便就是一種有限度的旅遊化過程。全域旅遊就是一種空間、產業、要素和管理的旅遊完備問題。

從空間域來說,全域旅遊是要改變以景區為主要架構的旅遊空間系統,構建起以景區、度假區、休閑區、購物區、旅遊街區、旅遊小鎮、露營地、旅遊綠道、旅遊風景道等點、線、面不同旅遊功能為架構的旅遊目的地空間系統,推動旅遊空間域從景區為重心向旅遊目的地為核心轉型;

從產業域來說,全域旅遊是要改變以單一旅遊形態為主導的旅遊產業結構,構建起以旅遊為平台的複合型旅遊產業結構,推動旅遊產業域由「小旅遊」向「大旅遊」轉型;

從要素域來說,全域旅遊是要改變以旅遊資源單一要素為核心的旅遊開發模式,構建起旅遊與資本、旅遊與技術、旅遊與居民生活、旅遊與城鎮化發展、旅遊與城市功能完善的旅遊開發模式,推動旅遊要素域由旅遊資源開發向旅遊環境建設轉型;

從管理域來說,全域旅遊是要改變以部門為核心的行業管理體系,改變以定居者為重心的空間行政管理體系,構建起以移動者和定居者雙向核心的社會管理體系,推動旅遊的行業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

在這方面,我特別同意李金早同志的觀點,「全域旅遊就是要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是跳出傳統旅遊謀划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划大旅遊。」

作者簡介

張輝,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省人民政府特聘教授、北京旅遊學會副會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