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浙江省垃圾分類的地方標準徵求意見 推動垃圾分類邁向精細化

(三門縣村民分類投放垃圾 劉煒 攝)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許雅文 通訊員 孔朝陽 任平 李貝妮)近日,浙江省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範》形成徵求意見稿,意味著我省農村垃圾分類由粗分向精分轉變,推動垃圾分類處置邁向精細化。

浙江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起步較早。2003年,「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揭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序幕。2014年以來,我省開展試點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分類處理。截至今年3月,垃圾集中有效處理基本實現建制村全覆蓋,分類處理村達4800個,占建制村總數17%。

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是大力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美麗城鄉的題中要義。對照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還存在哪些短板?各地如何探索實踐?記者採訪了多個縣市。

怎樣分得更好?

由粗分到精分轉變

每天早上,三門縣健跳鎮蓋門塘村70歲老人葉杏玉,都會將廚餘垃圾扔進家門口的「可腐爛」垃圾桶。「垃圾分類我們做了大半年,很簡單,會爛的投入綠桶、不會爛的投入灰桶。」葉杏玉說。

通過三年的農村垃圾分類實踐,我省各地農村呈現出不同的分類模式:可回收、不可回收;可腐爛、不可腐爛;可堆肥、不可堆肥;可發酵、不可發酵;可燃燒、不可燃燒等。這些分類方式雖然不是很準確,卻通俗易懂,在垃圾分類推廣初期十分實用。

但是,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簡單的分類方式遇到了新問題。記者走訪各地發現,有的地方,村民垃圾分類比較隨意,準確性不高;有的地方,村內保潔員專業化不夠,二次分類並沒有進行有效分揀。

「作為垃圾處理的源頭,垃圾分類是有效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前提。」省農辦社會發展處處長邵晨曲介紹,細化垃圾分類類別、品種、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的標準化規範勢在必行。

近日,省級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範》形成徵求意見。本著農民可接受,操作更容易的原則,徵求意見稿規定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四分」要求,定點投放、定時收集、定車運輸、定位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四定」要求, 並規範了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各層級到農戶的主要職責及操作實施。

徵求意見稿中對分類要求進行了統一,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具體,廢電池、廢水銀溫度計、筍殼、尿不濕等生活垃圾都被寫入,今後村民和垃圾分揀員從粗分向精分轉變,有了分類參考範本。

如何促進減量?

設施體系共建共享

分類本身並不能消滅垃圾,分出的東西,在符合環保標準和產品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實現了減量化和資源化。

金華市金東區塘雅鎮有一座新型堆肥房,每天能處理3噸以上垃圾,由八村聯建,節約了30%的建設資金和70%的土地資源。「這種堆肥房採用浙江大學新研發的技術,垃圾堆肥周期從6個月縮短為2個月,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當地農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垃圾處理設施是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重要載體。目前,我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資金缺口較大,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因此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存在短板。

記者從各地了解到,有的自然村垃圾桶數量明顯不足,垃圾分類轉運和垃圾分類站房設置不夠合理,不能做到垃圾分類日產、日清、日運;有的地方保潔員數量與擔負的保潔任務不匹配,保潔人員未簽訂正式合同,薪酬待遇低,保潔經費沒有及時撥付到村。

省農辦曾經做過測算,推進一個省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試點村,大約需60萬元至120萬元。這其中包括垃圾分類桶、站房設施建設,快速成肥機器購買及保潔體系建設等。目前,省級安排購買機器設備的專項資金30萬元,站房設施建設和用地等資金有不少缺口,設施維護也沒有資金保障,導致垃圾分類、運輸、處理標準不高。

為解決實際存在的困難,各地開始先行先試。今年,臨安市有一半以上的鄉鎮(街道)不同程度引入市場化運作;江山市在全市24個行政村開展農村保潔資金自籌試點工作,逐步建立了以市和鄉鎮(街道)財政投入為主、村級集體經濟為輔、農戶自籌保潔資金為補充的農村保潔資金籌措機制……多元投資機制,解資金之渴,推進設施共建共享。

何以確保長效?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垃圾分類鞏固難、易反覆,會不會成為一陣風?這考驗著鄉村基層治理的能力和精神文明建設進程。

垃圾分類,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既要在前端減少垃圾,實施垃圾分類,又要在末端進行有效處理,讓垃圾最大程度資源化和無害化。其中,對垃圾分類的自覺、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垃圾分類落實到人的關鍵。

安吉縣報福鎮上張村安裝了垃圾分類智能回收平台,70多歲的村民黃南芳辦理了分類積分卡,將以前堆在房前屋后無法出售但又不捨得扔掉的廢舊玻璃瓶、廢舊電子產品等變成積分,並用積分兌換了獎品。

為了更好地促進老百姓的參與熱情,各地廣泛實施「積分兌換」工作法,並探索「智能化+」技術。仙居縣淡竹鄉下葉村、三門縣健跳鎮蓋門塘村等相繼開發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定製二維碼垃圾桶,推行一戶一碼,根據農戶分類情況,生成虛擬幣,農戶可使用虛擬幣到兌換超市購買商品,「一周的積分就能換一個牙刷或者牙膏。」村民分類積極性得到提高。

除了正向激勵,各地也探索設置「紅黑榜」「曝光台」等,倒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相比城市,農村依然是熟人社會,獎懲機制行之有效。

東陽南馬鎮聯合村苞竹自然村村民李躍花告訴記者,「紅黑榜」來自村幹部的分片走訪監督,他們常常翻看村民門口的垃圾桶,敦促農民進行垃圾分類,「村幹部走得多了,和老百姓更親近了」。

「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當作一項環境工程、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來抓。」邵晨曲表示,通過動員村民積极參与垃圾分類,可以促使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育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從整體上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