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喚醒非遺:傳統手工藝改變命運

原標題:喚醒非遺:傳統手工藝改變命運

她們以令人驚嘆的技能和才藝,傳承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並讓這些民間手藝變成脫貧的新載體,讓普通農民靠藝術掙了錢,也讓原本需要保護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從傳承走向傳成。本期,我們追蹤三位非遺傳承人,一起來聽聽她們的故事。 ——編者

綉女蔡群:從拾荒妹成為全國人大代表

蔡群(右)和表妹一起曬蠟染織品。

蔡群的苗綉作品。

蔡群在指導綉娘們手工技巧。

新華社記者陳凱星宋玉萌李春惠向定傑

從拾荒妹到全國人大代表,從睡在街邊的窩棚到建起嶄新的廠房大廈,從留守兒童的母親到帶領姐妹們返鄉創業安居……苗族女性蔡群就是這樣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襲。

今年全國「兩會」蔡群又帶來議案建議,她有個心愿:建議扶持更多的小微企業,讓更多的媽媽回到孩子身邊。

放下綉針:背起背簍的拾荒女孩兒

二月下旬,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大寨村,連綿的群山裡油菜花開始綻放。過去,春天的到來意味著又一次分離,苗寨的姐妹們會在此時告別老人和牙牙學語的孩子,外出打工,村莊再次變得沉寂。而這兩年,寨子里的春天變得熱鬧了,更多的男人開始農忙,更多的媽媽則背著孩子三五成群,相約去蔡群家做蠟染刺繡。

「現在她們每個月在家就能賺3000多塊錢啦!」蔡群笑著說。今年36歲的她,在老家開了一家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品公司。蔡群的快樂哀愁都跟苗綉有關。「小時候家裡窮,只能在山上的石縫中間種點玉米。白天阿媽總是為吃飯愁苦,可到了晚上,阿媽就會對著蠟燭邊做刺繡邊哼苗歌。我靠在阿媽腿邊,覺得阿媽的手和那些綉片是那麼美。」

12歲那年,蔡群已經是遠近有名的巧手小姑娘。但為了能吃飽飯,她跟著姐姐走了100公里的山路到了貴陽。那時,她們能想到的活兒就是撿垃圾。「我們在人家的屋檐下搭個棚子,棚子太破還漏雨,根本就做不了綉活。」蔡群說,「一到晚上,我們就出去沿街翻垃圾箱,看看能撿到什麼吃的和穿的。」說起那個時候,蔡群有些心酸,「有一次,在貴陽火車站前的飯店門口,我撿了一塊別人吃剩下的蛋糕,當時覺得怎麼這麼好吃。旁邊有個穿著很體面的叔叔看了一會兒就問我,『小姑娘,你挺漂亮的,怎麼不上學啊』?」蔡群說,「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心裡難受死了。」

「這位叔叔指點我說,至少可以試試去浙江、廣東的工廠打工,那裡有飯吃還能有錢掙。」從此,蔡群成為了沿海城市打工大軍中的一員。

拿起綉針:為孩子不再留守

2006年的一天,和老公在深圳一起打工的蔡群接到姐姐的電話,說女兒生病了,怕是不好……後來,姐姐用土方給孩子治病,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

由於常年在外打工,蔡群的女兒從小跟著在老家的姐姐長大。「女兒小時候跟我不太親,媽媽對她來說,可能更像個一年見一次面的親戚吧。」

這些年外出打工,蔡群總是希望能彌補女兒。也是打工的那些日子裡,蔡群終於有機會重新拾起綉針。每當想女兒了,她就拿出針線綉一會兒,想著這樣慢慢做下去,等女兒出嫁的那一天,一定能給她攢出一整套人人都羨慕的嫁妝。

2007年春天,她回到寨子里,看著女兒難捨難分的眼神,蔡群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不走了。也就在那一年,一位親戚看見她給女兒繡的裙子后對她說:現在省里、市裡都有民族手工藝比賽,有獎金,還可能有多種扶持政策,不如去試試。

