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走近線裝古籍整理:撫摩字裡行間的鮮活時光

新華社南昌6月18日電(記者高一偉朱昊晨李天啟)「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5點,日復一日,寒來暑往,這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生活。」說這話時,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閱覽室的張偉小心翼翼地移動手中的直尺,埋頭反覆確認刻度,力求得到手頭上那部古書最精確的長寬數據。

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張偉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初步查明目前江西師大圖書館古籍室藏書約六萬八千冊,4560多種,最早的古本可追溯至元朝。

多年來,他和另外兩位同事幾乎每天都在這個200多平方米的古籍室中忙碌,已逐漸習慣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枯燥和孤寂,只為讓館藏的六萬八千冊古籍得到整理和保護。

張偉今年54歲,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已有12年。他告訴記者,這份工作可謂事無巨細:不僅要考訂每本古籍的年代、版本、作者,還要詳細地測量它們的長寬高和開本數據,並錄入「全國古籍普查平台」,甚至連每頁的行數、每行的字數都「不能放過」,遇見殘破的書籍還要進行簡單、基礎的修復。

「完全沒有捷徑,有時候一本書顛過來倒過去地翻,不下幾百遍,實在很辛苦。」張偉說。

張偉的同事、55歲的胥勤本是財會專業出身,2008年輾轉到江西師大古籍室擔任圖書管理員。儘管從小熱愛歷史和古代文化,又有多年財會工作培養出的踏實和細心,但繁雜的古籍整理工作依然會令她有時感到「崩潰」。

「剛來的時候,整個古籍室就我一個人。清點書櫃的藏書,一次就得花好幾個小時,要反覆幾次驗證數量,人真的會暈。」她說,「有時候第一遍清點是一個數字,第二次又差了一兩本,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再點。」

31歲的張繼梅是南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也是目前三位整理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她告訴記者,2016年初剛來此工作時,館藏古籍多年積攢的灰塵和滋生的黴菌常令她過敏、咳嗽、雙手脫皮,「家裡孩子小,我回去都不敢抱他,怕傳染他。」

為此,她不得不常年「全副武裝」,帽子、大褂就不用說了,手套、口罩一戴就是好幾層。冬天還好,夏天悶熱難耐。

雖然如此,但張繼梅無怨無悔:「再臟、再累,我也必須盡心盡責。我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這些古籍,對得起我們的歷史和文化。」

「其實辛苦、枯燥都不算什麼,」一直在旁工作的張偉也抬起頭來,目光里有了笑意,「一想到那些幾十年都沒人見過的書,能經過我們的手進入古籍平台,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可以分享,那是很有成就感的。」

「有時候一本書的信息在工具書里、網上都查不到,讓人特別頭疼,最後終於弄清楚來龍去脈,發現這是我們館藏的孤本。」胥勤說,「這麼寶貴的文化遺產被我們保護下來,真的很自豪。」

他表示,儘管環境、設備、技術上的困難仍然存在,但他們將持之以恆,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完成館藏所有古書的整理和保護工作。

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均認為,整理和修復古籍,既是傳承無形的傳統文化,又是保護有形的文化遺產,而古籍整理和修復的技術不只是簡單的重複勞動,更滲入了傳統文化的諸多要素,成為一項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採訪期間,江西師大的幾位學生來古籍室參觀,近距離接觸千百年來的典籍實物,他們都感到震撼。

「古籍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財富,他們的智慧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整理這些典籍,對文化的發展特別有意義。」學生李攀說。

「我覺得古籍整理好『酷』,尋找古籍就像哥倫布航海一樣。但這份工作的確很辛苦,需要耐心和毅力,特別欽佩整理者們。」學生王慧盈說,「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為古籍整理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只是一個起點,希望這些典籍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讓文化遺產好好地傳承下去。」胥勤說。在她身後的桌上,幾大摞積著厚厚灰塵的古籍正靜待被整理和翻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