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法兩國紛紛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工業經濟時,德國還是一個傳統的小農國家,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然而,在19世紀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德國從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弄潮兒。德國到底憑藉什麼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這個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到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經歷了什麼?今天為你揭曉這其中的奧秘。
一、政府的經濟干預作用
在法國大革命的作用下,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思想成為沿襲已久的德國貴族社會的替代,當時的普魯士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在1807年時廢除了農奴制度,因為農民階級的解放,社會階層構成進行了一次重組。為了滿足德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德國建立了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銀行體系,並且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鐵路運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實行保護關稅的制度。
在德國正式走向統一后,德國經濟就開始正式步入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能夠充分實現各項資源的調動,早期政府在經濟上的各項干預措施為國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政府的這些舉措結束了德國之前各邦分離的狀態,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掃清了障礙。
二、發達的交通運輸業
德國在當今世界上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回溯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中,德國發達的交通運輸業更是實現了德國工業的崛起。
德國鐵路運輸時代的開端是在1835年巴伐利亞建成德國首條鐵路。此後德國掀起了一陣鐵路熱,鐵路線路和總長度都實現了巨大的跨越。德國工業就是在鐵路之中發展起來的。鐵路發展所需的鋼鐵推動了冶鍊技術和鋼鐵工業的發展,同時建成的鐵路使得德國能夠實現產品和原料之間的快速運輸,極大促進了德國的的工業發展狀況。同時造船業的發展還為德國發展海外貿易奠定了基礎,海外市場拓展受益至今,便捷的交通運輸成為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
三、教育和科技的推動
德國在16世紀中期成為了在近代西方國家中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在文化教育上的大量投入為德國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活力。德國在高等教育之中奉行的教學與科研、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以及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 成為當今世界上高等教育辦學的普遍模式。大學成為人才的搖籃,優秀的複合型人才使得德國創新成就不斷,順勢佔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地位。
四、創新發展,不斷進取
德國人很注重創新,英美等國家的科技成果經常被德國人充分利用,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德國實現了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方向轉變為應用方向的改變,實現了更具有實操性的科學技術發展。
以上四大因素最終促進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為德國確認工業強國地位鋪平了道路。