蠟染作品「織金洞銀雨樹」獲獎

沒想到,蔡群做的一幅蠟染「織金洞銀雨樹」一下就獲得了畢節市二等獎,還拿了2000元的獎金。「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值錢的!」蔡群說,這次比賽讓她大開眼界,「別人能把民族手工藝品開發成旅遊商品,我們為什麼不能?」

2009年,蔡群決定在家創業。她拿出全部積蓄,東拼西湊了5萬塊錢,買了縫紉機和原材料,在自家房子門口掛了塊牌子,她的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坊開業了。

眾人拾針:我要把姐妹們都帶回來

蔡群和幾個姐妹們商量決定靠山吃山,做苗綉蠟染旅遊紀念品。她們拿著綉片去附近的「織金洞」景區擺攤賣,許多外地的遊客看了都讚不絕口。

當地政府得知她的情況后,還為其提供了貸款,嶄新的三層廠房也蓋了起來。工藝坊越做越大,回來幫忙的姐妹們也越來越多,作品越來越美……

2013年是蔡群人生里最難忘的一年。這一年她當選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她不再是當年那個跟著姐姐拾荒的「幺妹」,她有了更多的想法、更多的使命感,她和老公一起試著在大山裡「擁抱」互聯網,開起網店,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我要把廠子做大,讓村子里的姐妹們都能回來,回到孩子們身邊,守著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現在寨子周圍300多個姐妹都回來跟我一起幹了,去年公司營業額有800多萬元。」蔡群眼睛亮閃閃地說。現在大寨村又變得生機勃勃,家家翻新房屋,建成了手工藝廠和農家樂結合的民族風情一條街,新的國小校也蓋了起來。據新華社

劉清華:「非遺」布老虎助力精準扶貧

劉清華和她製作的布老虎

劉清華是山東省濱州布老虎民間工藝品的傳承人,今年62歲。在濱州農村,能做出一手好針線活的婦女有很多,把這些村裡的「巧手」們組織起來,用老手藝給家庭多掙些收入,是劉清華一直在盤算的事兒。

劉清華的店,開在濱城區的文化街上,店面是區里免費提供的,開業的時候她還拿到了3萬塊錢的補助。為了讓她的布老虎做出名堂來,這幾年,當地文化部門的人沒少帶著她到處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博會」。

劉清華的店面不算大,女工都是當地的農村婦女,分散在600多戶農家院里。劉清華出設計樣子,她們負責在家裡做。眼下,訂單越來越多,人手不夠。聽說臨近的惠民縣手巧的婦女也很多,春節過後,劉清華就琢磨著到那兒去試試。看過了幾個村子后,劉清華決定在惠民縣再開家分店。

因為大家的基礎好,所以布老虎手藝的培訓班辦得時間不長。陳家村的趙立萍身體殘疾,一直領著低保,等她聽說辦培訓班這個事兒的時候,培訓已經結束了。

劉清華放下手裡的活兒,到她家上門培訓。趙麗萍終於用左手綉出了三個小樣。「沒想到啊,沒想到她也能掙錢了,以前她可啥也做不了!」趙立萍家人的言語中充滿了驚喜。尹承謙逯興舉張志芳文/圖

楊華珍:讓千名綉娘把藏羌織綉變為謀生技藝

楊華珍(左二)在講解刺繡技巧。

在四川阿壩州小金縣的巍巍大山裡,一群勤勞美麗的女人傳承著聞名遐邇的藏羌織綉,她們靠手中的銀針勤勞致富。

楊華珍是國家級非遺藏族編織、挑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小金縣藏族刺繡世家,自幼隨母親學習織綉技藝。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楊華珍利用自己的刺繡手藝,帶領當地農村婦女自力更生創業增收。到如今,她已培訓了1000多名當地農村婦女,幫助她們將這項傳統手藝變成了謀生技藝。楊夢琳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