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尼采: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之難(Nietzsche),從他的名字就難讀開始。第一個音節應該讀作Knee(尼),第二個音節讀作Cher(采):Knee-cher(尼采)。

弗雷德里希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國東部一個安靜的村莊里,他的祖先世世代代在那裡當牧師。尼采學業出眾,他在當時很有聲望的古希臘文上出類拔萃,二十幾歲就當上了巴塞爾大學的教授。

但他的職業生涯並不順,因為厭煩了他的同事老師們,他放棄了工作,移居瑞士和義大利,深居簡出,獨來獨往。一連串被女人拒絕的經歷讓他悲傷不已(「我真是太不自信了」)。和家庭相處不好(「我不喜歡我媽,聽到我妹妹的聲音就難受」)加上封閉自己,他長出大鬍子,每日漫步鄉間。他的書很多年都根本賣不出去。四十四歲那年,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再也沒有好起來,直到十一年後離開人世。

尼采認為哲學的核心任務是教我們如何「成為我們自己」,換句話說,怎樣發現並忠實於我們的最大潛力。

在這點上,他發展出了四點有益的想法:

1. 坦白承認我們嫉妒

尼采發現嫉妒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通常被教導要對嫉妒有羞恥感。嫉妒是罪惡的象徵,所以我們從不表現出來,以至於人們有時候特別真誠地說,他們不嫉妒任何人。

尼采堅持說這邏輯上根本不可能,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世界(他把法國大革命之後定義為現代)。在尼采眼裡,大民主和舊封建貴族時代的結束為嫉妒產生了溫床,因為那個時候鼓勵人人平等。在封建時代,一個農奴絕不會嫉妒王子。但現在,所有人都和其他人比較,結果人們的野心和匱乏感攪在一起,無處可逃。

而這位哲學家堅稱,嫉妒沒錯,關鍵是我們怎麼應對它。能從嫉妒的危機中學習就很了不起。尼采認為嫉妒是令人疑惑但很重要的信號,它從深層的自我而來,告訴你真正想要什麼。讓我們嫉妒的東西都是我們真實可能性的一部分,但很危險的是我們否認擁有它們。我們應該仔細檢驗我們的嫉妒,把我們嫉妒的那些時刻寫下來,挨個仔細檢查以察覺出更好的自己是什麼樣。

我們不承認嫉妒,結果就會散發出怪味,尼采稱作「硫磺味」。痛苦在於嫉妒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尼采並不是相信我們最終都會得償所願(他自己的生活已經教了他太多)。他只是堅持認為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真正的潛力,英雄般的戰鬥去實現它,也只有這樣當我們為失敗而哀傷時才能坦率而有尊嚴。

尼采對基督教的看法非常極端:「我認為基督教是一個巨大的詛咒,它本質墮落……整個新約中只有一個人值得尊敬:羅馬總督龐提烏斯·彼拉多。」(他最出名的審判是判處耶穌釘十字架。—譯者注)

看似小打小鬧,但他的真實目的更敏銳也更有趣:他厭惡基督教是因為基督教讓人們避免嫉妒。

基督教在尼採的看來是從羅馬帝國晚期那些膽小的奴隸觀念中發展起來的,他們有心無膽,不承認自己的失敗,所以發展出一套哲學為他們的膽怯大唱讚歌。基督徒希望能安享真正的成就感(世間地位、性、智力成就、創造性)但卻沒有能力得到它們,從而流行起一種偽善的信念,去譴責他們想得到但因為太弱而得不到的東西,同時讚賞他們不想得到卻擁有的東西。所以,在基督教的價值體系中,無性變成「純潔」,虛弱成為「善」,向仇人投降成為「順從」,而「無力報復」(尼采之言)則變成了「寬恕」。

基督教相當於是為被動生活作了極好辯解,也為人們耗盡生命不去發展潛力提供一套機制。

3. 戒酒

尼采本人只喝水—特別犒勞自己的時候喝點牛奶,他認為我們也應該這樣。他並不是從怪怪的飲食角度來講的,這個想法直指他的哲學之心,他宣稱:「歐洲文明有兩大麻醉劑:基督教和酒。」

他厭惡酒精的原因和他鄙視基督教的原因是一樣的:它們都會麻痹痛苦,讓我們覺得一切都好,從而喪失改善生活的意志。喝酒帶來短暫的歡愉感,但卻致命地讓我們不能採取必要步驟改善生活。尼采並非推崇受苦本身,而是他意識到這個不幸但關鍵的事實,即成長和成就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部分:「歡樂和痛苦如此緊密相連,人人都只能顧此失彼。你生活中要做個選擇:要麼快樂或者說不痛苦盡量少,要麼把不快樂盡量多作為代價,換取足夠多的細小的幸福和喜悅。」

尼採的思想重新調整了受苦的意義。如果我們發現事情很難,這不是失敗的標誌,而可能只是我們所承擔任務之崇高和艱難的證據。

尼采斷言上帝已死,外界經常說他在慶祝,其實不然,儘管他對基督教持保留意見,他並不認為信仰的終結是可喜可賀之事。

他知道宗教信仰是虛幻的,但他觀察到宗教信仰在某些方面對於運轉良好的社會不無益處。放棄宗教信仰意味著人們只能靠自己找到方向、慰藉、倫理觀點和精神上的追求目標。他指出這將會很困難。

尼采提出用文化(哲學、藝術、音樂、文學)來填補宗教的真空:文化應該代替聖經。

不過,尼采深深地懷疑他的時代對待文化的方式。他相信大學正在扼殺人文學科,把它們變成枯燥的學術練習,而不是運用它們指導人生。他特別欣賞希臘人以可操作的、療愈的方式運用悲劇作為情感宣洩和道德教育的時機,尼采希望他的時代可以有這樣的抱負。

他指責以大學和博物館為基礎的文化從指導人生、給予道德感的抱負中退卻,而這是上帝已死,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它們的時候。

他號召那些因為信仰的終結而新認識到這個危機的人們起來革新,用文化中的智慧和可以療愈人們心靈的美來填補宗教缺失帶來的空白。

總結

尼采認為,每個時代都面臨獨特的心理層面的問題,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幫助解決它們。

對尼采而言,19世紀步履蹣跚源於兩件事情的影響:大民主和無神論。前者帶來了未被理解的嫉妒和惡毒怨恨的洪流;後者則讓人們失去方向和道德感。

為了應對這兩個挑戰,尼采研究出一些迷人又實用的解決辦法,我們當今的時代也需要從中學習一些非常實際的東西,想必尼采本人也非常希望如此吧。

_1208

敬畏傳承、正本清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